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语言为主读书为本基础为重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056677 上传时间:2020-09-2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语言为主读书为本基础为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语言为主读书为本基础为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语言为主读书为本基础为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语言为主读书为本基础为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语言为主读书为本基础为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语言为主读书为本 基础为重 鸬鹚系浙江省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1 课,作者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郑振铎先生。课文从命题上容易被人误解为 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阅读全文后不难发现,鸬鹚与翠鸟、 猫、台湾蝴蝶甲天下等状物类的文章迥然有别。鸬鹚一 文虽也涉及对鸬鹚外形、鸬鹚捕鱼动作的描写,但作者要反映的并非 鸬鹚本身,他要着力刻画的,及是一种优美、活跃、欢腾、恬静的水 乡景致。鸬鹚在文中仅是作为独特景致辞的一个构成要素、一种情绪 表象而出现的。因此,从整体温表看,鸬鹚是一篇写景散文。感 悟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明确文章意图、把握教学重点、挖掘训练素材 都是十分重要的。 纵览

2、全文,作者依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为我们逐次展现了三幅洋 溢着水乡风韵的优美画面。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渔人闲憩图。作者 在这里精心撷取了几种颇能反映水乡特征的景物,夕阳映照下平如明 镜的小湖、几棵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悠然的 渔人、待命的鸬鹚,着力营造出一种恬静、悠闲的氛围。随后,作者 笔锋陡转,一幅鸬鹚捕鱼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随着渔人的一抹,训练 有素的鸬鹚纷纷钻进水里。湖面开始荡漾,浪花开始跳跃,渔人开始 忙碌。鸬鹚更是上钻下跳、翻腾不迭。小湖洋溢着一派活跃、欢腾的 景象。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最具国画意味的渔舟唱晚图。袅袅四 起的炊烟,渐渐暗淡的天色,恢复平静的湖面,衬托着荡

3、桨归舟的渔 人,把我们再次带入了恬静、平和的意境之中。 不难发现,小湖的平静与否跟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有着密不可分的 联系。渔人静,则鸬鹚静;鸬鹚静,则小湖静。渔人动,则鸬鹚动; 鸬鹚动,则小湖动。作者正是按照先静后动、由动而静的行文思路来 组织材料的。这条思路,恰如一段起伏有致、婉转悠扬的动人旋律, 让人回味无穷。 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意境幽雅,富有情趣。写渔人,先是 坐在船尾,悠闲地吸着烟。悠然一词情味蕴藉,细细咀嚼,渔人无忧 无虑的神态、轻松自如的坐姿、怡然自得的表情、平静知足的心境跃 然纸上。小湖的平静,固然是一种自然景致,但它又何尝不是渔人心 境的一种折射呢?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也。

4、紧接着,是忽然站起 来,拿竹篙和船舷上一抹。一抹一词,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 运。正是渔人这看似不经意地、轻轻地一抹,才抹出了一个波光粼 粼、浪花四跃的湖在,抹出了一群乖巧伶俐、活泼可爱的鸬鹚,抹出 了一派鲜鱼满舱、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这是打破平静的一抹,这是 充满自信的一抹,这是驾轻就熟的一抹,这是满面怀希望的一抹如果 说鸬鹚一文有眼的话,那就非它莫属。最后,荡起桨,划着小船 回去了。渔人的形象,虽然寥寥几笔、着墨不多,但是,留给人的印 象却非常鲜活。这显然是与作者娴熟地运用准确独到的白描手法分不 开的。 相比之下,写鸬鹚的笔墨要浓重多了。写鸬鹚,作者并非面面俱 到,而是将视线聚焦在它们的

5、动作上,或站、或钻、或跳、或吞,一 只只活泼可爱、乖巧伶俐的水鸟活灵活现。由乖巧伶俐使人想到它们 的训练有素,由训练有素使人想到它们的主人渔人。在这里,作者百 明写鸬鹚,但实际所写的还是渔人。画中真正的主人不是鸬鹚而是渔 人。 为了很好地映衬这位主角,作者还描画了一个具有浓郁的水乡韵 致的小湖作背景。他用诗一样的笔调,将背景渲染得十分优美。夕阳 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镜子之 喻,贴切自然,充分体现了夕阳映照下的小湖平静、明亮的特点。湖 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荡起 的是粼粼的波纹,跳跃的是无数浪花,用词准确,语势流畅。湖面上 留下一

6、条波痕。波痕比之波纹,细了、淡了、浅了、轻了。以细细 的、淡淡的、浅浅、轻轻的波痕来反衬湖面的平静,既与开始时的平 如明镜相比照,又跟紧接着的波纹荡漾相呼应,给人以一种绚烂之极 归于平淡的意蕴。课文语言开始时的平如明镜相比照,又跟紧接着的 波纹相呼应,给人以一种绚丽之极归于平淡的意蕴。课文语言朴实、 隽永,节奏舒缓、流畅,有着浓厚的抒情味,是进行语感训练和美育 熏陶的极好材料,也是进行美读和吟诵的极好凭借。 教师在教学本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 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要通过整体感知,使学生领悟行文思路, 领悟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之间的关系,领悟思路是本文学习上 的难点

7、。其次,要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课文,使学生能借助画面、重 点词句背诵课文第一段。有条件的可要求学生全文背诵,积累语言应 该作为本文的学习重点。另外,还应通过反复诵读、仔细揣摩,凭借 文中的语言形象充分感觉水乡的优美景致和渔人捕鱼的乐趣,激发学 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文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熟读 课文上。要通过多种形式地读,使学生从整体上充分感知课文形象。 在此基础上,领悟作者的行文思路。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放在读悟课 文 14 自然段上,凭借文中的语言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 和渔人捕鱼的乐趣。对第1 自然段尤其需要着力品味,要在反复咀嚼 好词

8、佳句的同时,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第三课时则主要是 读悟课文 57 自然段,完成课堂作业。 设计案例 第一课时 一、题揭导入 1、读好课题 (1)课件呈现课题。 (2)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优美、非常生动 的课文。谁来读读课文? (3)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 翘舌。 点评:读准、读好课题,看起来微不足道,其实不然。有心人稍 加注意,便可从中挖掘出来丰富的训练内涵。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字正 腔圆地读,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响亮自信地读,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大方 利落地读。这同样是一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疏忽不得。 2、简介鸬鹚。 (1)教师:鸬鹚是一种水鸟。它

9、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 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2)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3)教师: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 继续吞,那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用绳子 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 囊。 (4)课件呈现鸬鹚喉囊的位置。 (5)教师范定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6)学生在书的 =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点评:喉囊两字非常难写。字形难记、笔顺难辨、结构难排。突 破三难,唯有训练。教师书定示范练,趁热打铁因势练,人人动笔扎 实练。对小学而言,把字写正确,写工整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10、 俗语有言:人能写字,字能写人。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此基本功 不但不能削弱,而且更应加强。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 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1)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2)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 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1)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 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淮,把句子读通。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读后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课文。再抽 5 位学生,分别朗读各自然段。教师注意正音。 点评:把课文

11、读准读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 方:凡读书须要计虱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 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 不忘。朱熹对读书的这个要求提得真可谓: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 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我们只要照做就是。问题在于,这样 对学生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 不知所措。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原因。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3、再读感悟 (1)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 (指名回答) (2)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

12、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 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3)学生自由读全文。 (4)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1)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 深刻的感受。但是,同学们的感受又都是与众不同的。大家可以把自 己的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的读给你的同学 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在哪些地方 的朗读。 (2)同桌互读。 (3)教师:哪些同学想情不自禁,真心诚意地夸夸自己的同桌? (抽几对同桌,一人读,一人夺) 读后教师小结:能受到别人的夸奖,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但 是,你们往往不太清楚,真诚地夸奖别人,其实更能让自己快乐。只 要你留心体会,语文课上这样的快乐是很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