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升本资料3)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6040865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升本资料3)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升本资料3)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升本资料3)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升本资料3)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升本资料3)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升本资料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升本资料3)(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理解:1、东汉的政论散文:(1)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王充、王符以及后来的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而又各有自己的特点。东汉政论散文继承了西汉的传统,但文章气势不如西汉。(2)在东汉的政论散文中,王充的论衡从内容到表达式都别具一格。选材角度较新,即选取了当时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分别加以阐述,其中包括人的遭遇、命运、天性、才气、骨相等颇有深度的议题,都是围绕人类自身的困扰而展开。(3)王符的潜夫论和王充的论衡都成书于东汉中期,也是一部愤世嫉俗之作,对当时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切中时弊。2、汉书的艺术特色;(1) 叙事艺术

2、:(1)因革史记,述一代史事而极重视制度史之叙述,遂为后世正史之本。(2)叙事完整详尽,笔法精密细致,冷静叙事而不挟带感情,通过人物言行自然呈现褒贬、吉凶。如霍光、金日磾之谨慎性格之区别分析:光止于身、磾及于子孙。(3)重视与制度起源相关的“故事”、先例,往往用“自某某始”等语揭示。(4)材料安排位置的一致性。如篇末安排传主佚事的写法,以追叙、补叙总结一生,使人物叙事有变化。如教材举于定国父亲于公的预判子孙将兴,而预先高大闾门。(二)人物塑造:(1)汉书则主要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进行生动记叙,以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为主。写出盛世人物宦海浮沉的个人遭际和官场百态。如公孙弘、董仲舒对比;朱买臣拜会稽太

3、守等。(2)、汉书则记载了西汉世袭官僚家族历史,通过家族兴衰来表现西汉社会的变迁。如霍光金日磾传、张汤传、杜周传等。(3)、汉书中的悲剧人物刻画。以李陵苏武传为代表。注意叙事与史论上的差距,亦即感情与理智之差距。(三)语言艺术:汉书整齐排偶,喜用古字。为文谨严有法,风格典雅厚重。3、东汉抒情小赋的勃兴;(1)以赋抒情,这是汉代作家对屈原艺术创作的直接继承,自汉代初叶,就不断地有作家将其愤懑、感伤诉诸赋中。只是在西汉时,以司马相如、扬雄为代表的铺陈之作成为赋的正宗,而抒情赋则如涓涓细流,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扬雄的逐贫赋等,前启后继,不绝如缕。东汉时期,由于政治文

4、化以及其他方面条件的变化,士人处于外戚、宦官争权夺势的夹缝中,志向、才能不得施展,愤懑郁结,便纷纷以赋宣泄其胸中不平。于是,这涓涓细流逐渐汹涌奔腾起来,蔚为大观。(2)东汉抒情赋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所谓记行赋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题材源于刘歆的遂初赋,其后典型的代表有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蔡邕的述行赋。述志赋是东汉赋向抒情方面转变的又一新发展,指赋家在社会动乱、宦海沉浮中用以宣寄情志的作品。班固的幽通赋是一篇抒情言志为主的作品,它和张衡的思玄赋一起,为抒情小赋的最终勃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它以非凡

5、的艺术创造而在赋坛上独领风骚。东汉末年,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和祢衡的鹦鹉赋也是抒情小赋的名篇。(3)汉代的抒情赋通常都是理胜于情,东汉的纪行赋和述志赋也不例外。东汉的抒情赋以知命为解脱,反映出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同时流露出个人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惆怅,不时出现隐逸倾向,与此同时,积极参与现实,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情感也在涌动。东汉抒情赋也由早期的自怨其生转到为社会伸张正义。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和蔡邕述行赋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作者不仅仅是申诉自己的不幸,而是自觉为社会伸张正义,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现实的入世精神。三、掌握:1、苏武传的悲剧人物形象;(1)苏武传成功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爱国者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

6、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质。作为汉朝的外交使节,匈奴用审讯逼迫他,用死刑来恐吓他,都不能使他屈服;卫律用荣华富贵引诱他,也不能使他动心;用流放北海放羊来折磨他,也不能令他改节。特别是在经历了北海长期贫困寂寞的生活后,仍然面对李陵的劝降不为所动,特别能见出苏武的气节。 (2)在苏武传中,作者表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品德。文章通过许多具体生动的情节描写和鲜明的对比,突出地表现了汉使臣苏武不畏强暴、不为利诱、受尽折磨、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形象。如李陵劝降时,表现发苏武始终如一凛然不可侵犯的严正态度,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尽管李陵动之以情义,诱之以利

7、害,娓娓动听,但苏武却丝毫不为所动。他的言语不多,却字字有力,表现出为国家宁愿肝脑涂地的坚强信念。因此,当苏武说出“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的话时,李陵竟不禁自惭形秽而喟然叹息地说:“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两相对照,形象异常鲜明生动。最后写李陵送苏武返汉,虽只写了李陵向苏武表白自己内心悲痛的一段谈话,但其中流露的重个人恩怨得失而轻国家民族的思想,两相对照,却更加反衬出苏武留居匈奴十九年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品格。苏武传正是通过这些情节描写、生动的人物对话和鲜明的对比,绘声绘色地表现了苏武这个人物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他在迫害之下和诱降面前的大义凛然的不屈态度

8、,真可以说是高风亮节。苏武的事迹是十分激动人心的,而班固的文章也写得可歌可泣。2、张衡对汉赋的贡献;(1)张衡是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其文学创作以诗、赋为主,尤以赋著称。其赋今存十三篇,以二京赋、归田赋最负盛名,前者创汉赋长篇之极轨,后者开后世抒情赋之先河。(2)二京赋分西京赋和东京赋两篇,借“凭虚公子”与“安处先生”的对答结撰成篇。题旨相对集中,主要突出东京和西都俭与奢的差异。二京赋中的理性精神和充实的社会内容结合得非常完美,不但超过了司马相如和扬雄,也超过了班固。作者力求在作品的体制、规模上超越前人,铺写面面俱到。二京赋作为京都赋长篇极轨,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对京都赋的发展起

9、到推波助澜的作用。(3)归田赋约作于顺帝永和三年张衡免官归家时。它是我国赋史上第一篇以描写田园生活和乐趣为主题的抒情小赋。它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辞赋由事类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变。全赋紧扣“归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和仕宦的苦闷。这篇作品的艺术魅力集中体现在“真”字上。全赋从始至终抒发的都是真感受、真情怀、真渴望、真志向体现了一个耿介多才的士大夫于心身俱疲。对现实失望之后的真实想法和真切心愿。作者非常高明地将诸多情愫浓缩到这篇体制短小的赋中,表现出来却显得从容闲淡。归田赋的语言清新晓畅、挥洒自如,与内容意脉相通、和谐一体,中间虽颇含骈偶成分,但恰到好处。这毫无板滞雕饰之感,为后世的骈体开创了

10、一个良好范例。总之,无论就内容讲,还是就形式讲,归田赋都有很高的价值;无论从张衡的全部创作看,还是从汉赋的发展过程看,归田赋都有很高的地位。3、东汉野史创作的特色;第五章 东汉文人诗一、识记: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它是流传再汉末魏初无作者切无诗题的诗歌总称。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中下层文人,所写无非是游子思妇之辞,间或也反映某些社会现实。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刘勰认为“古诗”是“五言之冠冕”。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的闺怨离愁是它的基本内容。二者相互补充,围绕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

11、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代表作有明月何皎皎、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等。2、苏李诗:世传中国西汉苏武、李陵赠答的五言古诗。现存10余首。散见于文选、古文苑、艺文类聚、初学记等书。均为成熟完整的五言诗。如李陵的与苏武诗三首、录别诗八首;苏武的答诗、别李陵和诗四首等,与古诗十九首“同一风味”,多为赠答留别、怀人思归之作,充满感伤哀怨情调。诗品列李陵诗为上品,杜甫也在解闷十二首中推崇说:“李陵苏武是吾师”。但自六朝起,多数学者对此存疑,认为西汉时期不可能有成熟的五言作品。现一般认为“苏李诗”是东汉无名氏的托名之作,

12、约与古诗十九首同时,其间可能还杂有六朝人的拟作。二、理解:1、五言诗的起源及发展;(1)五言诗的产生经历了从杂言到民间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早在秦代,民间歌谣中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长城之歌。(2)西汉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戚夫人歌和李延年歌,这时期的乐府民歌中,也杂用了一些五言。(3)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已经形成。(4)班固的咏史是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他有意模仿乐府民歌之作,质木无文。(5)东汉中后期,创作者继增,至古诗十九首产生而达到成熟。1、班固咏史“櫽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史传手法写咏史诗,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最早的咏史诗。2、张衡同声歌五言、四愁诗七

13、言、思玄赋尾七言诗:四愁诗骚体整齐化(后汉书本传,后人所加之序的影响颇大)如陶渊明闲情赋学之3、秦嘉赠妇诗三首,五言抒情诗的成熟标志。东汉文人诗的转变:由叙事向抒情、模仿到自创。东汉桓帝之后,批判现实之风大盛,感情激烈,影响后世文人风骨。4、郦炎:郦食其后代,见志诗二首,五言。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5、赵壹:刺世疾邪赋尾系五言诗疾邪诗,以秦客、鲁生对唱,激烈指斥,愤慨意气:6、蔡邕:翠鸟诗,寓言诗,全身避害之担忧。可与赵壹穷鸟赋相参。2、感伤的风格;(1)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悉是它的基本内容。他们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身在他乡,胸怀故土

14、,心系园,每个人都有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如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撷芳草想要赠给远方的妻子,明月何皎皎的作者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忧愁难眠,揽衣徘徊。(2)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失意士子,他们在穷困潦倒之际弹奏的思乡曲,语悴情悲,充满霜天涯沦落人的凄楚,引来的是同情和怜悯。(3)古诗十九首作者多数是宦游子弟,他们之所以离家在外,为的是能够建功立业,步入仕途。但是他们的成功率很低,多数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愿望。由于仕途的挫折,这些士子人生的追求的层次由高向低跌落,从努力实现人生不朽到满足于耳目口腹之欲,他们是在寻求某种补偿,话语虽达观,深层的悲哀仍然可以感受到。3、游子思妇的情感世界。(1)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

15、,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悉是它的基本内容。二者相互补充,围绕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2)古诗十九首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身在他乡,胸怀故土,心系园,每个人都有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如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撷芳草想要赠给远方的妻子,明月何皎皎的作者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忧愁难眠,揽衣徘徊。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失意士子,他们在穷困潦倒之际弹奏的思乡曲,语悴情悲,充满天涯沦落人的凄楚,引来的是同情和怜悯。古诗十九首思乡焦点则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和怀内密不可分,乡情和男女恋情是融会在一起的。(3)古诗十九首所展示的思妇心态也是复杂多样的。盼望游子早归,这在古诗十九首众多的思妇诗中没有一首例外。然而,盼归不归,思妇的反映却大不相同。有的非常珍视自己的婚姻,对游子的爱恋极深,远方捎回书信,她会置之怀中。有的觉察到“游子不顾返”的苗头,思妇日感衰老、消瘦,只好宽慰自己“努力加餐饭”。也有的思妇在春光明媚的季节经受不住寂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