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035261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精编】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精编】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精编】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精编】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第二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第三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及反思第四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第五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八册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故事内容。、情感目标: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并培养学生这种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

2、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在网页上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所做的实验,不仅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他那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人类前进的永恒动力。如何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教学难点】伽利略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的疑问,学生不易理解,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课文中伽利略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的疑

3、问,学生不易理解。如果能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也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到伽利略的聪明才智。所以,教案和课件主要是根据学生这种学习需要设计的。【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设计】利用网络教学,采用发布网站方式来实现。设计制作了网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并设计了以下几个栏目:“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走进课文”让学生阅读全文后,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点击名人”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课文中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名人的生平和成就;“提出疑问”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难点,即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练笔交流”给学生设置一个情境,并根据情境进行练笔和

4、交流;“拓展延伸”学完课后后,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拓展的平台。【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媒体应用一、进入网站,导入新课、谈话激趣: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敢于怀疑别人的勇气,哪怕他是老师,是名人,是世界级的权威。、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正音,齐读课题:着:zho打开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学习网站。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一上课后的谈话,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向权威挑战的勇气,使学生早早地进入课文所需的学习状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学生点击“走进课文”,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指导。点击“走进课文”教学效果评价:学生所读的课文不在课本上,而在

5、学习网站上,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课文是教师精心处理过的,当鼠标停留在某一个难理解的词语上时,随即会出现这个词的注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如:学生的鼠标移到“比萨”时,就会出现“比萨”的注释“意大利的一个城市。”三、师生交流,点击名人、师:课文中讲到了哪两个伟大的人物?板书: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各用一句话介绍。学习第、第自然段。读好第段中的对话语气。、点击名人,进一步了解两个伟人:学生自己浏览两位名人的资料。打开“点击名人”这一栏目,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资料。教学效果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网站上自己浏览有关“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资料,有图片,也有他们的生平、

6、主要成就的介绍,学生很感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四、动画演示,理解疑问、范读亚里士多德的话,教师概括成“重快轻慢”。(先自读,再指名读)、伽利略是怎样提出疑问的?先指名学生读第段中伽利略的话,再让学生背诵。、学生点击“提出疑问”的两组动画,尝试说说两种假设。、教师演示,请学生上来说就两个假设。鼠标移动使“亚里士多德的话”变色。鼠标移动字体变色,把两个假设分开。打开“提出疑问”这一栏目,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两个假设。教学效果评价:本教学环节是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点击“提出疑问”这一栏目,再自己演示两组动画,教师要求一边演示,一边配上画外音(即伽利略的两个假设)。学生在手脑并用的过程

7、中,能轻松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并充分感受到伽利略的聪明才智。五、指导朗读,开展比赛、指导朗读第段,注意读好“反复”、“总是”。、教师范读、两段,读完后学生向教师挑战。教师提醒:这两段话不好读,语气变化多。、开展比赛,学生朗读。鼠标移动字体变色,强调两个词语。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字体颜色的变化,引导学生读好第段;在读、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向老师挑战,深化并实践课文的主题,强化情感目标。六、设置练笔,师生交流点击“练笔交流”,出示试验结果的画面,并出示练笔。“试验前责备,取笑伽利略的那些人,试验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联系课文,写一段话。学生写完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点击:“练笔交流”,利用画面

8、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练笔,并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学效果评价:点击“练笔交流”,利用画面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练笔,在学习网站上以“网上论坛”的形式进行交流。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七、总结课文,谈谈感想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 点击“谈谈感想”,学生用键盘录入文字,在网上交流。教学效果评价:学生以“网上论坛”的形式交流感想,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推向深处,使学生从网站学习课文,再将感悟带回网站。【教学流程图】、进入网站,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阅读全文后,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师生交流,点击名人:让学生在阅读

9、过程中,了解课文中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名人的生平和成就。 、动画演示,理解疑问: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难点,即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指导朗读,开展比赛:引导学生和老师进行朗读比赛,理解课文,并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设置练笔,师生交流:给学生设置一个情境,并根据情境进行练笔和交流,深化课文主题。、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完课后后,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拓展的平台。第二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

10、的联系。二、教学重点、难点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三、教学过程(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必要时教师做补充)(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

11、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二)读课文,正音正字,检查预习中读解生字词情况。1读准字音(带点的字):哲学家教授固执 比萨斜塔 2“当作”的“当”,这里是看成,作为的意思; “同时着地”的“着”是接触到的意思。 “惊讶”的“讶”。 3注意字形:区别“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4检查读解生字新词

12、情况:(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

13、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四)为课文分段: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第2自然段)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

14、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第3自然段)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试验)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比萨斜塔)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第46自然段)(五)归纳四个结构段的段意。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这样,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个自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组议论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提示:着重看谁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来。具体内容用概括的词语归纳。(第5自然段讲伽利略多次试验,第5自然段讲大家看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三个自然段都提到试验的事,只是最后还肯定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因此,第四结构段的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