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七律长征教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034513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七律长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精编】七律长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精编】七律长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精编】七律长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精编】七律长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七律长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七律长征教案(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律长征教案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七律 长征教案第二篇:1、七律长征教案第三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25七律 长征教案第四篇:国家优秀教案设计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五篇:七律长征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七律 长征教案七律 长征(第二课时)类别:小学语文编号: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 七律 长征 教学过程:一、 情景导入1、 板书课题,(生齐读)长征这一段历史全浓缩在这首诗里了,知道作者是谁吗

2、?他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主席毛泽东(板书),他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出色的文学家、杰出的诗人呢。2、 简介长征的历史背景。想要学好这首诗,首先要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出示课件)师读。3、 学生齐读全诗。二、 学习诗歌,感悟诗情。1、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 这是诗的首联,你读懂了什么?(读出豪迈:没有装备、征程漫漫、敌人疯狂的追击,多少红军战士英勇牺牲,可这一切的难在红军眼里只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在你眼中这是怎样的红军战士啊?带着对红军战士的这种感受读-(板书:豪迈)(2) 同学们,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困苦怎能一一叙述,诗人写了五个地方,你能

3、找到吗?(3) 学生默读,边度边画。2、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 自己读读,难在何处?(这么长、这么高,又有敌人的围追堵截、狂轰乱炸,要想翻越该有多难啊)(2) 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米,气势磅礴。而在红军眼里,逶迤的五岭成了-(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成了-(泥丸),这句诗被后人誉为“神来之笔”,你明白它妙在何处吗?如此的轻松平常,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和泥丸的轻巧?(学生有感情练读)【设计意图:高年级对语言表达形式的揣摩至关重要,要品其意、悟其神。在“妙在何处“的体会中,学生悟出一切在红军眼中都稀松平常,品出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时为体现红军精神服

4、务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3、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横桥铁索寒。”(1) 你们有什么发现?(“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2) “暖”(出示金沙江图)金沙江的地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假装攻打*,一面分兵到皎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军。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3) 教师引读:诗人回想起那欢快的场面,喜悦之情溢满胸怀。(4) “寒”:(出示泸定桥图片)简介背景资料:大渡河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13根铁索,横跨在水流湍急的河面上,真是寒气逼人。你有什么感受?(冷 寒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5、士一去兮不复还”,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铺就了胜利之桥,诗人回想起那悲壮的场面,心理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红军战士攀着13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引领学生读“大度桥横铁索寒”。(5) 教师小结:一“暖”一“寒”,一“喜”一“悲”,真难啊!可在红军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里,这正是引领学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暖”、“寒”,通过情景、体验等有效手段,尤其是通过情景语言的引读,层层推进感情,读的效果很明显。】4、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喜开颜。”(1) 岷山位于四川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

6、终年积雪。想要翻越它,难度大于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2) 你从诗人的这句“更喜岷山千里雪”读懂了什么?(3) 写话训练:出示雪山背景学生续写。“山都路滑,红军战士踩着冰面艰难的前行,有的滑到后再也没有起来,但红军战士依然奋勇前进?(4) 交流、点评学生的写作。三、 课外拓展1 小结:长征时什么?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时地球的红飘带,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时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现在,这种不怕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种民族精神!2 齐读全诗。3 结合本课的学习,写一写读后感。第二篇:1、七律长征教案七律 长征初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

7、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教学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一、预习导航1.背景知识介绍:长征。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

8、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2.有关律诗的常识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3.字词学习逶迤(wi y)磅礴(png b)泥丸(wn)岷山(mn)乌蒙(mng)云崖(y)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影片,请看。(多媒体播放长征录像)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

9、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三、朗读课文,合作探究1、朗诵课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

10、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四、赏读课文,巩固拓展1.男、女生、集体分别朗诵课文,逐句赏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五岭逶迤腾细浪,

11、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

12、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2、集体朗诵,欣赏七律长征歌曲,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3、探究。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4、集体背诵课文五、小结课文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

13、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六、课后探究习题答案一、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二、1不矛盾。“逶迤”“磅礴”是客观形象,“腾细浪”“走泥丸”是主观感受。2略3诗中写的“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三、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描绘长征的诗词有清平乐 会昌忆秦娥 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等八首诗词。十六字令三首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其一 其二 其三山, 山,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倒海翻江卷巨澜。 刺破青天锷未残。 惊回首, 奔腾急, 天

14、欲堕,离天三尺三。 万马战犹酣。 赖以拄其间。附板书设计:七律长征毛泽东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教学反思:1、本课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贯穿始终,“感受红军长征精神” 与“品味诗中语言”双线并行,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2、本课注重了教学手段的变化,学生思维的调动,以及问题的设计,但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第三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25七律 长征教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汪朝霞教学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了解七律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说说发生在长征途中故事。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把这段风云历史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