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一颗印建筑装饰艺术分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034446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一颗印建筑装饰艺术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编】一颗印建筑装饰艺术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编】一颗印建筑装饰艺术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精编】一颗印建筑装饰艺术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精编】一颗印建筑装饰艺术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编】一颗印建筑装饰艺术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一颗印建筑装饰艺术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颗印建筑装饰艺术分析一颗印建筑装饰艺术分析 本文关键词:一颗,建筑装饰,艺术,分析一颗印建筑装饰艺术分析 本文简介:摘要这次我们的调研主要集中在昆明地区,对于云南昆明的民居建筑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现存的“一颗印”建筑装饰特点调查给了我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融合性思考。本文将通过分析现存昆明地区“一颗印”的建筑来研究对于昆明民居建筑装饰造型艺术,希望能够为以后的云南民居建筑装饰造型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一颗印建筑装饰艺术分析 本文内容:摘要这次我们的调研主要集中在昆明地区,对于云南昆明的民居建筑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现存的“一颗印”建筑装饰特点调查给了我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融合

2、性思考。本文将通过分析现存昆明地区“一颗印”的建筑来研究对于昆明民居建筑装饰造型艺术,希望能够为以后的云南民居建筑装饰造型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关键词云南民居;“一颗印”;建筑装饰造型1“一颗印”式民居木雕装饰艺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十分细致的,同时也尊崇突出重点的原则,主要集中在建筑结构的框架和连接部分。任何建筑物上的装饰都是建筑的组成部分,然后才是装饰的对象,并且这些装饰性图案还要富有寓意和相应的文化内涵,所以在建筑当中可以考究到原有的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通过日常生活的方式结合艺术美的形式,流传至今。经过调查发现昆明地区“一颗印”建筑装饰性木雕的部分主要有:大门门头雕饰,梁

3、头雕饰,檐枋雕饰,门窗雕饰四个主要部分。图案主要有:几何纹,花草纹,花鸟动物纹,吉祥福字纹饰,寿字纹饰等。部分出现龙头,头抱柱,采用龙装饰的建筑,经过调查并不是皇室和达官贵人府邸,而是清末由于国家衰败,已经无法实现制度的统治所产生的现象。建筑上的装饰图案一方面是主人社会地位以及历史的返现,另一方面是主人在建房初期对于生活精神向往后的理想化的表现的形式。“一颗印”民居建筑当中精美的木雕结构都集中于门,窗梁,枋,斗拱,撑拱等部位,主要由于这些木结构都是可以看到的。如:雀替主要作用是减少梁枋的跨度,防止构架倾斜,支撑建筑檐与椽之间承受力的作用,使建筑更加稳固。梁枋.挂落.垂柱等都是建筑雕刻的主要木构

4、件,梁多为抱头梁,常见的多为兽头.荷花装饰,穿插枋多是凤凰与花草图样,随梁枋则多为透雕花草.鸟兽.几何纹饰。这些装饰造型都蕴含了房屋主人对于未来的生活期盼,也反映了当时昆明地区人民生活的状态和民俗,也是在建筑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云南省最出名的精美木雕出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建筑上也有许多木雕的装饰。建筑上的装饰图一方面为造型,另一方面这些色彩也是为了保护木构件,防止被腐蚀,防虫。“一颗印”建筑门的取材都是板木不通透的,素面无雕饰。门作为“门面”,人们对于门的关注和看重,也有在门头上进行木质雕饰的,来表达人们对愿望的追求。少部分正房内门做的是槅扇门,并在其表面进行雕刻。主要是由于房主人

5、的经济能力所决定的,如富贵人家则选择更多精美雕饰,普通人家就多为素面,满足基本功能便可。在海晏村调研时我们就可以发现,建筑外墙的窗子基本上是小窗,加上木条防盗。在院子里面正房,厢房,倒座都有开窗,多为双交菱花槅扇窗,步步锦槅扇窗,还有支摘窗,其中窗子内都喜欢用寿字,福字作为装饰,也体现了人们的美好夙愿。木雕的装饰造型是不能摒弃的,今天的木雕造型艺术也更为丰富,在我们现代的生活当中不管作为家具还是艺术品,都有符合今天需求的木雕形式出现。作为原有建筑构件的木雕装饰,根据调查还是有一部分民居在自家的房屋内使用木雕装饰,建筑装饰部分少的是对于老的建筑结构里的全木榫卯结构那部分的装饰,因为砖瓦结构的房屋

6、比木结构的造价低,并且可以加高加层数使用率高,所以大部分现代居民会选择砖瓦结构的房子,这样的选择就会导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建筑特色,这也是新农村建设所不能避免发展的结果。2“一颗印”式民居瓦当装饰艺术瓦当是覆盖在建筑屋顶最下面的一块儿瓦头,是屋顶檐部的构建和装饰,其主要功能就是固定屋瓦,保护檐口和房屋不受雨水侵蚀。主要有圆形,半圆形,如意形等。据资料调查显示,瓦当在中国建筑装饰史上,汉代的瓦当的艺术形式是发展的最为成熟和鼎盛的时期。由于后来佛教的传入影响,在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大量采用莲花纹作为装饰,乃至以后的隋唐五代,莲花纹都一直是瓦当装饰的主体。在云南博物馆参观时,便看到云南地区的瓦当,艺术形式

7、丰富,造型优美。昆明地区“一颗印”建筑的瓦当图案大部分是花草纹样,几何纹样,动物纹样,汉字纹样,回纹等,少部分出现五角星,和平鸽等图案,是经由后期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瓦当的图案也从另一方面反应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期望和宗教信仰等,是一种物化了的思想反映,是具象与抽象了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缩影,是一种审美的物化形式,也是制瓦工人留给后人的艺术品和精神财富。新中国以后就不再以这种建筑物形式建造房子了,老房子等平房逐渐被砖瓦高楼房代替,而这些瓦当等建筑零部件也在等待着被更加新颖.便利的材料代替,这是时代发展当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就像人类当初发展选择用瓦片代替茅草的演化进步是相同的。在对于这类问题的思考上,不是一味否定它的存在,而是看能不能将它转化为一种新的形式来迎接社会需求所发生的改变。参考文献1杨安宁.钱俊.“一颗印”昆明地区民居建筑文化M.云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2杨大禹.云南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20年.12月1日.3高阳.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百花文艺出版社,2020年4月1日.4陈云峰.张佐.云南明清民居建筑M.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5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12月.作者:武莹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