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033722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编】《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编】《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编】《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编】《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本单元课文,交流“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启发学生懂得:在阅读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的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背诵并积累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同学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回顾本组课文,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2、。 2.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感悟古诗过故人庄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在阅读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这一原则,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时要读 进去想开去”,即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联想,从课内联想到课外。 2词句段运用 把握教材特点,挖掘课本资

3、源,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和仿写多个环节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1)多种形式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尝试仿写排比句,把句子写生动、写具体。 (2)通过对比朗读含有分号的句子,体会分号在排比句和说明性文字中不同的用法。 (3)“语文即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路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重在朗读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这首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意,领悟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

4、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领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方法。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3.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把你的阅读成果和大家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课件出示: 阅读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以草原为例) 也

5、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主客相聚)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主客惜别) 4.联想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小组内讨论、交流。 5.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推选代表全班交流汇报。 6.全班交流,评价。(表达是否清楚、完整) 7.教师小结: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联想到更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8.你还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

6、示: 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联想到更多:(以丁香结为例)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9.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你还联想到了哪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如梅、兰、竹、菊等)先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10.教师小结:阅读时,不仅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还要能从课文内容中联想到更多。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景物更加有生气、有神韵。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还了解了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的方法,可以运用到今后

7、的习作中。 课件出示: 1.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2.从课内联系到课外。(移情体验,融入感受)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这一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阅读的方法:阅读文章时,要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要能从课文内容中联想到更多。在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时,有意识地由课本延伸开去,从一篇到多篇,从课内至课外,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把学生真正引导到读书的快车道上。 二、词句段运用 (一)排比句 1.自由读题,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3.品读第

8、一句,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有什么特点?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评议是否恰当。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归纳: 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排比句,诗人借花来表达人间真挚美好的情感。 (3)议一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交流。 预设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面上看是写芳香的花儿,实际是诗人借花喻人。 预设2:诗人用花的语言写了花的用途,排比句使语言描写更生动,更富有诗意。 (4)教师小结:诗人纪伯伦用排比的句式来叙述花,写出了花是

9、人类纯洁和美好感情的寄托,使得语句更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 4.品读第二句,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对比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 (1)对比读,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交流讨论。(第一句是排比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2)出示课前收集的漓江的图片,图文印证,概括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3)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品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好处。 (4)教师小结: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形象

10、、具体地描绘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5)仿写:在品读中相机进行仿写训练。 课件出示: 仿写: 校园的花真多啊,_;校园的花真艳啊,_;校园的花真美啊,_。 5.品读第三句,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1)学生自学,做批注,和同学讨论感受,体会排比句的精妙之处。 (2)全班交流,教师归纳小结。 (二)分号 1.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1)读一读: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2)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写了什么? (3)议一议:句中的分号有什么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1)我在原野

11、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评价对分号的理解是否正确。 4.教师相机归纳:第一句是排比句,分号表示一个停顿,分隔两个或三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第二句写了风形成的原因,所以用分号把两种并列的现象“空气热、空气冷”分隔开。 (三)路牌 1.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认读路牌,想一想:你发

12、现了什么?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1:路牌的作用是告诉人们地点。 预设2:路牌由拼音、汉字和路程公里数三部分组成。 预设3:路牌的每个拼音字母都是大写。 4.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你见过的路牌是什么样的?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路牌的照片,同桌互读,还可以请别的同学一起来认一认。 5.比一比:看谁认得的路牌多。 6.想一想:我们的姓名该怎样写呢?学生讨论交流。师指名发言并归纳:姓名的首字母要大写,其他的字母小写。 7.教师小结:路牌清楚地告诉了人们地点,认识路牌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读路牌。注意路牌的拼音字母全部要大写,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只需要首字母大写就行了。 【设计意图】 词句段运用

13、的环节设置了三道题目,分别指向“排比句”“分号”和“路牌”。前两道题目,旨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熟练运用分号把并列关系的分句分隔开,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这一环节,重在教会学习的方法,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分号在并列句式中的作用,最后在“读写结合”的环节中,让学生学以致用。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向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第三道题目,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认路牌,构建语文与生活联系的桥梁,达到训练的目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1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3.通过朗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写景名诗。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写出了旅途中的愁思。让我们一起背一背吧!(学生诵读古诗宿建德江。) 2.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孟浩然的名篇过故人庄,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呢?从这首诗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走近孟浩然,追随他的脚步去看一看吧。 3.释题:“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 过:拜访。故人:老朋友。“过故人庄

15、”即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做客时写的。 【设计意图】 由学过的古诗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读题、释题的过程中,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把学生引入古诗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自学提示: 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古诗过故人庄,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把不懂的词语圈出来,借助注释想一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强调“还(hun)”的读音)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轮流当小老师,领读、评价同桌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指名朗读,教师随机抽选同学朗读全诗。(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4)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