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031410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症技术,主讲:童亚芳,拔罐疗法?,拔罐疗法的起源及名称,罐疗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负压疗法”,是指用罐状器具扣在患处或一定的穴位上,用烧火、温热等方法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罐具紧吸在皮肤上,通过其负压效应并造成局部组织郁血,从而起到治疗作用的一种常用的外治疗法。拔罐疗法在我国古代称为“角法”或“角吸法”,皆因古时兽角相对易得,故多制作成罐具来拔罐的。,拔罐疗法的文献记载:,1、最早的医籍记载首推五十二病方。 2、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本法治疮疡脓肿 3、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具体描述:“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

2、浓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4、清代医学家赵学敏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拔罐疗法作了更为详细、更为具体的论述,对拔罐疗法的渊源、形状、适应证、适用方法、注意事项及其优点甚至应用地区,都作了极其周详的描述。他说火罐“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人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汽水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5、清代名医吴尚先所著的外治医说中也对拔罐疗法有所论述,他又在理淪骈文中论述了用口吸吮初生儿前后心、手足心、脐下等处,以红赤为度,来治

3、疗初生儿大小便不通的记载。这虽然不采用罐具,但也是一种与拔罐疗法原理一致的负压疗法。 早期的角法多用于吸血排脓而治疗疮疡脓肿,其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逐渐将此法扩大应用于其他病症。,由于历史的原因,近代此法在民间使用较多,归属于民间杂修术的范畴。近年来,随着药物的毒副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拔罐这种不用药物又无痛苦而且疗效确切的独特疗法,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拔罐疗法获得了蓬勃发展,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也日渐提高。罐疗法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只是针、灸、药的辅助手段,已成为单独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拔罐器具,1、兽角 2、竹罐 3、陶罐 4、金属罐 5、玻璃罐 6 、橡

4、皮罐 7 、塑料罐 8、穴位吸引器,拔罐疗法的特点,“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药所不为,可能针之所宜 针所不为,可能推之所宜 各种疗法均有它法所不能替代的长处 。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又说明各种疗法也有短处。,拔罐疗法有以下特点:,(1)、无创伤,无痛苦。对畏惧针刺和注射的病人尤为适宜。 (2)、安全、稳妥,疗效确切。不经胃肠给药,不会损伤脾胃,无副作用,无个体特异性。 (3)、不受任何条件、设备限制,或坐、或卧、或立,或屋内野外,随时随地可以施术。 (4)、便于普及、推广,好学易懂,入门容易,方便群众和缺医少药地区。 (5)、仅在采用药罐时需少量药材,且利用率高

5、,有利于保护药材资源。,拔罐疗法的作用 :,拔罐通过温热和机械负压刺激作用,可使身体局部充血,使毛细血管扩张,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从而调整机体的功能,消除病理因素,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1、局部调节作用 (1)负压作用:产生瘀血 、自家溶血现象,机体自我调整中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2)温热作用:对局部组织有温热刺激作用(火罐、水罐、药罐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6、。,2、整体调节作用 整体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加上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局部治疗,由现象到本质使机体整体得到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也即通过局部调整实现整体控制。 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其次是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负压或加上温热作用在人体表面的特定部位或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功能,促进人体脏腑与气血等的协调,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最后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其治疗机理离不开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不同罐法不同作用,1、留罐主吸拔阴寒痼冷,故治疗风湿痹痛。 2、闪罐主祛风疏筋,故治疗面瘫 3、走罐具有与按摩疗法、刮痧疗法相似的效应。

7、4、药罐法:负压和温热作用下,药物可更多地被直接吸收。 5、水罐法以温经散寒为主; 6、刺络拔罐法以逐瘀化滞、解闭通结为主。,针罐结合,可产生多种效应。总之,因拔罐法具祛除寒湿、通经活络、减压止痛、振奋神经等功效,故治疗偏瘫,可在患侧背俞、夹脊及肢体,留罐或走罐,以通经活络。治疗神经麻痹,可在神经循行部位排罐、走罐、闪罐,以振奋神经、宣通气血。同时,虽然拔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如能与别的治法如温和灸、贴敷、按压等结合起来,那么临床作用和治疗效果必将大大加强,其应用范围也将大大扩展。总之拔罐的机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腰肌劳损?,腰肌劳损是指腰

8、部软组织,因慢性、损伤性病变所引起的腰腿痛等一系列症状。该症是慢性腰腿痛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长时间强迫体位(弯腰、弓背)负重工作,使腰肌持续处于高张力状态。腰部疼痛,时轻时重,开始为间歇性痛,后为持续性,劳累时加重。多呈模糊的酸胀痛,范围较广。对本症无特效的治疗措施,根治比较困难,且易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为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其主要症状为腰痛及下肢痛。腰椎间盘突出多见于壮年男性体力劳动者,以工人为最多,易发于204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男女之比约为1030:1。发病的部位以腰4、5之间最多,腰5骶1次之,腰3、4较少见。腰间盘突出病人多数在开始有腰痛,不久腰痛减轻

9、,下肢出现放射痛。,腰椎间盘突出与腰肌劳损区别?,腰疼的同时伴有腿部麻胀或疼痛症状的话,那基本可以确定为腰椎间盘突出. 如果腿部没症状出现的话,那基本可以确定是腰肌问题.,腰肌劳损的症 状:,1、腰背部及骶部酸胀、疼痛,有无力感。 2、休息时轻,劳累后加重,若适当活动或经常改变体位也有助症状减轻。 3、病人不能久站,不能坚持弯腰工作,常被迫频频伸腰或以拳击腰部以缓解疼痛。 4、仰卧时腰部垫枕可使肌肉放松,保持腰椎生理前凸时则较舒适。 5、腰部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气、潮湿环境或感受风寒后,疼痛往往加重。,腰肌劳损 形成原因:,1 、急性腰肌扭伤之后,治疗不及时,不正确,不彻底。 2、 腰

10、肌的慢性积累性损伤 : 3 、肌筋膜无菌性炎症 :4 、先天性的脊柱畸形、下肢功能或结构性缺陷, 这些均可引起腰部肌力的不平衡,最终导致腰背部组织的劳损,产生腰背痛。,腰肌劳损的诊断及治疗(中医 ),诊断:1 、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 2、 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3 、一侧或两侧骶棘肌轻度压痛,腰腿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 治疗: 1 手法治疗。 2 中药治疗。 3 小针刀疗法。 4 针灸疗法。,腰肌劳损的诊断及治疗(西医),诊断:1、 有急性腰扭伤病史,治疗不彻底,且反复发作。 2、 工作劳动姿势不正确,经常弯腰活动,或者平素缺乏锻炼。 3、压

11、痛广泛,肌肉僵硬发板,疼痛特点是休息减轻、劳累加重。 4 、X线及化验检查无异常。 治疗:1 、功能锻炼 2、理疗 中药离子导入、频谱照射、超短波等疗法 3、封闭疗法 对压痛点明确者,可用0.5%普鲁卡因10ml加强的松龙1ml做痛点注射。 4、止痛解痉药物 芬必得、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可在疼痛较重时选用,但不宜长期服用。,督脉的功能与病证 :,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贯脊络肾通脑),它的脉气多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大椎是其集中点。另外,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交会于风府、哑门,因此,督脉的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其分支与任脉相通,

12、故又可联络一身之阴。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人身之阳气,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过程;而督脉在此则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人身任何部分阳气的变化,均与督脉阳气的变化有关,亦即督脉阳气的条达与充盈,是人类生命延缓的根本保证,督脉作为阳气的统帅决定着人之生命的全过程。 有些疾病的产生,是由于直接或间接的致脊椎某些部分(即节段)偏离正常位置的原因,使督脉气机不能条达,“不通则痛”,造成总督一身之阳的督脉正气不足,气机不畅,统摄无权,因而相应地使某些脏腑、经脉、气血的正常过程发生障碍,最后导致各种各样的疾患 。,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分布:,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

13、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关“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痔,疟疾,躁狂、癫痫,头囟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后项、背腰部、骶尾部、膝弯、腓肠肌、脚都可发生病痛,小脚趾不好运用。,背俞穴 :,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 、三焦俞 、厥阴俞 ) 督脉,一支贯脊属肾,另一支并膀胱之脉行于背面络肾,即督脉之气与膀胧经气是相通的。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

14、气的支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有关。,调节督脉和膀胱经可以调节脏腑的阴阳气血,引阳入阴,而达到阴平阳秘,为治本之法。调脏腑之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证,也可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证。如肝俞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有关的目疾、筋脉挛急等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也可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萎及骨病等。,脊柱与神经系统的联系 :,现代研究认为,背俞穴十分邻近脊神经后根,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应区常是相应穴位所在。通过对背俞穴的良性刺激可以改善局部组织代谢、同时作用于躯体感觉神经末梢、交感神经末梢及神经伴随的血管,通过神经的轴突

15、反射、节段反射途径作用于脊髓相应阶段的植物神经中枢,调整内脏功能,并经躯体感觉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传至脑,并借助与脑的相关下行传导纤维联系实现背俞穴对内脏和全身的良性调节作用。,脏腑背俞排罐疗法的 操作方法:,令患者取俯卧位,根据患者的胖瘦、体质的强弱及部位选用大到小号玻璃火罐,用闪火法沿患者脊柱两侧从颈椎到骶椎密排群拔(颈后发迹低者可剃发,以保证上颈部也可拔到),留罐5-10min。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理论依据:,(1)拔罐理论:拔罐疗法的负压作用使其在疾病的治疗上具有独到之处。 (2)经络理论:人体背部主要经脉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贯脊络肾通脑,总督诸阳而为阳脉之海。

16、督脉阳气的条达与充盈,是人类生命延缓的根本保证,督脉作为阳气的统帅决定着人之生命的全过程。 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背俞穴,位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通过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阴病治阳),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之病证。,(3)神经及神经-体液调节理论:背部区域与脊神经和交感神经有密切联系,其深层就是分布于脊柱两侧的交感神经节,对机体内脏、各系统及众多器官均有很强的调节作用。拔罐效应可以兴奋不同的神经纤维,产生多种生物电活动,一方面将冲动传至中枢的不同水平,经整合后再沿下行纤维传出,调节相关内脏组织的功能;另一方面,可通过局部反射弧而发挥调节作用,(4)脊柱整体论:脊柱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一个由多椎体通过多关节构成的身体支柱,与周围的肌群协同发挥作用,维持着身体的平衡。 (5)脏腑相关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通过生克乘侮关系在生理上是相互关联,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疾病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