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2020年整理).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5992572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PTX 页数:3 大小:3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2020年整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2020年整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2020年整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2020年整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2020年整理).ppt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 1.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 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2.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 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 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

2、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 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3.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 1950 年中央人民政 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 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意义:1.1952 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 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 济上翻了身;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农村生产力得

3、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 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4.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5.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新中国政权; 三次土改的区别 三次之间的区别:第一次是民族主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全国一致反抗 日本侵略。第二次是阶级斗争时期,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实行有阶级区分的土地政策,联合贫下 中农对抗资产阶级。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所以保留了富农经济,减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为经济恢 复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 第三次与前两次的区别: 1.范围更广(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进行,这次是在全国包括少数

4、民族地区推行); 2.目的 有了新变化(以往是为了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次是为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3.对富农实行了新的 政策(以往是打击或限制,这次采取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4.影响更深远(这次土改彻底废除了 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1,意义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二)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 条件

5、。 (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土地革命: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中共在根据地开展以“依靠贫下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路线的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1941 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即“双减双交”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1947 年颁布的中国土地

6、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注:还有一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建国初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保护富农阶级的土改运动,到 1952 年彻底,2,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但不在你问的问题范畴之内,因为题目是近代史。新中国成立是现代史的事情。 【土地革命】1931 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 有制。 【抗日战争时期土地政策】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

7、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土地改革】1950 夏(新解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保护富农政策。 意义:1 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2 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3 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1953 年起 开始时: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用低级向高级发展。 1955 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8、 影响: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1958 年 8 月,会议 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经济体制改革】1978 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 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 求。1931 年春,毛泽制定出

9、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 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抗战时期土地改革(1937 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1937 年 2 月 10 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

10、全会 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5 月 3 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 去解决土地问题”。8 月 1 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 “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到 1937 年 8 月 25 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 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 年) 1947 年 11 月,中共中央重新印发了毛泽东 1933 年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

11、的决定两个重要文 件。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 12 月会议讨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 1948 年 3 月,毛泽东对土改总的指导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 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3,在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华东解放区,凡是过去封建土地制度已经全部或大部分被废除、土改基础较好的地区,均实行抽补、调剂政 策,以解决贫雇农土地不足的问题;在土改工作薄弱的地区,则没收地主、旧式富农多余土地、房屋、耕畜、家具,按人口平均分配。在陕 甘宁、晋绥和东北解放区,以自然村为单位,将土地打乱,

12、按人口重新平均分配。在新开辟的解放区,也用老区、半老区平分土地的做法, 迅速开展开仓济贫、分土地、分浮财运动。(据新华网 人民网) 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土地改革 第一次土地改革: 1949 年后,中国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 转让土地。”这就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土地无偿使用,二是无限期使用,三是不准转让。 1950 年 6 月 28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于 30 日公布施行。土地改革法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

13、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 路。” 到 1953 年春,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我国存在两千 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被摧毁,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第二次土地改革: 1953 年到 1956 年。在保留农民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农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 大改造”之一。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仿照苏联建立合作社。从 1951 年 12 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 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 1956 年底,农业社

14、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 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 96.3%。自此,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 第三次土地改革: 1958 年到 1978 年。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改革。 虽然新中国在第二次土地改革中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但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中国国内生产的有限性,尤其是粮 食供给的有限,中国出现了粮荒,为此有人将原因归结为国家对土地控制的力度不够,所以又进行了第三次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的目 的被宣传为加强发挥集体生产的优越性。这一次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 25 年。 改革开

15、放前,中国城镇国有土地实行的是单一行政划拨制度,国家将土地使用权无偿、无限期提供给用地者,土地使用权不能在土 地使用者之间流转。 第四次土地改革: 1979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公有,由农户家庭经营的土地改革。 新中国的第三次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并没有发挥出优越性,直到 1978 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群农民违法结束了这种土地 制度。这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用农民的话说就是求温饱,求生存。而官方推行目的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 求,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1979 年中国开始以场地使用权作为出资兴办中外合资企业或向中外合资企业收取场地使用费。土地使用权可

16、作为合资企业的中方合 营者的投资股本。 第五次土地改革: 2008 年 10 月 12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中提到,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 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 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这是建国以来首次 提出农村土地可以流转。 同时决定中也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据经济 观察报) (本文来源:网易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