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反馈检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45972659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反馈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反馈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反馈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反馈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反馈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反馈检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反馈检测试题含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反馈检测试题(含解析)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

2、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

3、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对于欣赏者来说,

4、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

5、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維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

6、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艺术活动离不开“我”和“非我”;“我”指创作者思想情感,时时被“非我”包围影响。B. 文艺作品必须要具体、形象地反映生动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文艺创作中决不可无“我”。C. 真正的艺术欣赏,需要欣赏者走进艺术世界,也要找回自我,表示出自我独立的态度。D. 艺术创作活动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创作者要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总说艺术活动不可无“我”,文末总结创作与欣赏都要有“我”。B. 文章从创作与欣赏两个方面

7、来论证在艺术活动中不可有“我”。C. 文章第五段从表演艺术的角度,采用喻证法论证创作的辩证法。D. 文章第六段通过形象化的说理,生动地阐释了“走进艺术世界”的含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把对人生高洁的追求寄托在梅花这一形象上,这需要作者把“我”化为“非我”这一过程。B. 欣赏活动中不可无“我”,强调了欣赏者的独立性,这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说的道理有相似之处。C. 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展现的就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的表现。D. 艺术活动中不可无“我”,因此读者在读书活动中的体会和理解,吸收什么和

8、摒弃什么,都有一个“我”。【答案】1. C 2. C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我指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错误,从第一段“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可知,艺术活动包括创作和欣赏,“我”不只是创作者。B项,因果不成立。根据第二段内容,文学艺术反映客观现实,创作

9、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D项,根据最后一段“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的文义,选项中“主要表现”表述不当。故选C。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喻证法”有误,“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是引证法。此段还使用了例证法。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

10、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C项,“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这不是迷失自我,而是因知识构成影响人物认识事物的角度,走进“非我”世界中,每个人的感悟是不一样的,显示出不同的鲜明的个性,这恰恰是“自我”的体现。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

11、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二)实用

12、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9年底湖北省武汉市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肺炎(C0VID-19)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再一次将病毒学研究和防控推上了风口浪尖。那么,令人闻风丧胆的病毒是如何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呢?众所周知,病毒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根据病毒的传播路线,可以把宿主划分为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自然宿主是指除人以外,自然界中为病毒提供营养和复制场所的生物,是病毒天然栖息和繁殖的生存环境(在此仅适用于动物病毒)。以蝙蝠为例,号称全世界十大最危险的病毒里,蝙蝠至少是其中六

13、种的自然宿主(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SARS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堪称“毒霸”。然而,蝙蝠却能与这些病毒长期相安无事,成为了高致病性病原的“炼丹炉”,主要是因为蝙蝠进化出了两项“超能力”。一是蝙蝠在飞行中的体温可高达40,使大部分病毒被杀死,只有小部分病毒得以进化;二是蝙蝠的免疫系统识别异物的敏感性较低,针对病毒的攻击不会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因此,蝙蝠与病毒的共生能力远超其他哺乳动物。目前,科学家研究发现SARS-CoV-2与一种蝙蝠中的冠状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96%。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在各类蝙蝠中均有发现,故推测其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中间宿主,顾名思义,就是处于中

14、间阶段的宿主,可以为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中间宿主常常作为媒介,将病毒“运输”到人类身上,中间宿主可以包括多个物种。根据我们目前对病毒的认识,如果一种此前并不能感染人类的病毒,想要变得能够感染人类,一定存在中间宿主使其快速进化,进化方式主要分为基因重组和基因适应性突变两种。因此,寻找SARS-CoV-2的中间宿主显得尤为重要。正是中间宿主为病毒提供了变异进化和接触人类的机会,只有隔绝了中间宿主,才算真正隔离了传染源。虽然目前关于中间宿主的研究尚未有定论,但至此,我们已经可以大致梳理出SARS-CoV-2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一条可能路线:寄生于自然宿主蝙蝠体内的某种冠状病毒通过某种途径感

15、染了水貂、穿山甲等潜在中间宿主。该病毒在中间宿主体内不断地进行适应性突变或与其他冠状病毒进行基因重组,从而获得了感染人类的能力。感染后的中间宿主进入市场后,将病毒传给了与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在发现了一种可以感染人的新型人兽共患病原后,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无疑是确定这种新型病毒是否具备在人际中传播的能力,也就是病毒在终宿主人体内发生的故事。病毒进入人体后仍会不断发生变异以更好地适应人体环境,最终获得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能力,至此病毒才算完成了它的终极“使命”。(摘编自白志华我们为什么要找病毒的中间宿主?,中国科普博览2020/2/14)在上海,有80台红外触发相机,正在日夜记录着城市动物的分布和变

16、化,无论是国庆、元旦前后的游园高峰,还是这个疫情阴云笼罩下的闭园时期。我们试图完整地调查野生动物在城市的分布、习性、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查地点包括了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上海植物园、上海动物园、闵行体育公园、复旦大学校园、南汇城郊、浦江郊野公园、顾村公园等区域。今天这个网络也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一刻不停地记录着。完成这些调查工作的,除了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外,还有一个近百名市民构成的“公民科学家”团队。这些无接触的调查,最大程度避免了市民直接接触野生动物的风险。与此同时,每一名“公民科学家”都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在项目中都会输入自己对于更好的城市生态的期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管理充满挑战,是一个不断变化、永无终点的旅程。和荒野不同,城市没法给野生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