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课件: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自己整理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971265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课件: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自己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必修一课件: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自己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必修一课件: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自己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必修一课件: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自己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必修一课件: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自己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课件: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自己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课件: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自己整理(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二十三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签订辛丑条约,签订南京条约,签订“二十一条”,签订中美商约,屈辱,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旧中国,屈辱外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新中国成立初期处于怎样的国际环境下?,苏,美,对立,1.背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

2、则。 外交原则: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外交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延伸。同时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在国际舞台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取决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策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余年间,我国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使中华民族饱受列强的欺凌掠夺,当时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要想了解新中国外交的风雨历程,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单元的学习吧!,开篇导读,单元概览,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3、,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并在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新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两国均有了改善关系的愿望。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促使中日建交。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外交僵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成功举办上海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

4、正式会议;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这些活动既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赢得和平的外交环境,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1)二战后,以_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对立和激烈斗争的状态;(2)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方针:独立自主的_外交方针()(基本方针,不同时期,不同体现)。外交原则: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苏联,和平,3内容(见下表) 4、成就: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

5、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另打一团”的外交方针,1新中国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完整,故而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旧中国采取屈辱的外交政策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新中国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必然要废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始了独立发展的新时期,这为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提供了可能;新中国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保障本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就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4、国际环境:新

6、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孤立、包围和敌视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欧洲、亚洲建立起许多人民民主国家,并和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所有这些都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5、自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已日趋成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独立自主的道路,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前者保证了外交的自主地位

7、,后者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特殊条件下为维护独立自主而提出的,两者相辅相成。,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原因,“一边倒”,“一边倒”的决策是当时形势 下的正确选择(必要性与可能性)? 答案提示:美帝国主义敌视新中国,而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苏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相似;主动地站在苏联一方比将来被动地倒向苏联要好得多,对中国更有利;“一边倒”并不是屈从于苏联,其基本点仍是独立自主。,“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不矛盾, 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 自己的国家利益。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只是因为新中国受到美国等资

8、本主义阵营的打压,并不意味着中国放弃独立自主,盲目的、无原则地顺从苏联,倒向苏联一边,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也不意味着中国绝不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交往。 。一边倒”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美帝敌视、封锁、包围中国;苏联愿意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中苏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利益上有更多共同之处,影响: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隔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后来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表现:1950-1953运动;1950.2中国签

9、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原因:战后美苏冷战对峙,为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争取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援。 意义:政治上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经济上有利于赢得苏联援助;外交上有利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避免外交孤立。),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1.背景,1950.2.1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定 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有人说,中苏关系是“同志+堂兄”的关系),1949.101950.10与17国建交,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同临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10、。 2经过:(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2)完善:1954年,周恩来与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将其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完全以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 (2)从影响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

11、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政治与经济关系。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可变性、发展性)。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与运用,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创举。,解决的问题: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针对的现象:它是针对殖民

12、主义和霸权主义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同印度、缅甸及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 这五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一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出发点(主权平等是精髓); 第二项原则“互不侵犯”,(在处理国家间和国家关系中排除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第三项原则“互不干涉内政”,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 第四项原则“平等互利”(是要求在国家之间的各种交往中,彼此以主权国家平等相待); 第五项原则“和平共处”,是前四项原则的目的(总目标、归宿)和必然结果。,保障,原则提出的必要性 历史

13、原因:中印两国在近代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国家领土和主权被肆意践踏。 现实原因:国家独立后,面临巩固新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但世界并不太平,两大阵营严重对立 主要原因:中印作为邻国,需要正视历史与现实,和平共处,维护地区稳定,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强调发展国家间的共同利益,这是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一种修正,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关键。而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与发展,它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的伟大创举。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外交实践。,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

14、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2)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3)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发展和改善。(4)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2万隆会议(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3)成果:周恩来鲜明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4)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5、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1)背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结果: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特点: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5)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日内瓦会议的背景:朝鲜战争刚结束,美国舰队盘踞在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并试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孤立新中国。,答案,“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二战前为法国的殖民地。由于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

16、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4、内向性:其形成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这一转变完成的重要标志,5、过渡性:其形成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这一转变完成的重要标志,国家利益 (根本出发点),国际形势、环境(重要影响因素),国家性质(重要影响因素),依据,实践成就,方针政策,“四”,“四”,“四”,国家综合实力(基础和后盾),团结世界各国人民,一个外交方针;两次国际会议;三大基本方针;四大影响因素、外交成就;五项基本原则。,“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结合对本课以及所示材料的理解认识,归纳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发点,“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弱国无外交,外交无小事”,综合国力是一国外交的基础和后盾,国际形势和国家性质是影响外交的重要因素,“建国初期,在两大阵营对抗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一边倒;而且要坚定的倒向社会主义阵营”,1、有学者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