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4.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971132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 4.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必修一 4.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必修一 4.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必修一 4.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必修一 4.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 4.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 4.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课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检查预习:,“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至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 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1、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

2、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3、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主要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讨论 ),根据你个人的观察,以及和同学们的交流,你认为和过去的生活相比,现在有些什么样的变化?,讨 论:,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材料一:2006年GDP排名前十位,注:2006年我国GDP总量达209407亿元;谷物、肉类、棉花、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机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思考: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低水平的,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比较低,材料二:,注

3、:2006年,中国人均GDP达1352美元,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不全面的,材料三: 用综合评分法对“小康社会”进行测算:2000年我国小康实现程度为96%,并且有三个指标尚未达到小康标准,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66元,实现85%,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为75克,实现90%,农村初级卫生基本合格比重实现80%。,上述材料反映出目前的小康还存在什么不足?,材料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2001年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三四千美元,远远高于中西部一些落后地区。目前,人均GDP最高为上海市,已经突破4000美元,最低的贵州省却只有300多美元。,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还很大,(一)从总

4、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表现: 城乡居民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总体小康成就的宏观表现: 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1.总体小康水平,(3)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 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如何实现这一目标?,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3、建设生态文明,30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3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