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电子信息类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专用讲义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5945564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电子信息类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专用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电子信息类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专用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电子信息类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专用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电子信息类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专用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电子信息类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专用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电子信息类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专用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电子信息类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专用讲义(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电子 信息类工程师专业技术资 格认证专用讲义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电子 信息类工程师专业技术资 格认证专用讲义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 术电子信息类工程 师专业技术资格认 证专用讲义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 术电子信息类工程 师专业技术资格认 证专用讲义 二八年十月 第一部分相关政策第一部分相关政策 一、 政策背景 1.1 人事部、中国科协等联合成立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 组 1.1 人事部、中国科协等联合成立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 组 目前,为加快我国工程技术领域职称改革步伐,促进我国工程人员的国际 交流,人事部等 18 家单位联合成立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组。这 18 家单位是:

2、人事部、教育部、建设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国土资源 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质检总局、环保总局、安全 监管总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 业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 调小组由人事部副部长王晓初担任组长,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建设部副 部长刘志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冯 长根等任副组长。协调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研究我国工程师制度框架 设计,提出工程师制度改革方案,承办工程师制度改革的有关事宜,指导 组织和开展对外交流等工作。 1.2 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1.2 专

3、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对此有明确要求: “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专业技 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以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为重点, 研究制定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 加快执业资格制度建设。积极探索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 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 发展和规范人才评价中介组织, 在政府宏观指导下, 开展以岗位要求为基础、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积极推进专业 技术人才执业资格国际互认。”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应该说已经十分清晰 和具体,关键是如何在实践中落实

4、。 据统计,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已在 11 个专业技术领域接受政 府部门委托,开展了职称评定工作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建立社会化 的评价机制是发展职业资格制度的根本保障。因此,当前我国推行职业资 格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解决专业团体“缺位”问题,行政部门应退出 微观层面的管理,在宏观管理、规范和监督方面加大力度。 与职业资格问题紧密相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执业资格国际互认。 随 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迫切需要解决 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的国际互认问题。由于在部分专业领域我国科 技人员的执业资格得不到国际承认,在我国承建的外国工程项目中,曾出 现由中国工程技术

5、人员设计的工程图纸,只能花高价请没做任何工作的外 国技术人员签字的事情。执业资格的国际互认工作,各国基本上由专业团 体承担。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许多国 家(地区)的工程技术团体发起构筑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机制。如北美 自由贸易区协议签订之后,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工程师学会签订了 相互承认注册工程师协议;欧洲工程师联合会(FEANI),有 27 个欧 洲国家参加,统一各国工程教育与实践期的工程师标准 ; 1997 年,由澳大 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英国、美国、南非和我国香港的工程师 团体签署的华盛顿协议,相互承认彼此工程学士学位和专业工程师资 格

6、。 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体系是新的利益集团,是技术贸易、服务贸易中 的新的技术壁垒形式。 加入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体系是我国扩大改革开放, 特别是加入 WTO 后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我国是世界上工程技术人员 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仅从事机械制造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就有 100 多万名。 目前我国除在无损检测、焊接等很少几个专业上有工程师资格的双边互认 外,至今仍然没有启动加入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体系的工作。中国建筑学 会与欧盟有关组织就注册建筑师的互认达成协议,但上报政府有关部门后 近两年没有音信。因此,应由政府部门和专业团体共同参与,尽快启动我 国加入工程师国际互认体系的相关工作。 在与科技人员有

7、关的政府职能中, 还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 人才评估和流动、绩效评价、择业创业、法律咨询和援助等工作,也都是 科技团体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职能领域。 1.3 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体系1.3 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体系 目前,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体系已经形成由学历、专业技术资格两个层 次,以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工程技术人员流动 论坛协议、 亚太工程师计划五个协议 (计划) 构成的工程师国际互认体系。 已有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爱尔兰、日本、马来西亚、新西兰、新加 坡、南非、英国、美国及中国香港等 13 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加入了 这个体系。 在关于制定我国工程技术专业人

8、员加入专业资格国际互认体系有关法律 的议案中,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等代表提出:加入工程师资格国 际互认体系是我国改革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我国 工程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 1.4 我国加入工程师国际互认体系的组织工作1.4 我国加入工程师国际互认体系的组织工作 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协议不是政府间协议,而是由科技团体代表成员国家 签署和参与活动。中国科协所属的全国性学会中,有工程技术类学会 64 个,覆盖了工程技术的所有学科,组织体系完善,具有代表中国缔约工程 师国际互认协议的优势和条件。目前,中国科协正在依据国际惯例,进一 步加大了参与执业资格国际互认体系的筹备工作。鉴于华盛

9、顿协议缔 约国家和地区相对较多,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比较完善,因此准备将加 入华盛顿协议作为我国首选加入的协议,已与有关国家和我国香港地 区的协议成员组织进行了接触,争取他们的支持。该项工作涉及面广,需 要加强政府部门和科技团体的协调,形成合力。我国政府对这项工作给予 充分重视和大力支持,成立加入工程师国际互认体系工作委员会,由人事 部、教育部、科技部、外交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 室、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有关单位参与,鉴于该 组织只能由科技团体参与并开展活动,中国科协作为该委员会的办公室, 承担具体事务。 1.5 中国科协促进工程师国际互认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10、纪要1.5 中国科协促进工程师国际互认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纪要 2005 年 4 月 1 日,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 中国科协促进工程师国际互认工 作领导小组组长冯长根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 中国科协促进工程师国际互认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方案,听取了领导小 组办公室关于前期工作的汇报,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工程师加入国际互认 体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 2005 年中国科协促进工程师国际互认工 作的安排意见。并就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组国际交流工作组的工作 方案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会议认为,开展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工作,是促进工程界走向国际、实现 开放的重要举措,将推动国内外工程界的

11、广泛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企业 的国际竞争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外部空间创造有利条件。同 时也有利于推进学会改革发展,促进政府职能转移和工程师制度改革。 中国科协积极参与国际工程师制度改革工作并取得了进展。一是成立了中 国科协促进工程师国际互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已开展工作。二是积 极筹备参加 2005 年 6 月在香港举行的 2005 年国际工程大会(IEM2005)。 三是承担了由人事部牵头组建成立的“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组”下 设的国际交流工作组工作,牵头参与综合性国际工程师组织举行的活动。 四是推进全国性学会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工作。中国科协从 2003 年开 始,先后支持

12、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 11 个学会开展了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 点工作。 会议强调,促进工程师国际互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工作,应立足于中国科 协自身优势,以国内为着眼点,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配合政 府部门开展工作。同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出中、长期工作规划和目 标。 会议要求 2005 年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2005 年国际工程大会作为国际工程界的一项重要活动,中国科协将组 团参加此次大会。参加大会的目的是:1.向国际工程界表明中国正式启动 加入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体系工作;2.表明中国加入 WTO 后愿意与更多的 国际组织合作, 便于了解国际工程师制度改革和与国际接轨的态度和愿望、

13、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在工程师制度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友好关系,扩 大中国内地在国际工程界的影响;3.表明内地工程界对香港工程技术界和 香港工程师协会的支持和重视;4.推进我国内地工程教育和工程师制度改 革进程,为中国加入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作准备。 2、积极承担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组的相关工作。按照职责分工, 中国科协要作好对外联络工作,与国外相关组织建立联系,沟通情况。同 时,密切配合和组织专家参与中国工程院牵头的制度研究工作组的工作, 争取将工程师资格认证试点学会的经验和成果纳入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 工作中去。 3、筹建中国工程师学会。按照工程师国际互认对组织机构的要求,为申 请华盛顿协议

14、准会员资格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便于组织、协调、凝 聚全国工程界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应立即着手筹建中国工程师学会。 4、稳步推进全国性学会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工作。为稳步推进这项工 作,全国性学会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的面原则上不再扩大,目前应把重 点放在积极推进现有试点学会的工作,总结现有试点学会的经验,促进试 点学会工作的规范化。 5、开展课题研究。今年拟开展两个课题研究:1.工程师国际互认体系 研究,主要开展对华盛顿协议等六个协议的研究。2、学会工程 师认证与国际互认对策研究。根据学会改革发展和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 需要,按照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的规则和惯例,研究和评价学会工程师认 证和国际互认

15、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学会工程师认证标准和准入条件,以及 学会工程师认证和国际互认的对策措施等。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领导小组副组长程东红及成员(按姓氏笔划 排序)马正午、王守东、付于武、刘汝林、沈爱民、宋天虎、吴荫顺、陈 兴国、孟素荷、陆廷杰、张雁、杨文志、周济、周畅、周思刚、梁英南、 程义勇、潘秋生、魏光耀等同志出席会议。 中国科协促进工程师国际互认工作领导小组名单中国科协促进工程师国际互认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冯长根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副组长:程东红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成员:(以下按姓氏笔划排序) 马正午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王守东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副部长

16、付与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刘汝林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 沈爱民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部长 宋天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吴荫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秘书长 陈兴国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孟素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秘书长 陆廷杰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副理事长 张雁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 杨文志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 周济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局级干事 周畅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周思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秘书长 梁英南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副部长 程义勇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潘秋生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 魏光耀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秘书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主任:杨文志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 副主任:梁英南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副部长 周济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局级干事 1.6 中国科协学会批准中国电子学会开展电子信息技术资格 认证 1.6 中国科协学会批准中国电子学会开展电子信息技术资格 认证 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是国际上通行的职业准入制度。电子信息技术资格认证 是促进我国电子信息行业质量和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科协批准 中国电子学会组织开展电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