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5935012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参考复制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并未得到同步加强,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不少社会成员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社会中某些不和谐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判断力与抵抗力尚未健全,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被武侠小说、电影、动漫、网络等外在的因素左右,直接导致他们较早地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对学校的厌恶与恐惧感,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学习上进心不足,精神脆弱,易于产生挫折感、失败感,易于产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对老师的疏远感等。由于孩子面临强大的学

2、习压力以及生活时间的单调性,不少孩子厌学、逃学。厌学问题已经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初中的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厌学以致辍学的现象大量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贫穷、学习困难等。尤其是2008年1月,全省实施教育改革新政以来,我校教育体系在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革。学生厌学问题的产生,有愈演愈烈之势,体现在对涉世未深、思想懵懂的初中生的教育上,前景更是让人担忧。社会要求我们学习,以便跟上时代的发展,而我们的现状却又不容乐观,那么如何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缓解学生的厌学现象就还是一个大问题。众所周知,只有真正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学习才是轻松愉快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

3、才智,并且最好地完成学业,反之,学习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就会事倍功半。中学是培养人材不可缺少的基础教育阶段,厌学情绪的滋长和蔓延,对人材的培养构成潜在的威胁,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学习,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初中生中存在的这一心理障碍,其厌学情绪继续流传和扩大,向下延伸至小学,这种后果的严重性是不可估量的。莱阳市是一个经济比较繁荣地区,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社会中有积极有益的文化影响,但对思想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更多的却是消极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如果学校的生活无法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沉迷于外界的游戏玩乐,受不良风气的侵蚀,最

4、终导致无心向学,厌学甚至辍学的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研究初中生厌学问题,对厌学现象追本溯源,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具有时代性与社会性双重意义。二、课题研究的现状1、国外对厌学问题的研究分析国外学者在分析学生厌学原因时大多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偏差。如日本教育家依田新提出,厌学是因为个体“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怠惰产生沮丧,产生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在日本,传统学历主义思想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学校偏重以书本知识为主,而忽视学生的个性、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甚至可以说成是扼杀人性的教育。教育方法呆板,强调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的难度也很高。另外由于教师

5、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早己成型,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习惯,再加上能力的限制,所以即使日本也已经有了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新的价值取向并不能很快地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改变已有的授课方式和教育行为。国外对于学生的厌学研究主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进行研究。在哈维曼德尔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及对策一书中指出有的孩子厌学是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怎样努力,都会掉到别人的后面。因此,就感到灰心丧气,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美国的苏白劳德认为孩子产生厌学的原因是有心理疾病,解决的方法是教师要从帮助孩子克服心理疾病,解决厌学问题。此外,有研究表明厌学情绪主要表现在差生身上,差生之所以差就是因为他们

6、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同时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差生极容易自暴自弃,以逃学、旷课的方式逃避学校生活,他们对于自我前景感到渺茫,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所以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和自卑感,这种消极情绪很快就影响了差生的各种行为,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方面会形成一定障碍,有的表现在害怕与人交往,不敢亲近别人,而有的就表现在强烈的逆反行为,与学校生活格格不入,逃避他人,逃避学习,严重的干脆退学。国外研究分析表明,初中生由于厌学,无法从学校教育中获得正确引导,影响了其健康成长,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学校暴力、青少年自杀等,有些青少年离开学校游荡街头、吸毒、贩毒,少年犯罪率也逐年增长。2、我国对厌学问题的研究

7、分析国内有关厌学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专门的论著很少,目前笔者读到的有崔雅的孩子厌学怎么办,也只是从家庭因素入手,如家长的过高期望值,家长的过分溺爱,家庭环境不良,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相关的东子的快乐教育18法,主要从学校的教育制度,教师的个人素质等因素来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有的论文及课题青少年群体学习压力大、自由发展空间狭小;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表现单调、畸形;自然天性受到压抑,创造明显不足。有研究主要从课程视角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资源的“城市取向”,课程设置的“专业化取向”,课程标准的“城市取向”,课程理论和课程内容的“政治伦理取向”,课程决策的“强势群体取向”,等等。因为这些原因的存

8、在,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找到自己熟悉的知识,以及实用的知识,当他们觉得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无法与他们今后的谋生联系不大时,对教育的追求就会弱化,淡化,又由于课程超出了初中学生的兴趣范围而产生了学业困难,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针对目前学生的厌学现状,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的孙庚的硕士论文中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研究与对策以厌学心理的研究为切入点,从总体上对厌学心理进行了阐述,所谓厌学心理就是一种消极适应环境的学习心理。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体制的僵化,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师生关系紧张及过重的学习负担等,都会引发学生的厌学

9、心理;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文化环境,社会不公平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是引发学生无心于课堂学习的原因;除此之外,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自身缺少学习动机和兴趣,主观要求不严等,也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作者结合中外学者的观点,加以综合归纳,并结合本人几年一线教学经验,进行详尽的原因分析及对策阐述,更注重素质教育的切实实施,学生的心理辅导及城市与农村生心理的不同解决办法等,力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一条出路。2007苏州大学的吴军的教育硕士论文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着重从学校家庭、个人、社会等方面对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中学学生厌学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及建议

10、。通过课题的研究,实实在在推进所在学校的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的改革,力争使学校各方面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从上面的综述来看,学生厌学问题已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关注。不过他们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而且触及到初中生厌学现状的研究这一领域的人却不是很多,因此“县级市初中生厌学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这一课题非常具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1、学生厌学现象及表现2、厌学成因分析3、初中生厌学问题的对策分析本研究是针对县级市初中生厌学现状进行的调查,所选取的学校分别是公立的以走读生为主的一所中心中学、以寄宿生为主的一所公立初中,以农村学生为主的一所初中。三所学校教学情况各不相同,对

11、于莱阳市的教育教学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纵观目前对厌学现象的研究,普遍关注的是普通高中生和职高生这一群体,对于自我意识处于觉醒期的初中生的研究,尤其是县级市初中生的研究却不是很多。因此,本研究选择县级市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是了解所在县市初中生的厌学情况,对厌学现象追本溯源,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所在县市教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建议。并希望本研究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教师、学校管理层提供借鉴性学生管理策略。四、主要研究方法1、访谈法访谈,即访问者与被访问者面对面地交谈,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常用形式。访谈调查就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对象面谈来了解情况、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12、。本文将通过对我市三所有代表性的初中的学生、家长、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等人的访谈,来了解和记录初中生的厌学情况。2、文献法广泛搜集与阅读己有的研究学生厌学问题的专著、期刊资料等成果。从中分析该主题所涉及的领域,寻找自己的研究视角,建构自己的写作思路。另外,还查阅了大量的网上资料。3、问卷调查法因导致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解莱阳市初中生厌学的现状,笔者将设计一套问卷,问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动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对其影响等,目的是想了解初中生厌学的现状,并做成因探讨。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各问题的反馈结果,得出各选项的百分比,从而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

13、4、比较研究法为了使论文有可借鉴的价值,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文献综述中,比较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的研究,在分析学生厌学现状时,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分析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导言了学生厌学的现状。五、课题组织管理与分工课题领导小组:徐成波(校长) 赵炳智(副校长) 课题负责人:卢翠红 全面负责、组织协调主研人员及分工:实验中学学生厌学现象及成因调查: 王李莉文峰中学学生厌学现象及成因调查: 张伟研古柳中学学生厌学现象及成因调查: 张玉锦三所学校厌学成因对比分析及对策研究: 卢翠红初中生数学厌学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朱 莹 刘君玲初中生英语厌学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 :冯 伟侯云旭孙淑波初中

14、生语文厌学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王翠梅石晓庆张梅贵初中生物理厌学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王丽霞初中生生物厌学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乔磊六、课题研究阶段2010.8-2010.9文献搜集与整理阶段,并组建课题组,开题。2010.9-2010.10问卷编制阶段,在三所学校同时进行问卷调查。2010.1-2011.7分析调查结果,研究厌学成因。问卷输入、统计、分析、个案,初步形成论文的实践部分。2011.9-2012.1研究解决厌学的对策,完成论文初稿,中期论证阶段2012.320126鉴定结题阶段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请专家进行鉴定和评价。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1、物质基础

15、。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班班通已全面开通,计算机、投影机、视频展示台、白板等都已配置,逐渐走向了办公教学信息网络化的轨道。且学校每年都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各种教学影象资料,确保教师的教学理念新,教学手段先进。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2、师资基础。领导小组中徐成波校长是本校的校长,莱阳市名校长,曾经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对课题研究十分重视,能够为本课题的研究开展提供时间和经费上的保证。主持人身为教科室主任,烟台市名师人选,主持了很多各级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含有文峰中学的莱阳名师张伟研,古柳中学的莱阳名师张玉锦,实验中学的莱阳名师朱莹、王李莉。含教导副主任,班主任,几乎所有学科教师,其中有数位主持或参与过课题研究,具有教强的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其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具备较强的专业基础、实战经验和研究能力,这为课题开展提供了师资力量上的保证,是实施本课题的坚实基础。八、预期研究成果1、找出本市三所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的厌学表现。2、分析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3、了解所在县市初中生的厌学情况,对厌学现象追本溯源,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所在县市教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建议。4、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教师、学校管理层提供借鉴性学生管理策略。5、写出有价值的论文,形成论文集,专著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