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小古文整理)附答案--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5926294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学习(小古文整理)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读书-学习(小古文整理)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读书-学习(小古文整理)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读书-学习(小古文整理)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读书-学习(小古文整理)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书-学习(小古文整理)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学习(小古文整理)附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读书学习的小古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说:_省:_信:_2.翻译下列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3.分别写出文中论述求知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每方面写一句即可)。求知态度:_学习方法:_(二)邴原泣学初潭集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

2、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

3、和论语。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凡得学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吾徒相教 徒以有先生也 2 翻译句子。孤者易伤,贫者易感。译文: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译文: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译文: 3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4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答: (三)读书之法朱熹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

4、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注释纷错:纷繁错杂。遽:仓促。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大率:大多。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参考译文: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

5、,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朱熹读书法:中国古代学者对如何读书有不少论述,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朱熹读书法。朱熹一生读书万卷,学识广博。他的读书方法有六条:1 循序渐进;2 熟读精思;3 虚心涵泳(不要用自己

6、的思想去杜撰前人的学说);4 切已体察;5 着紧用力(发愤努力、抓紧时间);6 居敬持志(专心、沉静)。后人把这六条称为“朱熹读书法”。)(苏轼读书法: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向求教于他的人介绍了一条读书经验:“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意思是每一次读书只带着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去研究,不要涉及旁的问题。他读汉书时列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贷等若干方面,每读一遍研究一个方面的问题,几遍读下来,对这几个方面都有了比较精深的理解。苏轼的这种读书方法,得到了不少后人的赞同,人们称之为“八面受敌”的读书法。)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然后可以有得尔 (2)则其尤无义理者 (3)不待观

7、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勿遽取舍于其间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十则)B以验其通塞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C而求其理之所安 何陋之有(陋室铭)D则似是而非者 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翻译: 4.选文先提出 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 和 的读书方法。(用自己的话回答) (四)【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8、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乙】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太平御览学部)【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

9、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释】豕(sh):猪。蒲:水杨树。鬻(y):卖。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每句断两处。代 育 还 羊 豕 给 其 衣 食 令 育 与 其 子 同 学。置 胆 于 坐 坐 卧 即 仰 胆 饮 食 亦 尝 胆 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人恒过”中的“过”和“其主笞之”中的“笞”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B “生于忧患”、“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轻锐尽死于齐、晋”中的“于”意思不同。C“必先苦其心志”和“乃苦身焦思”中的“苦” 都可翻译

10、为“使痛苦”。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中的“则”、“育遂博通经史”中的“遂”和“乃苦身焦思”中的“乃”都可翻译为“于是、就”。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女忘会稽之耻邪?4.【乙】文中的王育坎坷成才的经历可以用【甲】文中“ ”来概括;【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5.【甲】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同【乙】文中的王育、【丙】文中的越王勾践在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甲】【乙】【丙】三文给了你什么启示? (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注释选自论语述而篇。叶公:姓沈

11、,名诸梁,春秋时楚国大夫。因封地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子:指孔子。女:同“汝”,你。奚:何,疑问代词。云尔:如此而已。云,如此。尔,语气词,相当“而已”。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如何),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于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而发愤忘食,高兴得忘记了忧愁,(甚至)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子路不对 女奚不曰2下列加点的“于”与“问孔子于子路”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苛政猛于虎 B行者休于树 C告之于帝 D生于忧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4这段文字表现了孔子

12、5.为了学习和工作可以发愤而忘食,这种精神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平时用( )成语来表达“发愤忘食”的意思,而( )与它的意思相反。(六)孟母裂织翻译: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剪断段布。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做人法则。道理分析: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孟母断织教子原文翻译及道理】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