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温病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5891233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整理温病考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年整理温病考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年整理温病考试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年整理温病考试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年整理温病考试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整理温病考试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整理温病考试重点.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斑疹:斑为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疹为小而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温病过程中出现斑疹,均提示热邪深入营血。2、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3、秋燥:感受燥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邪在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本病发生在秋季,多见于立秋至小雪之间。4、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多为湿热类病证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在中焦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伴见身热、胸脘痞满、舌黄腻、脉象濡滑而数。5、辛开苦降: 湿温病,见湿热并

2、重,困阻中焦证。治以黄连、山栀苦寒降泄里热,配合厚朴、半夏苦辛(温)开泄化湿,寒温同用,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节脾胃功能的治法,即所谓辛开苦降法。 6、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可伴见面色淡黄、足冷等症,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7、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若热闭心包而兼阳气外脱者,多伴见肢体厥冷、面色灰惨、舌质淡白、脉微细欲绝等症。8、温毒(病):一指病名,一指病因。作为病名,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

3、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如大头瘟、烂喉痧、缠喉风、痄腮等。9、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战汗之后,若脉静身凉,为邪随汗出,病情向愈;战汗之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象急疾或神志萎靡,甚至昏迷,为邪盛正衰,病情危重。此外,还有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正气亏虚,不能托邪外达所致,预后较差。10、分消走泄:是温邪与痰湿相夹阻于三焦,三焦气机郁滞之证,治疗宜用开上、畅中、渗下之法,以宣展三焦气机,利湿化痰,祛除上中下三焦之病邪的治法。如温胆汤或杏仁、厚

4、朴、茯苓等。11、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12、夏暑发自阳明:暑热乃火热之气,燔炎酷烈,伤人极速,侵袭人体多径入阳明,一病即见壮热、烦渴、汗多、面赤、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的证候,即称夏暑发自阳明。13、风温: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以肺卫表热证为初起证候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春冬两季,其发于冬季的又称为冬温。14、春温:因温热病邪郁伏而发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是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候,临床常见高热、烦渴、甚则神昏,痉厥,斑疹等表现,多发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或

5、春夏之际15、暑温:感受暑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是初起多以阳明气分热盛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壮热,烦渴,汗多,面赤,脉洪大等表现,多发生于夏至与立秋之间。16、暑厥:暑热病邪直犯心包,起病即见昏厥者,谓之暑厥17、暑瘵:是夏季感受暑热而骤然咯血咳嗽,状似痨瘵故曰暑瘵18、暑风:又名暑痫,因暑热亢盛引动肝风而出现痉厥抽搐者19、湿温:感受湿温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是初起以湿热阻遏卫气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身热缠绵,恶寒少汗,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象偏重,热象不显的表现。20、伏暑: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外感热病。以发病急,病情重,病势缠绵为特征。2

6、1、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所致以咽喉红肿糜烂、肌肤丹痧密布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冬春季节22、上燥治气:为秋燥病初期的治疗大法。秋燥初起必先犯肺,治宜清宣肺燥,以肺主气而居上焦,治肺即是治气,故曰“上燥治气”23、中燥增液:为秋燥中期的治疗大法 。秋燥中期病多在中焦胃,此时燥热之邪损伤胃肠津液,治宜甘寒濡润之品,以滋养胃津,故曰“中燥増液”24、下燥治血:为秋燥末期的治疗大法。时燥热之邪多损伤下焦肝肾之阴,治用甘寒,咸寒之品滋补肝肾之阴,即补益精血25、逆传: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不下传于胃而直接传至于厥阴心包的过程称为逆传。温病的传变形式之一。26、逆传心包:逆传是相对顺传而言的,一般讲,

7、“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不从外解可顺传阳明气分,若因失治,误治或因心气素虚,或病邪过烈,致邪热内陷心包,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者,称逆传心包。27、冒暑:即夏日感冒,本病由暑兼湿邪或挟寒邪引发,肺卫见症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病情较轻,邪势轻浅,病程较短,极少发生传变,预后良好。28、暑秽:夏季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致猝然闷乱,烦躁的病证,称为暑秽。俗称“发痧”实暑中暑一类的病证。29、暑湿:是感受暑湿病邪引起,以暑热见症突出,兼具湿邪郁阻证候为特点的一种外感热病。多发于夏季或夏秋之交。30、中暑:系夏季常见暑病,由卒中暑热或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以陡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烦躁神昏为主要表现。31、轻法频下

8、:一种攻下之法,因湿热积滞,胶粘滞着肠道,非一次重剂猛攻即能使病邪排尽,故须轻剂连续攻下,因势利导,方如枳实导滞汤1、温病四大家代表作及学术贡献医家代表著作学术成就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法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规范四时温病证治薛生白温热病篇创湿热病专论丰富温病理论及论治王孟英温热经纬以经典为经,以后世名著为纬系统总结温病学理论体系2温热性温病与湿热性温病鉴别?温热性温病湿热性温病病邪性质温热性质湿热性质初起病位多为肺卫,或气分、营分多为脾胃或肌肤起病特点较急,热象较著较缓,热象不显传变较快较慢但化燥化火后传变较快病程较短缠绵难愈,病程长转归易伤阴

9、津易伤阳气,化燥后也伤津液病种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湿、湿温、伏暑3、暑热病邪、风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暑湿病邪、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等致病特点各是什么? 1)风热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易化燥伤阴 变化迅速2)暑热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3)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4)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病变以肺为主 易致津液干燥 易从火化5)暑湿病邪的致病特点:初期先犯肺卫,多夹寒邪 困阻脾胃,弥漫三焦 耗损元气,伤津阻气6)

10、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里热内迫特性显著 易耗伤阴液7)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攻窜流走蕴结壅滞4、湿热病邪病位在脾胃的原因:致病途径,口鼻而入,直趋中道 五行特性,湿与脾胃五行同属于土 脏腑特性,脾喜燥而恶湿5、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的原因:燥为秋令主气,肺属燥金,同气相从,燥热病邪易先侵犯肺经,使肺失宣降。病程中燥热化火易伤肺阴。6、风温邪袭肺卫证如何选用银翘散和桑菊饮? 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而偏于表热较重,以发热微恶寒、咽痛为主症者,宜用银翘散;偏于肺失宣降,表证较轻,以咳嗽为主症者,宜用桑菊饮。7、银翘散和桑菊饮临床应用有何异同? 银翘散与桑菊饮均为辛凉解表方剂,适用于风热侵犯肺

11、卫之证,但两者清解之力有轻重区别。银翘散中荆芥、豆豉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大队辛凉药物中,其解表之力较胜,故称为“辛凉平剂”,且银花、连翘用量大,并配竹叶,清热作用较强;桑菊饮多为辛凉之品,力较平和,其解表之力较逊于银翘散,为“辛凉轻剂”,方中杏仁肃降肺气,止咳作用较银翘散为优。所以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而偏于表热较重,以发热微恶寒、咽痛为主症者,宜用银翘散;偏于肺失宣降,表证较轻,以咳嗽为主症者,宜用桑菊饮。8、藿朴夏苓汤和三仁汤如何鉴别?湿邪郁表,表湿明显者藿朴夏苓汤;湿中蕴热,里湿较甚者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因有豆豉、藿香疏表透卫,故用于湿邪偏于卫表而化热尚不明显者为宜;三仁汤因有竹叶、滑石能泄湿中之热

12、,故用于湿渐化热,表证不显者为宜。9、温病“三宝”的鉴别和各自的特点有哪些?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比较:三方均为传统治疗温病神昏之急救要药,皆有清热解毒,开窍止痉之功。属“凉开”之剂,治疗温热病窍闭神昏之危证,有温病“三宝”之称,但功效各有偏重。安宫牛黄丸:性最凉,长于清热解毒,优于清热,多用于高热昏迷证。紫雪丹:凉性次之,长于息风止痉,泄热通便,优于止痉,多用于高热惊厥证。至宝丹:凉性又次之,长于芳香辟秽,开窍醒神,优于开窍,多用于窍闭谵语证。10、热入心包与湿热酿痰蒙闭心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和代表方有何区别?区别点热入心包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病因上焦肺卫证误治、失治,或素体

13、心阴不足,心气素亏,或感邪过重,邪气猖獗,深陷内传,径入心包所致气分湿热留恋不解,酿蒸浊痰蒙蔽心包病机营分失治,邪毒内陷,闭阻心包湿热酿蒸成痰,痰浊蒙蔽心包络临床表现营热炽盛症:身灼热夜甚、舌红绛 营阴损伤伤症:舌红绛干,脉细数闭阻心包症: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湿热症:身热不退,苔浊腻,脉濡滑数蒙包症:神识昏蒙,表情淡漠,时清时寐治法清心凉营(养阴),豁痰开窍清热化湿,豁痰开窍代表方清宫汤+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或至宝丹11、吴鞠通在伤寒论三大承气汤基础上创立的“五大承气汤”的证型、临床表现和主要治法是什么?五大承气汤证型临床表现主要治法宣白承气汤腑实兼肺热痰涎壅盛

14、身热便秘,咳嗽降气涤痰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导赤承气汤腑实而兼小肠热盛身热便秘,小便短赤导赤与通腑并举(“二肠合治”法 攻下热结,清泄火腑)牛黄承气汤腑实而兼邪热内闭心包身热便秘,神昏舌謇开闭通下法(攻下热结,清心开窍)新加黄龙汤腑实而气阴两亏大便秘结,口燥咽干,倦怠少气,苔焦脉弱邪正合治法(攻下燥结,补益气阴)增液承气汤腑实而阴液亏虚身热便秘,口干咽燥,舌苔焦躁腑中气血合治法(攻下燥结,滋阴增液)12、热盛动风与阴虚动风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和代表方有何区别?热盛动风证阴虚动风证病机热邪炽盛,灼伤肝阴,引动肝风肾精肝血耗损,水不涵木,虚风内动临床表现气热症组:高热,烦闷躁扰,舌红苔黄

15、,脉数实风症组: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脉弦肝肾阴虚症组:低热,形消神倦,舌干绛,脉虚细无力。虚风内动症组:手足蠕动,甚或瘛从。治法清热凉肝息风,增液舒筋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代表方羚角钩藤汤清凉疏透邪热桑叶 菊花(上)清热止痉,凉肝息风羚羊角 钩藤清热化痰通络竹茹 川贝养阴增液舒筋生地 芍药 甘草宁神定志伏神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滋养肝血肾阴药组加减复脉汤潜阳息风药组生牡蛎 生鳖甲 生龟板13、什么是大头瘟、烂喉痧?临床上其诊断要点分别是什么?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诊断要点是:(1).发病季节:多发生于冬春二季。(2).初起特点:起病急,初起可见憎寒壮热的肺卫表热证。(3).局部表现:发热、头面焮赤肿痛。烂喉痧是感受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