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练习题答案16(2020年整理).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5875084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98.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练习题答案16(2020年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练习题答案16(2020年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练习题答案16(2020年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练习题答案16(2020年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练习题答案16(2020年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练习题答案16(2020年整理).pdf(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吸收、分布、 代谢、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剂型因素、 机体生理因素、药物疗效之间的科学。 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总过程。 消除: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消除。 第二章 药物跨膜转运:药物通过生物膜(细胞膜)的现象。 被动扩散: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扩散的过程。 (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 度,即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 易化扩散:又称促进扩散,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 散的过程。 主动转运: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吸收:除

2、血管给药外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 阐述提高难溶性且亲脂性抗真菌药灰黄霉素经胃肠道的吸收。 答:口服灰黄霉素同时服用高脂肪食物可促进吸收,脂类食物具有促进胆汁分泌作用,而胆 汁中胆酸离子具有表面活性剂作用, 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而促进吸收; 也可改变制剂工 艺和处方,如处方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也可将其制成盐而增加其溶解度。 2、 从 pH 分配理论的观点,简述药物理化性质对药物的跨膜转运的影响,以及我们应如何 利用这一规律去提高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答: 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称之为 pH-分配假

3、说。无论是弱酸性还是弱碱性药物,当 pKa值与 pH 相等时则解离型药物和未解离型药物各 占 50% ,当 pH 变动一个单位值时 ,未解离型与解离型比例随之变动 10 倍。当酸性药物 的 pKa大于消化道体液 pH 值时(通常是酸性药物在胃中) ,则未解离型药物浓度占有较大 比例,弱酸性药物溶出随 pH 增加而增加;而碱性药物 pKa值大于体液 pH 值时(通常是弱 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其解离型药物所占比例较高,随着小肠从上到下 pH 值逐渐减小,吸收 量增加。因此,弱碱性药物可制成肠溶衣。 3、 如何从剂型因素来提高药物的口服吸收。 答:剂型中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情况取决于剂型释放药物的速

4、度与数量,一般认为,口 服生物利用度高低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或增加固体制 剂的崩解和溶出,改善制剂工艺与处方。 4、 假如一种新药口服首过很强,下面哪一种剂型生物利用度较好?为什么? 答:口服制剂给药后,吸收需经过肝脏,其中一部分药物受到肝中药物酶的代谢,在进入体 循环系统。 剂型中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情况取决于剂型释放药物的速度与数量, 一般认 为, 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低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溶液型 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分散于介质中,是各普通剂型中最快的,较完全。而缓释片剂,在体内能 够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见下图。 2 5、 试

5、述:试介绍可用哪些方法制剂可提高药物经口服吸收? 答: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增加药物溶解度,包括将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制成无定型药物, 假如表面活性剂,制成亚稳定型状态,采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如 HP-环糊精、二甲基- 环糊精等制成包合物;增加药物表面积,减小粒径:制成固体分散体、采用微粉化技术等。 加入口服促进剂等。 第三章 1、黄体孕酮在家兔体内经不同途径给药后的生物利用度为:鼻腔给药 88.4%,直肠给药 58.8%;阴道给药 46.6%,口服给药 9.25%,试解释这一结果的原因。 答:鼻黏膜内血管丰富,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同时可以避开肝首过作用,消化道内 代谢和药物在胃肠道液中降解,吸

6、收程度和速度可与静脉注射相当,生物利用度较高;直肠 黏膜分布有较大血管,无绒毛和皱褶,液体容量低,吸收面积小,给药途径应为通过直肠中 下静脉和肛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直接进入体循环, 避开首过效应, 但药物释放受内容物影响, 因而生物利用度较鼻腔给药低;阴道血管丰富,血流经会阴静脉流入会阴静脉从,从而进入 腔静脉,避开首过效应,但受生理周期影响较大,因而生物利用度较前两种低;口服给药受 肝首过效应,消化道内代谢,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因而生物利用度低。 2、影响软膏中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答: (1)生理因素:皮肤的渗透性存在个体差异,动物种属、年龄、性别、用药部位和皮肤 的状态都可能引起皮肤渗透性的

7、差异。 药物经皮渗透速度随身体部位而异, 这种差异主要是 由于角质层厚度及皮肤附属器密度不同引起。 身体各部位皮肤渗透性大小为阴囊耳后腋 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角质层厚度也与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有关。老人和男性 的皮肤较儿童和妇女的渗透性低。 (2)剂型因素:对于经皮给药系统的候选药物,一般以剂量小、药理作用强者较为理想。 角质层的结构限制了大分子药物的渗透的可能性, 分子量大于 600 的物质不能自由通过角质 层。 药物的熔点也能影响经皮渗透的可能性, 低熔点的药物容易渗透通过皮肤。 脂溶性药物, 即油水分配系数大的药物较水溶性药物或亲水性药物容易通过角质层屏障, 但是脂溶性太强 的药物也难

8、以透过亲水性的活性表皮和真皮层, 主要在角质层中蓄积。 给药系统的剂型对药 物的释放性能影响很大,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容易,则越有利于药物的经皮渗透。常用 的经皮给药剂型有乳膏、凝胶、涂剂和透皮贴片等,药物从这些剂型中的释放往往有显著差 异。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大,否则将使药物难以转移到皮肤中,影响药物的吸收。 (3)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可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常用的促进剂有表面 活性剂类、氮酮类化合物、醇类和脂肪酸类化合物芳香精油等。 3、影响药物鼻腔吸收的药物理化性质与生理因素有哪些? 生理因素:经鼻腔吸收通道,脂溶性药物易吸收,某些离子型药物和亲水性药物易吸收;避 开肝

9、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吸收影响;鼻腔病理状态;鼻腔分泌的多种酶;同时鼻腔内纤毛运动 会缩短药物的滞留时间。 药物理化性质:脂溶性和解离度分子量及粒子大小;吸收促进剂与多胎蛋白质类药物的加 入。 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 体液和细胞的转运过程。 表观分布容积: 是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 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 3 体液总容积。可用体内药量和血药浓度的比值来表示。 蓄积:当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时,该组织就可能成为药物贮库,这种药物连续应 用时,该组织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血脑屏障:脑组织对

10、外来物质有选择地摄取的能力成为血脑屏障。包括:血液-脑组织屏障; 血液-脑脊液屏障;脑脊液-脑屏障。 1、 如何通过制剂学方法来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 由于大分子药物和微粒等容易通过淋巴管转运, 药剂学通常采用现代制剂技术, 制备脂质体、 微粒、微乳、纳米粒、复合乳剂等各种载药系统,来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 第五章第五章 前体药物:将活性药物衍生化成药理惰性物质,该惰性物质为前体药物,它在体内经化学反 应或酶反应后,能够回复到原来的母体药物,再发挥治疗作用。 酶抑制作用: 某些药物重复应用或与其他药物合并应用时, 可抑制酶降解而导致代谢减慢的 现象。 酶诱导作用:药物可促进酶的合成导致药物代谢被促

11、进的现象。 药物代谢: 药物被机体吸收后, 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 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 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 首过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 化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三种,通常是脂溶性药物通过反应生成极性基团; 第二相反应: 即结合反应, 通常是药物或第一相反应的代谢产物结构中的极性基团与机体内 源性物质反应生成结合物。 1、 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生理因素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生理因素 答:影响药物代谢的生理性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疾病等等。儿童和老年人对药 物的代谢能力常常明显低于成年

12、人,特别是胎儿及新生儿的药物代谢酶活性低,甚至缺乏, 多数情况下不仅药效高,而且容易产生毒性。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代谢表现为速度减慢,半 衰期延长,耐受性减弱。 性别对药物代谢亦有影响, 大鼠体内的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有性别的差异; 大鼠体内 的葡萄糖醛酸结合,乙酰化、水解反应等也发现有性别的差异。 已知人群中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主要原因有遗传学差异合肥遗传学差异。 遗传学差异主要是由种族或家族遗传特性所引起的。而非遗传学差异主要由年龄、性别、肝 功能、药物代谢的时间周期节律、体温、营养状态以及环境因素等引起的。 2、 如何利用药物代谢的规律来指导药物及其制剂设计如何利用药物代

13、谢的规律来指导药物及其制剂设计 答: (1)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制成前体药物,增加药物吸收过程的稳定性或改变药物在体内 的分布,可以将难以吸收的水溶性药物制成亲脂性的前体药物,增加药物的吸收,利用机体 内靶部位特定酶的作用, 将前体药物代谢成母体药物起靶向作用。 如氨苄西林制成前体药物 酞氨西林,增加其在胃液中稳定性,进入肠道后受肠道非特异性酯酶的水解,转化为氨苄西 林而吸收。多巴胺制成前体药物左旋多巴,易被转运到脑后,被脑内脱羧酶脱去羧基转变成 多巴胺而发挥作用。 (2)消化道重的代谢酶较易被饱和,可通过增大给药量或利用某种制剂技术,造成代谢部 位局部高浓度,使药酶饱和来降低代谢速度,增加药物

14、的吸收量。 根据药酶抑制剂的性质, 可设计利用一个药物对药酶产生抑制, 从而来减少或延缓另一个药 物的代谢,到达提高疗效或延长作用时间的目的,如左旋多巴配伍甲基多巴肼,甲基多巴肼 有抑制小肠、肝、肾中的脱羧酶的作用,故能抑制左旋多巴的脱羧作用。 (3)对于许多在肝中有首过效应而失效的药物,为避免肝中药酶对药物的代谢,可考虑改 4 变剂型,以增加这类药物的适用范围。如硝酸甘油舌下片。 3、 从药物代谢的观点阐述生物药剂学在药物制剂中的作用。从药物代谢的观点阐述生物药剂学在药物制剂中的作用。 答: (1)根据药物代谢制定给药途径,如普萘洛尔,静脉注射疗效不及口服给药,普萘洛尔 经口服在体内代谢成

15、4-羟基普萘洛尔和萘氧乳酸,而前者才有药理作用。 (2)根据药物代谢制定给药剂量,代谢能力取决于药物代谢酶的活力和数量,会出现饱和 现象和中毒反应,如阿司匹林和水杨酰甘氨酸;同时也可通过剂型而减缓代谢而提高吸收, 如水杨酰胺颗粒剂有一个逐渐溶解、 被吸收的过程, 不易出现与硫酸结合反应饱和而使尿中 排泄量增加, (3)利用酶抑制和诱导作用设计出新的剂型,如左旋多巴等。因此掌握药物的代谢规律, 对于设计更合理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剂量,及对制剂处方的设计、工艺改革和指导 临床应用都有重要意义。 第六章第六章 肠肝循环: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 脉,

16、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药物排泄:指吸收进入体内药物或经代谢后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1、 简述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机理简述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机理 肾排泄是许多药物的主要消除途径,水溶性药物、小分子药物、肝生物转化慢的药物均由肾 排泄消除,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前两过程是将药物排入肾小 管腔内,后一过程是将肾小管药物转运至血液,肾小球滤过以膜孔扩散的方式滤过,滤过后 尿中主要含有游离的原形药物和代谢物; 肾小管重吸收则以被动过程为主, 吸收主要取决于 药物的脂溶性,pKa、尿量和尿的 pH 值;肾小管主动分泌是将药物转运至尿中排泄,是主 动转运过程。分泌的药物主要有有机酸和有机碱。 2、 论述若病人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从肾排泄机理角度如何指导医师进行解救。论述若病人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从肾排泄机理角度如何指导医师进行解救。 答:若病人苯巴比妥过量中毒,可通过肾排泄中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增加尿量达到解救目的。 采用渗透性利尿药尿素或甘露醇增加利尿作用, 并用碳酸氢钠或乳酸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