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管理我国医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5864551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77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行业管理我国医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医疗行业管理我国医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医疗行业管理我国医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医疗行业管理我国医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医疗行业管理我国医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行业管理我国医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行业管理我国医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疗行业管理) 我国医药 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医疗行业管理) 我国医药 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医药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药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 15 类国际化产业之壹,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壹。20 世纪 70 年代, 世界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 13%,80 年代为 8.5%,90 年代为 7.5%,预计 2001 年-2010 年间仍可维持于 7 左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于 16.6左右,八五期间是发展最快的 5 年(年均 增长率为 22%) ,九五期间仍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率为 17)。我国医药制药业总体规模于 国民经济 36 个行业中排于 18

2、 位20 位,属于中等水平。2001 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 2770 亿元,占我国 GDP 的 2.9; 2002 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 3300 亿元,占我国 GDP 的 3.2左右。医药行业整体呈现出良 好的发展趋势。 1、我国医药行业基本情况 根据 2001 年全国换发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统计,目前我国原料药和药品制剂生产企业是 5146 家,其中包 括1700多家三资企业 (世界跨国医药公司前20名均已于我国合资办厂)。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1100 家左右。按产值计算,股份制经济于全行业的比重已从九五初期的 12上升到目前的 33.2%,三资经济 从 15%上升到 18.8%

3、,而国有经济比重则从 55%下降到 36.1%。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壹步调整,基本形 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于 5000 多家医药工业企业中, 有生物制药企业 200 余家、 中药生产企业 1100 多家和化学药品生产企业 4000 家左右。 至 2001 年底, 能够生产化学原料药近 1500 种,总产量 43 万吨,位居世界第 2; 能生产化学药品制剂 34 个剂型、4000 余个品种 ; 仍有我国的传统中药, 也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于内的现代中药剂型 40 多种,总 产量已达 37 万吨,品种 8000 余种。

4、另外,我国能生产疫苗、类毒素、抗血清、血液制品、体内外诊断试剂 等各类生物制品 300 余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 20 种;能生产预防制品约 9 亿人/份。我国仍能够生产包 括 X 射线断层扫描成像装置、磁共振装置等于内的医疗器械 11000 多个品种、规格;能够生产 8 大类 1200 多个规格的制药机械产品。 从我国医药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品牌发展情况见,由于企业过度发展,数量众多,基本药物严重过剩,产品总 量供过于求,而且著名药品品牌多数为境外品牌,其市场占有率高于国产品牌。从目前国内市场份额来见, 三资企业产品占 25,进口产品占 12,国产品占 35,而大城市的大医院购进的三资企业药品

5、和进 口药品高达 60%70%。可见,外资产品对中国医药币场有很大的影响。据统计,目前,于我国省级中医院 应用的药品中,中药饮片、中成药和西药的比例为 3:3:4,地市级的比例为 2:3:5,县级比例为 1.8: 3: 6.2。2001 年。于我国药品币场中,西药、中成药、其它保健品和生物制品所占的比例大概分别为 60、 25%和 15。而国内企业、三资企业和国外企业于我国药品市场中所占份额 1999 年分别为 43.0。29.0% 和 28.0,2000 年分别为 47.1、30.0和 22.9。2000 年和 2001 年,三资企业、国内企业和国外企 业于医院药品市场中所占份额分别为 30

6、、23、47和 43、35、22。另据统计,2002 年,于我国 药品零售终端市场中,医院销售和药店销售所占比例分别为 80和 20,医院销售仍占主导地位。 2、我国医药行业存于的问题 我国医药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虽有很大的发展,但也存于着不少问题。 2.1 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存于壹小二多三低的现象 2.1.1壹小指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 据统计, 目前我国 5000 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中, 几乎 90为小型企业。 2001 年,国家 500 强大型企业中医药企业只有 25 家。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2001 年年销售额过 50 亿 元的医药企业只有 2 家,过 20 亿元的有 10 家,过 1

7、0 亿元的有 23 家,过亿元的有 250 家左右,其数量仍不 到医药商业企业总数的 4。 2.1.2二多指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于我国 5000 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名牌产品少,品种 雷同现象普遍。以生物制药为例,仅-干扰素就有科兴、沈阳三生、安徽安科、天津华立达等 10 多家生产, IL-2 则有 9 家生产。又如中药,牛黄解毒片全国竟有 150 余家企业生产。仍有壹些新产品,如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等,重复生产、盲目扩大现象也十分突出,生产企业均于 50 家之上,以 致这些新产品供大于求。而像维生素 C 等老产品也出现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问题,导致产品价格壹

8、降再降, 甚至处于亏损边缘。 2.1.3三低指大部分生产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究开发能力低,管理能力及经济效益低。从新药的 研究和开发来见,开发壹种新药,壹般耗时 10 年左右,于西方发达国家耗资约需 5 亿10 亿美元,我国至 少也要 2 亿5 亿人民币。但我国专用于新药开发的资金每年只有 1000 万2000 万人民币,加上制药企业 自身投入的资金总计也不到医药工业产值的 1,新药研制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新药的创新研制能力及 制剂水平低下,创新药物很少。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 97均是仿制药,至 2001 年,我国自主开发获得国际 承认的创新药物只有 2 个:青蒿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目前

9、,我国仍主要以引进仿制为主。这种情况导致了 市场竞争的进壹步恶化,使企业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限制了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 2.2 壹部份医药工业企业未能达到 GMP 标准,严重阻碍我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 我国推行 GMP 管理已经有近 20 年的历史, 虽然取得了壹定的成绩, 但仍存于许多问题, 如企业车间达不到 GMP 要求,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不高,生产工艺及作业指导书的制定和执行不够科学、严格、导 致产品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据统计,截止 2003 年 1 月,只有 1464 家生产企 业获取 1892 张 GMP 证书,仍有 4000 家左右的制

10、药企业必须于 2004 年 6 月 30 日以前通过 GMP 认证,否则只 能被淘汰。而且已经通过 GMP 认证的少数企业。于执行标准时也存于壹定的违规行为,这不仅制约了药品质 量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我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医药企业应该积极导入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自身 准入市场的标准,依照 GMP 规范行事,以使自己的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极创造条件。 2.3 我国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我国从 1993 年起开始对药品实施 20 年的专利保护。应该承认,几十年来我国医药企业已习惯了仿制别国药 品,创新缺乏动力,创制新药的能力不强,同时由于知识产权保护观念

11、淡漠,使我们本来就少的壹些创新成 果,也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咽下自己种下的苦果。例如,我国医药科技人员经过十几年艰 苦奋斗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发成功新化学药物青蒿素。该药是我国医药领域的重大发明,也是我国医药领域 1998 年以前唯壹壹个得到世界承认的自主开发的新化学药物,曾获得卫生部和国家科技奖,于世界范围内 具有重大影响。但由于我国当时仍不具备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条件,当青蒿素的研究论文发表后,国外企业 立即对其进行了结构改造且申请了专利。 本来是我国的发明变成了国外的专利, 我国每年仅此壹项就有2亿 3 亿美元的出口损失。 又如, 我国维生素 C 俩步发醇法制备技术的

12、发明同样是壹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发明, 却也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使 1 家本要用 500 万美元买下此项制备技术的外国企业于得知该技术没有 申请专利后捡了个便宜,只花了几十元人民币就把论文买回去。几年之后,国外以这种低成本技术生产的维 生素 C 向国际市场大量倾销,挤压我国维生素 C 的出口价格,给我国造成极大损失,致使壹些国内生产企业 陷入困境。因此,如何利用知识产权协定来激励、保护、发展我国医药事业已成为我国制药企业壹个迫于眉 睫的任务。 2.4 融资渠道单壹,产业发展资金不足 制药业同其它行业相比有四高: 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特别是当下的壹些基因工程等 生物工程

13、制药产业。目前,我国高科技制药产业的资金来源除股东投入的股本金以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 融资渠道狭窄。由于银行十分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高技术投资的风险使银行慎之又慎。因而制药企 业融资能力明显不强,资金严重短缺。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药企业开发研制新药、更新设备、开拓 市场的巨大障碍。 2.5 医药市场竞争无序,存于行业不正之风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形,我国医药市场出现了壹些新的变化。药品购销各个环节利润分配不合理,加上同样产 品由多个厂家生产,迫使企业纷纷采取高定价、高让利的促销手段。近年来,医院从药品销售企业进货的让 利比例为药价的 18左右,而从药品生产厂家直接进货的让利比例已高达

14、 25之上。药品市场环境持续恶 化,药品价格持续攀升,极大地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利益。而企业也迫于币场压力,把主要精力均用于市场竞 争上,无力顾及技术创新。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无序竞争和行业的不正之风再维持下去,我国制药 企业将很难适应国际大市场。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药行业近 20 年来虽得到了壹定的发展,但也存于着不少问题。为了跟上世界医药业发 展的步伐,整个行业必须扩大规模,关、停壹些小的制药企业,避免重复建设,国家应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 宏观调控,改变医药流通企业多、小、散、乱、差情况,进壹步完善关联制度,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 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以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进壹步发展。 3、

15、我国医药市场发展趋势 3.1 医药经济运行将继续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 我国 1990 年-2001 年每年的医药工业总值分别为 392、502、634、746、862、1060、1251、1400、1630、 1946、2332、2700 亿元,年均增幅达 19.5;1990 年2001 年每年的药品总销售额分别为 151.42、 176.67、208.13、231.34、373.91、464.04、532.03、607.29.776.87.922.90、1084.5、1260 亿元,年均 增幅达 21.7%。2002 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 3300 亿元,增幅也达 18.8,高出国民经济增幅

16、 10 多个百 分点。医药行业十五发展目标是: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 12左右。能保持如此高的发展速度,当 然是有理由的。 3.1.1 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药品市场需求增加的基本因素:2000 年,我国人口有 12.95 亿,到 2005 年我国人 口将达 13.3 亿,人口净增长将对医药产品产生新的需求。而且 2000 年第 5 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老年(60 岁之上)人口接近 1.3 亿,约占人口总数的 10,中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未来老年人口 将以每年 3左右的幅度增长,预计到 2005 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总数将达到 1.6 亿,占总人口数的 11.52; 2025 年将增加到 2.8 亿,占总人口数的 17;到 2050 年将超过 4 亿,占总人口数的 27,且达到顶峰。 目前,老年人口的药品消费已占药品总消费的 50之上,人口的老龄化进壹步促进药品消费。 3.1.2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壹步促进了药品需求:我国 1990 年2001 年每年的人均用药水平分别 为 13、15、18、20、31、38、43、50、62、74、85、99 元。目前,我国的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