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的精神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859884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的精神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应有格物致的精神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应有格物致的精神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应有格物致的精神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应有格物致的精神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的精神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的精神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自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

2、、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自学重点: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自学难点: 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一、了解作者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可别小看这几间破屋哦!,丁

3、肇中教授故居(山东日照),丁肇中教授负责实施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项目L3实验室。,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加速器使用的环状隧道,位于地下50至170米之间,周长27公里,规模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由中美等国家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这是为了在外层空间寻找反物质、暗物质以及研究宇宙射线实验研制的首台太空磁谱仪。该实验由丁肇中教授主持 ,中国承担关键部件永磁体系统的研制。,二、自学课文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zho,m,png hung,2、理解词义。 (1)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2)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4、(3)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4)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5)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6)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7)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8)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理解课题的含义。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格:推究,探察。 致:获得。,题目含义: 我们应该具有从探究物体而获得知识的精神。 题目即本文的中心论点。 4、将课文划分四部分,并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段):介绍演讲的基本内容:中国

5、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四部分(13段):得出结论,实验精神应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三、研读课文 ,探究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5、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6、“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

6、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7、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讨论明确以上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1)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2)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7、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1)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2)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5、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举例论证: (1)

8、这位先生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而不动手实践,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从内心领悟真理。 是为了证明: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以他自己在美国读大学的亲身经历为证。 是为了证明: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请你读一读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引用论证: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

9、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是为了证明: 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对比论证: 第段的王阳明格竹作为反面论证,第段写应如何格竹作为正面论证。 是为了证明: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6、“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1)美国科学家戴维说过“科学要求我们具有正面现实的毫不妥协的态度,利用己有的大量理论进行测量和实验、给出谨慎的、具有不同程度确定性的解释。”历史事实也证明、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现无不以实验为基础。 (2)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件材料相同但重量不同的物体,以驳倒亚里士多德认为的物体下落速度和

10、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实验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它的下降速度与重量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会以同样的速度落地。,7、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1)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小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

11、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江泽民主席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研讨与练习 一、熟读课文,思考一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意在引导同学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思考一些问题。】 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一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2、,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然后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意在帮助同学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第一问:让学生随意说他们各自有趣的经历,可以互相交流,彼此启发。 第二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 (1)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2)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三、课文说:“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讨论一下,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并把你的看法写成片段作文。,【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能写一点心得笔记,读写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因为人文科学思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 “在个人行动上”为什么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个人行动不是盲目的行动,总要有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念指导。这思想、这理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那就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判断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