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办公室职业病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5857338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防止办公室职业病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防止办公室职业病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防止办公室职业病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防止办公室职业病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防止办公室职业病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防止办公室职业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防止办公室职业病(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防止办公室职业病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如何防止办公室职业病的详细文章,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因为电脑的普及网络的运用,更多的人是在里工作,每天敲着键盘,坐在凳子上,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开始出现了,有什么方法有效预防办公室职业病的吗?今天分享的是防止办公室职业病的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1.腰酸背痛 腰酸背痛是最常见的职业病,是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坐姿,肌肉没有机会伸缩所致。不正确的坐姿,是引起腰酸背痛的主因,但即使保持正确坐姿,久坐同样成疾。 对症下药:要避免腰酸背痛,除了保持良好的坐姿外,每一两个小时还应该站起来活动筋骨。每天早晨最好做一些有氧运动,如慢步或做操等。 2.电

2、脑眼病 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长久干涩发痒、灼热疼痛、畏光等,若不注意保健和治疗,容易发生角膜炎和眼结石。 对症下药:每工作1个小时,就应该让眼睛休息2分钟,同时可以适当做眼力保健操,缓解眼部压力。 3.胃肠道疾病 长久在办公室工作的白领最易患三种胃肠道疾病:消化不良、肠应激综合征和消化性溃疡。这三种疾病,都和白领们长期不当的饮食有关。 对症下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适时补充一些高纤维素的食物,促进肠胃消化。同时要少吃产气的食品,如大豆、卷心菜、洋葱等。 4.颈椎间盘突出 这种疾病常见于30岁左右的中年人,同样是因为久坐不动和坐姿不当引起的,症状多为腰痛、腿痛,在搬重物时,腰痛明显加重。 对症下

3、药:患者除了应到医院就诊外,平时要多坚持慢跑,增加腿部肌肉力量,加强膝关节锻炼。 5.腰肌劳损 长时间伏案工作,腰部肌肉长久处于静止工作状态,造成血液流动缓慢,血管淤塞,供血量不足,往往会出现肌肉萎缩无力、肌肉内有肿块等症状。 对症下药:每天坚持做腰部运动,在工作时要经常活动腰肢,使腰部肌肉能够经常活动。 6.高血压、冠心病 这两类病如今在中青年间也很常见,原因还是长久保持坐姿,四肢缺少活动,使得心脏使用的血液量减少,造成肝火旺盛、血压升高、血管硬化。 对症下药:除了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外,还应该多做一些运动,尤其跳跃运动,每天坚持跳20分钟,可保持下肢肌肉的发育。 1、正确使用电脑。座椅的高度和

4、角度要适合。连续操作不超过3小时,适当安排工间休息。电脑桌上的键盘和鼠标的高度,最好低于采取坐姿时肘部的高度,最多和肘部等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操作电脑时对腰背、颈部肌肉和手肌腱鞘等部位的损伤。? 2、做好眼睛保健。每工作一二个小时要让眼睛休息5分钟,远眺一下。? 3、运动消除疲劳。每隔两小时左右摇动双腿5分钟或伸伸懒腰,也可以按摩颈部,松弛颈部肌肉。 4、平时多运动、多走路。 眼睛 眼睛是很容易疲劳的,一般情况下盯着电脑屏幕2小时左右就要休息一下。特别是写程序的人员,因为他们的眼睛长时间订在代码的界面,对于长时间单一的图像对眼睛伤害是比较在的,这一点可以配置一下代码器,让代码显示不同的颜

5、色,这样眼睛就不容易疲劳。 如何预防办公室职业病 建议2小时左右就要望一下远处,如果办公室可以看到窗外就更好了。如果办公室看不到窗外也可以在电脑中准备一些风景的图片,过一段时间看一下这些图片,放松一下双眼。并且可以合一下眼让眼睛休息。 脖子痛 脖子痛的原因和眼睛疲劳的原因类似,当长时间看屏幕的时候,脖子一般也是不动的,这样脖子的压力就会比较大。 建议习惯性的过一段时间左右前后扭动一下脖子,同时可以自己用双手帮自己的脖子按摩一下。 腰酸、脚麻、膝盖疼 对于“腰酸、脚麻、膝盖疼”这几项,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因为长时间姿势不变,所以膝盖、腰等就要承受身体的压力。 这里有一个建议,就是多走动,可以去楼梯间抽个烟,上一下WC,到别的办公室串一下门。 如何预防办公室职业病 如果不能多走动,那么就可以在办公位置上做一下运动,伸展一下身体。 如何预防办公室职业病 工作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健康的工作方法才更有效率,让我们行动起来,拒绝办公室职业病吧。 这是篇好内容,主要描述办公室、一下、职业病、可以、眼睛、工作、肌肉、小时,希望网友能有所收获。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