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女性美精品课件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45851411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到女性美精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看到女性美精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看到女性美精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看到女性美精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看到女性美精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看到女性美精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到女性美精品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看到女性美关注女性的文人李渔,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李渔,一生才情丰润,著述甚丰, 尤以戏曲、小说创作著称,其创作的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颇具特色。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女性形象,而这些形象的塑造都来源于他自己的生活。李渔一生养乐女,组戏班,妻妾甚众,在自己的作品中又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李渔在浓厚的封建男权的背景下演绎了许多和女人牵牵绊绊的故事。在以男权意识为主的时代,李渔塑造如此多魅力多彩的女性,他究竟是本着怎样的态度?本课件在介绍关于李渔的基本文学知识之后,将详细介绍李渔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女性观。,目录,李渔的生平 李渔的著作 创作精神 “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 李渔的女性观,

2、李渔的生平,李渔原名仙侣,字滴凡,又字笠鸿,号天徒,又号笠翁,别署觉世碑官、随庵主人、笠道人、觉道人、湖上笠翁等。他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死于清圣祖康熙十九年(1680),活到近70岁。他是兰溪人,但自幼生长在江苏堆皋(即今如皋)。他的父亲李如松、泊父李如椿都在堆皋卖药行医,如椿还是“冠带医生”,李渔从小就是在父亲、伯父身边度过的。也许是由于生活所迫,也许是出于对生活和事业的追求,大约在顺治七八年间,李渔由兰溪移家杭州。在杭期间,他主要靠卖文刻书为计,生活相当拮据,甚至借过可伯的营债;另一方面,他又经常优游山水,交往名士,与“西泠十子”中的毛先舒、丁药园、陆丽京、孙宇台以及胡彦远

3、、沈亮臣、汪然明等文人学士,还有张绪彦、王汤谷、卫贞元、纪子湘等官场人物都有交往。在杭十年,李渔的创作力相当旺盛,无声戏、十二楼两部拟话本小说集以及伶香伴、风筝误、意中缘、厦中楼、玉搔头、奈何天、比目鱼等多种传奇都完成于这段时间。,李渔的著作,李渔一生辛勤耕耘,留给后人数以百万字计的作品,其中大量的是戏剧和小说,并有相当可观的诗文和杂著,此外,还编纂、改写、评点过不少小说、戏曲。 在众多著述中,闲情偶寄是作者最为满意的一种,此书写成于康熙十年李渔60岁之时,这时他的两部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十种曲、一家言初集等主要著作都已完成,在某种意义上说,闲情偶寄是他一生艺术经验的总结和结晶。 李渔是以曲

4、家名世的。关于他的戏曲创作,据载有“内外八种”、“前后八种”,共计十六种。现在可以肯定的只有十种,如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唇中楼、奈何天、玉搔头、比目鱼、凰求风、慎弯交、巧团圆等。 李渔在治曲的同时,也创作了不少小说。李渔所作小说,可以肯定的有拟话本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基本肯定的有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肉蒲团,其中无声戏、十二楼艺术成就较高。,创作精神,当我们对李渔的全部著述进行考察之后,我们强烈感到他的理论创作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创新精神 写实性 喜剧精神,创作精神创新,首先是创新精神。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之道,较之他物,尤加信焉

5、。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这个“求新”的思想,贯穿于他的一切著述之中。他自谓自己的著作是“不攘他人一字”,并以闲情偶寄为例说,“如觅得一语为他书所见载、人口所既言者,则作者非他,即武库之穿箭、词场之大盗也。”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我们读他的闲情偶寄,确实觉得新意盎然,即使偶有借鉴前人,措词和声口也是自己的,至于象“结构(按:指总体构思)第一”、“宾白等视”、“传奇之设,专为登场”等观点,以舞台为中心的戏剧创作、导演理论体系,更是对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突出贡献。理论如此,创作亦是如此。试以他的小说戏曲为例,几乎篇篇都能推陈出新。即使象被人写滥了的才子佳人题材,一入其手,也能翻出许多花样。他

6、可以让佳人去夺才子(凰求凤),又可以使男女主角假戏真做比目鱼,还可以叫一对少男少女对着池中人影谈情说爱,借着流水花瓣递诗传情(合影楼),真是奇思妙想,层出不穷。至于语言的清新流利,生动诙谐,更是为他人所不及。他曾引以自豪地说:“鸿文大篇非吾所敢道,若诗歌词曲及稗官野史实有微长,不效美妇一肇,不拾名流一唾,当世耳目为我一新。”我们看他的小说戏曲,的确感到故事新,意境新,语言新,总之时时处处有着耳目一新的感觉。,创作精神,创作精神写实,二是写实性。李渔时代,戏剧创作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东拼西凑,“皆老僧碎补之袖衣,医士合成之汤药”,毫无新意可言;一是虽然“好为新奇,无奈牛鬼蛇神幻而不根,凿主羽化妄

7、而鲜实”。针对前一种倾向,李渔提出了“脱案臼”等一套创新理论。针对后一种倾向,李渔又提出了“成荒唐”等一套写实主张,并在其戏曲小说等创作实践中加以贯彻。他在闲情偶寄戒荒宵中说:“王道本乎人情,凡作传奇,只当求于耳目之眠不当索诸闻见之外,无论词曲,古今文字皆然。”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去发掘那些他人“摹写未尽之情,猫画不全之恋”,井“设身处地,伐隐攻微”,从“极腐极陈之事”中写出“极新极艳之词”来。李渔的戏曲小挽,绝大多数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的,不少是他亲身经厉和所见所闻。戏曲小说如此,诗文忆是2口此。所以他的不少作品可以作为研究他的生平思想的第一手材料。,创作精神,创作精神喜剧性,三是喜剧性。鉴于清

8、初严酷的政治形势以及由此造成的世人“喜读闲书,畏听庄论”的时代风气,善于顽应现实、堪称“快乐的哲人和艺人”的李渔,选择了以戏曲小说、特别是以喜剧和喜剧小说为主的创作道路。这种选择还跟他的生活道路有关。他说:“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认乍但郁籍以舒,温为之解,且尝僧作两间最乐之人,觉富贵荣华,其受用不过如此,未有真境之为所欲为,能出幻境纵横之上者。” 他创造喜剧乐境,首先是为自己倘佯其中,求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满足。同时也是为了娱人,给人提供笑资,这又跟他对文学功能的认识有关。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喜剧和喜剧小说,有的作品即使从整体上看还构不成

9、喜剧,他也尽力切入一些喜剧情节或场面,或使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喜剧气氛,有的本应写成悲剧,他也要千方百计把它拉到喜剧的路数上来,或至少使它有个喜剧结尾。所以喜剧性就构成了李渔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创作精神,“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李渔的小说,推崇“俗而不俗”的语言。主要表现为:好造奇语,对话机智生动,叙述语言幽默风趣和爱发奇论。他的语言风格体系,虽然不如“三言”凝重厚实,却别有一番雅趣和灵气,因而也更富有“文人文学”的意味。 好造奇语 对话机智生动 叙述语言幽默风趣 爱发奇论,1、好造奇语,李渔的30篇小说里,每一篇都能找出未经人道语,隽思妙语,层见叠出。如他这样描绘钱小江两个女儿的外貌: 长到十

10、岁之外,就像海棠着露,菡萏经风,一日娇媚似一日。(十二楼夺锦楼) 这种虚化的写法,这种比喻,不惟显得形象、生动,而且还颇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味。 又如李渔把恋爱比作写文章: 彼时有个少年,姓谭,名楚玉,一见藐姑,就知道是个尤物,要相识她于未曾破体之先。乃以看戏为名,终日在戏房里面走进走出,指望以眉眼传情,挑逗她思春之念,先弄个破题上手,然后把承题、开讲的工夫逐渐儿做去。(连城壁子集) 此等比喻,恐怕是从未有过的,今日读来,依然觉得新香满纸。如此好句还有很多。可以说,李渔的30篇小说里,每一篇都能找出未经人道语。他在闲情偶寄里明确提出反对语言的“迂腐”、“艰深”、“隐晦”、“粗俗”、“填

11、塞”,要求语言“尖新”、“洁净”和有“机趣”。他的小说和戏剧一样很好地实现了他的主张,而没有“识最高卓,而才不足称”的毛病。,语言风格,2、对话机智生动,小说、戏曲离不开对话,李渔小说的人物对话可谓生动传神,富于“机趣”。如重义奔丧奴仆好,贪财殒命子孙愚开头,两个老者关于子息的一段对话: (无嗣的)对有子的指着道:“就是两个小儿,老兄请看。”有子的大惊道:“这是两包银子,怎么说是令郎?”无嗣的道:“银子就是儿子了,天下的儿子那里还有孝顺似他的?要酒就是酒,要肉就是肉,不用心焦,不消催促,何等体心。他原来是我骨头上挣出来的,也只当自家骨血。当初原教他同家过活,不忍分居,只因你那一日分家,我劝你留

12、一分养老,你不肯听,我回来也把他分做两处,一个居左,一个居右,也教他们轮流供膳,且看是你家的孝顺,我家的孝顺?不想他们还替我争气,不曾把我熬瘦了,到如今还许我请人相陪,岂不是古今来第一个养老的孝子?不枉我当初挣他一场。 两段对话,前者以戏谑之语道及世态炎凉,颇有黑色幽默之趣,后者借诙谐之言述及形势危急,更有调侃之致。借助这些对话,我们能够感受到李渔小说浓重的喜剧氛围。,语言风格,3、叙述语言幽默风趣,李渔小说涉笔成趣,其描述性语句也是挥洒自如,充满隽思妙语,阅读他的小说往往能始终保持一种愉悦的情绪。如夺锦楼描述钱小江妻子大战迎亲队伍: 不想男兵易斗,女帅难降,只消一个边氏捏了闩门的杠子,横驱直

13、扫,竟把过去的人役杀得片甲不留,一个个都抱头鼠窜,连花灯彩轿灯龙火把都丢了一半下来,叫做“借冠兵而赍盗粮”,被边氏留在家中备将来遣嫁之用。 叙述语言表现出一种幽默感,在古典小说中是不多见的。而像这样幽默的描述语言在李渔小说中比比皆是,喜剧性语言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语言风格,4、爱发奇论,中国古代作家特别爱在小说中发表议论。与前人相比较,李渔小说中的议论多,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或在开头,或在篇末,往往都能就事论事,新奇精警,就内容而言,李渔小说中的议论可分为三类: (1).暗示情节,评价人物和交待小说的素材来源 (2).介绍自己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的议论 (3).体现李渔“新思

14、想”的议论 李渔小说的语言浅显通俗,生动有趣,富有表现力。他一直努力寻找着街谈巷语和个人心灵的契合点,把自己的感觉、体验、趣味和情感投入到话本小说语言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1)暗示情节,评价人物和交待小说的素材来源,李渔是个很有经验的作家,熟悉读者的阅读心理,每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即来几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交待情节,设置悬念,可以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奉先楼记明末池州东流县舒秀才存孤事,篇末李渔特别交待:“这场义举,是鼎革以来第一件可传之事,但恨将军的姓名,廉访未确,不敢擅书,仅以将军二字概之而已”。他还交待合影楼出自胡氏笔谈,鹤归楼取材于段氏家乘中的鹤归楼记。又

15、如拂云楼写侍女能红如何用计,帮助裴七郎娶到韦小姐,自己也嫁给裴七郎为妾的故事。对于韦小姐、能红,李渔评道:“据能红说起来,依旧是尊崇小姐,把她当作本官,自己只当是胥役,向前替她摆了个头踏。殊不知尊崇里面,却失了大大的便宜。世有务虚名而不顾实害者,皆当以韦小姐为前车。”“世固有操、莽之才而行伊、周之事者,但观其晚节何如耳。”这样的评价对认识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性格特征还是大有裨益的。,爱发奇论,(2)介绍自己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的议论,李渔之前,无论是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还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而著称的金瓶梅,从中都找不到作者的自我形象。而李渔的不少小说中常常出现作者的自我

16、形象。如闻过楼的入话纯为自叙,由“予生半百之年,也曾在深山之中做过十年宰相,所以极谙乡居之乐”,可以推知十二楼的写作时间和作者为避乱乡居十年的经历,本篇入话还录了自己山斋十便诗中的八首,夏宜楼中也录了六首采莲歌,说明是“不肖儿时所做”。三与楼中录了卖楼徙居旧宅与卖楼两首诗。这几篇中的议论为研究李渔生平和作品编年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虽然从思想价值上来看成就不是很高,但也反映了李渔的人生经验和价值观,是研究李渔思想、人格的有力证据。,爱发奇论,(3)体现李渔“新思想”的议论,李渔的小说中有不少具有浓厚说教意味的议论,这与他把小说当作劝善惩恶的工具是密不可分的。但他的有些议论并不完全符合正统儒家的学说,有的偏离了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的轨道,如十二楼夺锦楼,讲到社会上有些人先把自己的女儿许了张三,后嫌贫爱富改许李四,官断和私评都常说改许的不该,李渔却说: 据我看来,此等人的过失倒在第一番轻许,不在第二番改诺,只因为不能慎之于始,所以不得不变之于终。做父母的,哪一个不愿儿女荣华,女婿显贵,他改许之意,原为爱女不过,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