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头颅CT与MRI表现幻灯片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851060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7.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常头颅CT与MRI表现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正常头颅CT与MRI表现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正常头颅CT与MRI表现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正常头颅CT与MRI表现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正常头颅CT与MRI表现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常头颅CT与MRI表现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常头颅CT与MRI表现幻灯片(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正常头颅CT与MRI表现,1,要求,熟悉正常颅脑影像解剖 熟悉头颅常用磁共振扫描序列 掌握正常头颅的CT表现 掌握正常头颅的MRI表现,2,正常颅脑影像解剖,颅脑结构 头皮 颅骨 脑膜 脑 脑室系统及脑脊液 脑血管 脑神经,3,脑的组成,端脑(大脑) 间脑 中脑 桥脑 延髓 小脑,4,一、端脑分叶,额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岛叶,5,端脑的主要沟和裂,大脑纵裂 中央沟 外侧沟 顶枕沟,6,大脑纵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两侧半球,与位于中线的鞍上池和四叠体池相延续 大脑镰:为硬脑膜返折形成,前窄后宽,内有上、下矢状窦,后方与小脑幕相延续 大脑前动脉:由前向后走行于纵裂内,7,中央沟,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

2、大脑凸面最深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外侧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8,顶枕沟,将顶叶和枕叶分开 前上方:顶叶 后下方:枕叶 枕叶内侧面为距状沟(自顶枕沟向枕极延伸):视觉皮层分布于距状沟两侧 楔叶:顶枕沟与距状沟之间的部分,9,外侧沟(裂),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的外侧面,将额叶、顶叶和颞叶分开 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位于颞叶与额、顶叶之间) 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 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中回和颞下回

3、 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回等,10,中央沟,11,顶枕沟,12,外侧裂,13,二、基底节,基底节:是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厚的灰质黑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白球)、屏状核及杏仁核簇;尾状核与壳核合称新纹状体,苍白球为旧纹状体,14,15,基底节,16,三、胼胝体,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合,构成侧脑室体部和额角的顶 由前向后分为四部分:前下细薄的嘴部、前面弯曲的膝部、较长且平直的体部和后端膨大的压部。嘴部向下延伸与终板相连 胼胝体辐射:经过胼胝体的纤维束呈扇形向两侧半球投射,17,胼胝体膝部,18,胼胝体压部,19,四、海马结构,海马结构:属于古皮层,

4、包括海马、齿状回和下托等灰质成分以及海马槽、海马伞和穹隆等白质纤维 海马也称Ammon氏角,位于侧脑室颞角下部,冠状面呈C形,并与齿状回相连共同构成S形。海马头部较饱满,其纤维向内后方聚集,形成海马伞,进一步向后与穹隆脚相延续并通过穹隆最终止于乳头体,20,21,海马,22,五、间脑结构,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两侧大脑半球分界不清 两侧间脑之间窄腔称第三脑室 分为5个部分:背侧丘脑(丘脑)、后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 体积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结构功能复杂 上丘脑-松果体 下丘脑垂体、视交叉,23,松果体,松果体:位于四叠体池内,可能为内分泌腺体 通过松果体柄连于第脑室顶的后部,柄分为

5、上脚和下脚,中间夹着松果体隐窝。上脚连于缰连合,下脚连于后连合,其内均含有神经纤维 5%的正常人松果体为囊性 上方与大脑大静脉相邻,前下方为四叠体板及中脑导水管 被膜及来自被膜并深入腺体的小隔内均有丰富的微血管正常松果体增强明显,24,松果体,25,六、垂体,正常垂体前叶为均匀等信号,其上缘平直或略凹陷,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标准,称之为“6(儿童), 8(男性、绝经后女性), 10(年轻女性), 12(妊娠、哺乳女性)”(mm)原则 后叶较小,通常为T1WI高信号(脂肪抑制后仍为高信号),反应正常抗利尿激素功能的完整性(下丘脑、漏斗及垂体后叶轴),26,27,七、海绵窦,位

6、于垂体窝两侧,内侧与蝶鞍相邻 包含静脉窦、颈内动脉以及对颅神经的海绵窦段,28,29,八、脑干,中脑、桥脑和延脑的合称 中脑:上界是间脑的视束,下界为桥脑上缘。 主要结构:大脑脚、中脑导水管、四叠体 桥脑: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相接 下界借延脑桥脑沟与延脑分界 延髓:腹侧面分解标志延髓桥脑沟 背侧面分解标志髓皱 下界平齐枕骨大孔与脊髓直接相连,30,31,九、小脑,位于颅后窝,在延脑和桥脑的背侧,后上方隔着小脑幕与端脑枕叶底面相对,前下方借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和小脑下脚分别与脑干的中脑、桥脑及延脑相连。 小脑半球:包括绒球小结叶、小脑前叶及小脑后叶 小脑蚓:为小脑中间狭窄的部分 小脑扁桃体:位于蚓垂

7、两旁、延脑背侧面,靠近枕骨大孔,32,33,34,十、脑室系统,侧脑室: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部)、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第脑室:位于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为一狭窄的空腔,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经导水管与第脑室相通。室间孔位于前连合上方几毫米处。第脑室前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底为下丘脑和丘脑下部组成(矢状面可见视交叉上隐窝和漏斗隐窝),顶为中间帆,后壁为后连合及松果体隐窝 中脑导水管:为连接第、第脑室的细管状结构,长约15mm 第脑室:在横轴面略呈五边形,在正中矢状面呈顶朝后的三角形,冠状面呈菱形。第脑室内脑脊液通过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35,36,37,十一、脑池

8、,小脑延髓池:位于后颅窝的后下部,小脑和延髓之间,向前通第四脑室,向下通脊髓的蛛网膜下腔,38,脑池,桥池: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斜坡之间,其内有几根动脉。此池向上通向脚间池,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39,脑池,脑桥小脑三角池:其前外侧界为颞骨岩部的内侧面,后界为小脑中脚和小脑半球,内侧界为桥脑基底部下部和延髓上外侧部。池内有面神经和前庭窝神经。,40,脑池,环池:包绕中脑大脑脚外侧面,41,脑池,四叠体池:位于中脑四叠体背面与小脑上蚓前缘之间,42,脑池,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前界为额叶直回,后界为桥脑基底部前缘,两侧界为海马旁回钩。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基底动脉环、颈内动脉、垂体蒂、

9、动眼神经、鞍背等。,43,44,脑池,大脑大静脉池:位于胼胝体压部后下方,四叠体池和松果体的上方。池内有大脑大静脉。,45,脑池,大脑外侧裂池:为大脑外侧裂处的蛛网膜下腔,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46,常用磁共振成像扫描序列,SE(FSE)-自旋回波(快速自旋回波) T1WI T2WI GRE-梯度回波 T2*WI IR-反转回波(包括T2FLAIR和T1FLAIR) 弥散加权(DWI) 脂肪抑制(T1脂肪抑制、T2脂肪抑制) TOF-时空飞跃血管成像,47,其他扫描序列,灌注加权(PWI) 弥散张量成像(DTI) MT-磁化传递 质子波谱成像(MRS) 三维容积成像 脑功能 成像(fMRI

10、) 磁敏感成像(SWI) 新技术 3D-ASL DCE-MRI,48,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该序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扫描序列,分为T1Flair和T2Flair两种, T1Flair主要有显著的灰白质对比度,图像的组织界面清晰。 T2Flai是T2WI序列重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编制扫描序列中不同的脉冲方式,达到抑制自由水,突出显示结合水的目的。,49,T2Flai序列能够充分显示脑室旁、脑沟旁病灶。除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对多发性硬化、脑炎、囊肿与实质性病灶鉴别、肿瘤与水肿的区分以及脑外伤的诊断非常有效。目前该序列已经是常规扫描序列。 在T2Flai图像上,正常脑室与脑沟、

11、脑池为低信号。正常情况下脑室旁可以有少许室管膜下渗出为高信号,除此之外一旦发现高信号即为异常。,50,正常轴位T2Flair,51,正常轴位T1Flair,52,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加权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分子的不规则随机运动,单位是mm2/s; MR弥散成像的宏观表现用表观弥散系数ADC表示,正常组织的ADC值在6810-4mm2/S。,53,在正常脑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方向是均匀的,所表现的ADC值是相对稳定的; 脑梗死发生时,首先是细胞毒性水肿,细胞内水份增加,水分子的弥散受限制,即ADC值降低,故弥散加权成像上病灶表现为高信号,而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在脑梗死后期,细胞破裂和血管源

12、性水肿,水分子的弥散又恢复正常,表现为弥散加权上高信号逐渐减低,ADC值逐渐增高,在1周至10天左右恢复正常,即假正常化。一般DWI 上信号恢复慢于ADC的恢复,当DWI仍是高信号,而ADC未见低信号是,即为亚急性期。 弥散加权成像最早用于检出超早期脑梗死,目前还用于对肿瘤、脱髓鞘病、脑炎等的诊断。,54,正常轴位DWI,55,梯度回波(GRE),采用小反转角度,得到T2*WI图像; GRE序列对磁场均匀度的变化敏感; 在GRE序列上,出血、钙化等所引起的磁场均匀度变化显示灵敏,表现为低信号。,56,T2WI与GRE,海绵状血管瘤,结节性硬化,57,脑栓塞,丘脑急性出血,58,脂肪抑制,可以分

13、别进行T1、T2脂肪抑制图象; 主要去除脂肪组织的干扰或鉴别病变组织是否是脂肪组织; 在体部及四肢应用较多;,59,脂肪抑制,60,61,磁化传递(MT),磁化传递序列是T1WI的一种序列形式; 主要用于在增强扫描中增加组织的磁化差别,提高细小病灶的发现率; 用于脑转移瘤、多发性硬化等细小病变的检出率。,62,普通增强与磁化传递(MT),63,血管成像(MRA)的应用,脑血流在磁共振成像上呈现两种效应流空现象和流入增强效应。在多数情况下,动脉与静脉血管在T2WI上表现流空现象,在T1WI上,动脉血管仍为流空,而静脉血管则有时可表现为流入增强即高信号。MRA即利用上述效应,在极薄的层面上使血管断

14、面产生高信号,通过计算机重建,组成连续的血管影像,这些血管影像可以在360空间自由旋转,用于观察血管的不同侧面。 注意:头颅MRA最好与头颅MRI平扫结合应用,单纯应用MRA常常贻误诊断。,64,MRA的优点: 无创、快速,可以反复进行, 重建的图像可以进行三维动态观察,对脑动脉瘤的瘤颈的观察非常重要。 MRA的缺点 MRA反映的是血流图,即只有血液流动,才能出现MRA血管图像,因此,在实际中对血管管腔的评价中易出现假性狭窄或夸大狭窄; MRA只能反映动脉期或静脉期的图像,无法进行动态观察。 在血管成像上任何高信号的病灶均可显示,因此可能干扰血管的显示; 注射造影剂血管成像的方式可消除血流的干

15、扰,提高小血管的显示能力,,65,血管成像(MRA、MRV),66,灌注加权成像(PWI),灌注表示血流通过毛细血管网输送氧和营养物质的功能。 MRI利用超快速扫描和顺磁性造影剂获得灌注图像; MRI通过顺磁造影剂快速团注,首过毛细血管网时产生组织的T1、T2下降,通过计算机工作站描绘出组织的信号强度时间曲线。 灌注成像的主要参数是: 相对血流量(rCBF) 相对血容量(Rcbv) 平均通过时间(MTT),67,弥散加权(DWI)所显示的病灶是梗死灶的核心, 灌注加权(PWI)所显示的病灶是脑缺血区, 灌注加权对缺血有高度的敏感性,PWI异常早于DWI, PWI与DWI联合使用,根据两种图像上

16、病灶的不同,判断半暗带的存在与大小。 当PWIDWI时,有半暗带存在,需积极临床干预; 当PWIDWI时,说明已经是梗死的稳定期,坏死的脑组织已没有恢复的可能,过分的溶栓可能发生出血性梗死的可能。,68,局部脑组织灌注量图 (NEI) rCBV,信号强度,时间,灌注成像,69,正常脑CT表现,70,观察的主要解剖结构 头皮软组织(软组织窗) 颅骨结构(骨窗) 脑实质:大脑(额、颞、顶、枕叶)小脑、脑干:灰质、白质 脑室系统 蛛网膜下腔:脑沟、脑裂、脑池 脑血管(CTA),71,72,MRI与CT的差别,皮肤,皮肤,皮下脂肪,皮肤,外板,皮下脂肪,外板,外板,内板,外板,内板,板障,板障,板障,皮下脂肪,73,正常脑MRI表现,74,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序列是T1加权成像(T1WI)和T2加权成像(T2WI),任何磁共振检查都必需有T1和T2图像; T1图像了解脑内结构 T2图像发现病变 脑内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