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精编版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45844457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精编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 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 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封建城市的兴起; 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能力方面: 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变革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小结,归纳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世界领先情况,以培养学生综合、概况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观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并结合课文中

2、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认识都江堰的作用, 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识图、用图的能力。思想方面: 通过介绍大变革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名闻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而相对优越的封建制度,反过来双促进了生产力的更快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 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通过对商鞅变法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实行了行之有效的变法改革,才使得原本并不十分富强的秦国强大富裕起来,为以后统一六国打

3、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二、教学重点: 农业的发展、都江堰的修建和商鞅变法。教学难点: 各国变法的历史背景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告诉学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是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那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什么特点?一、农业的发展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教师首先提问: 在春秋战国以前, 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以什么为

4、主?估计学生回答有些困难,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回忆以前讲过的知识,得出答案:以石器和铜器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图,边指图边讲解:在春秋后期,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 铁质工具开始在农业和手工业部门使用。到了战国时期, 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但仅靠人力耕作是相当费劲的,所以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广。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战国时期的农业技术也有一定

5、的进步。已经知道使用各种农家肥,恰当处理土壤的干、松、燥、湿,因地制宜种植谷物和桑麻。他们还注意选种和适时播种。人们的衣食条件有了明显进步。1名校名 推荐2、都江堰教师提出问题: 都江堰修建的时间、 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然后,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来。教师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二、商鞅变法:1、背景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要求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统治。 春秋以来, 在奴隶制瓦解的过程中,产生一对新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最早的地主阶级是由奴隶主转化来的,一些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荒地,开垦出来

6、的荒地就成为他们的私有土地,所以新地主拥有很多土地,他们也有一定的权势,有的甚至抓到统治权。像“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家,“田氏代齐”的田氏,都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但是,奴隶主贵族仍旧拥有各种特权。旧的奴隶制度都是保护奴隶主的。新兴地主要想确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他们的封建经济,就必须改革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多种特权。2、内容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看书, 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 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内容有利于奴隶主贵族封建地主阶级3、作用学生通过刚才对表格的分析, 应该已经明白变法措施的作用, 教师总结并加以分析。 教师分析讲解时要强调“富强”两字,秦国逐渐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基础;还要强调变法运动的封建性质, 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变法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定,封建国家的形成。同时补充“为以后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三、封建制度的确立教师直接讲解: 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或改革,奴隶制逐步废除, 封建制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在奴隶社会末期形成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被推翻前, 还处于次要地位, 当地主阶级从奴隶主贵族手中夺得政权,建立起自己对农民的统治之后,它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起来,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性质的变化,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