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5842255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43 大小:63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冶金行业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冶金行业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冶金行业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冶金行业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冶金行业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冶金行业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冶金行业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冶金行业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冶金行业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以胡锦涛同志为 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 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 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编制和实施好 “十一五” 规划,对于在今后五年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体制改 革,提高开放水平,推动我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具

2、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良好,奠定了“十一五”经 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 “十五”时期是我县历史上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效益最 好、变化最大的时期。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 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搬迁、发展、改革、稳定的 工作大局 , 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 策、 建设三峡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机遇,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推进“项目强县、科技兴县、开放活县、生态富县”战略 的实施,成功战胜了“非典”疫

3、情和各种自然灾害的挑战,胜 利实现了库区移民大搬迁、 基础环境大改善、 经济社会大发展,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全面完成,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 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 础。 2005 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8.54 亿元,比“九五” 末增 71%, 年均递增 12%;人均 GDP 10476 元, 比 “九五” 末 5749 增 82%,年均递增 9.5%;实现财政收入 18488 万元,年均递增 11.6%;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2560 元,比“九五” 末增 672 元,年均递增 6.3

4、%;外贸出口总额 7796 万美元,比“九五” 末增 2.7 倍,年均递增 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30 亿元,比“九五”末增 6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 的比重由 26.1:49.7:24.2 调整到 23:39:38。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抢抓三峡工程建设机遇,运用组合搬 迁、技改升级、扶优壮强和关闭破产等措施,加快老工业企业 的结构调整,关闭、破产和解散了 57 家中小企业,能源、矿 业、磷化工、食品、建材等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企业规模不 断壮大,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生存、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各类电站达 48 座,装机 16.572 万 KW,年发电量达 6.2

5、亿 KWH。 年屠宰生猪 100 万头、加工肉制品 1 万吨以上。次磷酸钠等磷 化工业级、食品级、医药级主导产品达 25 个,年综合生产能力 70 多万吨,年产销规模、综合实力和出口创汇能力连续三年居 全国磷酸盐行业首位,兴发集团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食品级磷酸 盐、精细磷化工产品生产企业和世界最大的六偏磷酸钠生产企 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24.87 亿元, 年均递增 38%, 利税 1.54 亿元,年均递增 29%。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 立足 “农 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 为突破口,以推进产业化为手段,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6、不 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逐渐向高效益、规模化转变,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经济 保持了较快发展。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和“阳光工程”,农 业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制定了烟叶等 34 项地方 技术标准,大白菜等 5 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识,农业标准化 生产开始启动。累计投入 4 亿多元,改造了农村电网,建设农 田水利和特色商品基地,实施耕地整理、“一池三改”和扶贫 搬迁,推广微型耕整机等配套农机具,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 改善。农业总产值达到 6.4 亿元,年均递增 7.8% 。主要农产 品产量大幅增长,牲猪出栏 30.34 万头,山羊出栏 6.97 万只

7、, 烟叶 4889 吨,蔬菜 9.4 万吨,柑桔产量 3.4 万吨,五大特 色产业稳健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第三产业发展加快。 突出昭君文化和水电、 生态景观特色,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进程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明 显提高, 5 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 79.5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3 亿多元,分别比“九五”增 1.1 倍、 2.1 倍。信息化建设 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业进入 发展期,城乡市场活跃,商业贸易繁荣,各项服务业发展顺利,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2005 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67844 万元,年均增长 8%。 非公有制经济成效显著。以企

8、业改革为契机,着力改善发 展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 4258 户,注册资本 16 亿元,注册商标 31 件,总产值 11.58 亿元,总收入 10.50 亿元。累计吸纳从业人 员近 25 万人次, 安置下岗失业人员 6 万多人次, 上缴税金占全 县财政收入的 21%。 项目建设成绩斐然。抓住移民搬迁、对口支援和国家政策 扶持等机遇,积极开展项目资金争取、招商引资和对口支援工 作,大力实施“项目强县”战略,工业主导产业、移民迁建、 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增强 了发展后劲。全县兴建 1000 万元以上的项目 70 多个,

9、总投 资达 30 多亿元。建成了古洞口一级、二级、三堆河电站和万 家岭、平邑口 11 万 KV 变电站,形成了农网、城网科学匹配 的电网体系,双汇肉制品加工、椰风饮品、瓦屋、白竹等磷矿、 碳酸二甲酯、三聚磷酸钠、五硫化二磷、二甲基亚砜、湿法磷 酸、次磷酸钠等建成投产,草苷膦等一批项目正在建设中。三 峡库区水利专项等农业项目、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水污染防 治和教育卫生等一批社会发展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移民迁建成就突出。坚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规范管理, 全面完成了阶段性移民工作任务,确保了三峡工程二期和 139 米提前蓄水。累计完成移民搬迁 22695 人,占规划搬迁人口的 82% ;完成农村移

10、民搬迁安置 2961 人,占任务的 72% ,生产 安置基本结束;县城和峡口集镇于 2002 年整体搬迁,高阳集 镇迁建正在进行 ; 工矿企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迁建结束 2 家, 计划关闭破产 55 家工矿企业,已关闭破产 52 家, 3 家企业 进入关破程序,安置职工 5074 人,占应安置数的 80% ;复建 等级公路 53 公里,占复建规划数的 77% ,完成大型桥梁 10 座 1683 米,峡口码头建成投入营运;电力、邮电、广播电视 传输功能全部恢复。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实施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现代企 业制度改革,关闭、破产、解散工矿、商贸企业 73 家,县水 泥厂等 40 多家国有

11、、集体企业顺利“转制”,企业改革基本 完成。实行了以国库集中收付和部门预算为核心的财政四项改 革,财税管理逐步规范。实行了电力自供自管体制,基本完成 了农网和城网改造。深化农村科技服务和供销社体制改革,完 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监管体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社会化 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 综合配套改革,实现了农业税全免,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建 立了国有土地、国有资产产权和矿产资源采矿权有偿使用、竞 价转让制度。实施了医疗服务和药品管理分开、服务性与经营 性医疗机构分开和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了社会保障、 行政审批、事业单位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了基层群众性自治 组

12、织。 加强了与周边地区及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 拓展了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明显 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坚持高起点规划、 高质量建设、 高效能管理,全面完成了县城搬迁任务,“山水园林城、旅游 文化城、生态环境城”的目标基本实现,新县城连获全国人居 环境范例奖、 全国卫生城镇、 省级文明城和省城市建设管理 “楚 天杯” 4 个奖项,城市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昭君故里的知名度 进一步扩大。坚持每年实施八大交通工程,加快公路、航道、 港口建设,实现了“出口二级路、联通水上路、村村通公路” 的目标,交通环境大为改善。完成了农村

13、电网改造,实现城乡 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农电入户率达 97%以上。新修村级公 路 170 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全面启动。农村能源建设进入 快速发展时期。全县共解决 3.5 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解决 了 1.82 万人和 2.6 万头大牲畜的安全饮水困难, 修建基本农田 2.5 万亩,78%以上的村有卫生室。电视覆盖率达 96%以上。农 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 农民收入持续稳 定增长,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制定并坚持实施兴山县可持续发展 纲要,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明显提高。加强了矿产、水、动 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逐步形

14、成。完成森林管护 224 万亩,退耕还林 5.1 万亩,水土流失治 理 770 平方公里。库区地质灾害和环境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加 快企业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废物循环利用,发展清 洁生产工艺。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环境管理,建成各类工 业企业污染防治设施 48 台套,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逐年上 升,各项工业主要污染物总量均控制在标准之内。关闭了对环 境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和高硫煤井。新县城和峡口污水处 理厂、垃圾处理场、纸坊河废固危险品处置场、白沙河循环锅 炉建成投入使用,香溪河流域综合整治项目开工建设,污染防 治能力建设得到加强。重点区域和流域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县 城城区环境空气质量

15、达到二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到要求。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实行“劳动者 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就业和再就业工 作稳步发展。建立了“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和城镇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了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 体系, 社会保险基金积累大幅增加、 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全面落 实、社会保险事业长足发展。 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相继建成,科技 水平不断提高。改善了教育基础设施,落实了“以县为主”的 教育体制,调整了教育布局 , 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 系,教学水平、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建立健全疾病信息网络、

16、 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提高了公共卫生服 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大病防治能力不断增 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跨入 全省“十强县”行列。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体育生 活丰富多彩。广播电视、通信事业发展迅速,信息化水平明显 提高。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兴山经济 社会发展将处于新的更高起点上,同时也面临比过去任何一个 五年计划更严峻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加大了经济的外向度,有利于我县突破性发展 以磷化工为主导的 外向型经济。国家实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和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 划,有利于争取更多的政策性扶持。湖北将磷化产业确定为 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将兴发建成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磷 化企业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沪蓉北高速公路、神农架生态 二级路、港口码头的建设,将大幅改善基础设施,有利于扩大 对外经济合作。“一江两山” 、“新三峡” 旅游规划和宜昌“世 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