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45823487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94.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郴州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南省郴州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南省郴州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南省郴州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南省郴州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郴州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郴州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 17 页 期中语文试卷 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 一二三四五六总分 得分 一、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1. 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余音袅袅, _ 舞幽壑之潜蛟, _ 。 契阔谈,心念旧恩。 _ , _ 。 羁鸟恋旧林, _ 。 _ ,守拙归园田。 【答案】【小题 1】不绝如缕,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小题 3】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解析】故答案为: (1)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字:嫠)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重点字:鹊) (3)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重点字:渊)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2、。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 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赤壁赋名句集锦: 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逝者如斯,而 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9.0 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

3、美”的“中国诗词大会” 第 2 页,共 17 页 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 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 是精神雨露的_诗词大都比较凝练,_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 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 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 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每天八小时 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 郁。“中国诗词大会”

4、以_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 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_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 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 A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B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C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D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2)下列在文中括

5、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 A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 B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C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D古代的生活节奏比现在的要舒缓得多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_ A盈盈秋水脍炙人口引人入胜顺其自然 B源头活水脍炙人口引人注目自然而然 C源头活水朗朗上口引人入胜自然而然 D盈盈秋水朗朗上口引人注目顺其自然 【答案】A;C;C 【解析】 (1) 【分析】 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句子成分和结构等相关语法知识的基 第 3 页,共 17 页 础上,熟知病句的各种类型及不同类型语病出现时候的语言标志,如并列短语(可能出 现并

6、列不当、不完全搭配的语病) ,谓语动词“变成、成为、是”(可能出现主宾搭配 不得当的语病) 、关联词(关联词本身搭配不得当、关联词的位置问题及分句间关系颠 倒的语序问题)等等。 【解答】 A 正确。 B“享受思想”,动宾搭配不当。故 B 错误。 C“享受语言”,搭配不当或理解为表述不完整,享受的宾语一般带有积极意义, 能给主体带来愉悦和满足,如“享受诗词语言的美”。故 C 错误。 D“感知”和“享受”和各自后的宾语不搭配,当互换位置。故 D 错误。 故选 A。 (2) 【分析】 此题考查语言运用连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通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的基础上, 分析语段的结构层次, 要清楚空缺处所处

7、的位置是总起句、 总结句、 过渡句或者拓展句。 再结合空格处的上下文,拟写或选择空缺处的句子;同时,如果有与空缺处相对应的句 子,要考虑句式结构的照应及关联词的正确使用。 【解答】 通读语段,前文有个“因为”,所以承前统一句式用“还因为”,后文有“每天八小时 上班,满负荷运转”,所以接“生活节奏较快”。故 C 正确。 ABD 错误。 故选 C。 (3) 【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 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 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

8、 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 成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 境分析, 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 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 错误选项, 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解答】 第 4 页,共 17 页 “源头活水”,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盈盈秋水”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 的水波一样,形容女子眼神饱含感情。此处指传统文化是源泉,故使用“源头活水”。 “朗朗上口”是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 们赞美和传诵。此处指诵读时声音响亮,故使用“朗朗上口”

9、。 “引人入胜”是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 引人;“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前者突出“吸引人”, 后者突出“把目光集中在一点上”。此处指形式吸引人,故使用“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指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顺其自然”指指顺 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人为去干涉,此处指不会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故使用“自然 而然”。故 C 正确。 ABD 错误。 故选 C。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0 分) 3.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明月何皎皎 选自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10、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1)这首诗通过皎皎明月抒发主人公的愁思。全诗充 分运用_和_描写,刻画了一个_的游子形象。 【答案】动作,心理,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 【解析】“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写思妇夜不成寐;“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 徊”,通过动作具体写其愁思辗转;“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自己设想游子也在 思念自己;“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出户独彷 徨” ,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主人公夜不能寐的情状,流露出忧愁、孤 独的情绪,塑造出一个夜不成寐,又无人诉说的孤独寂寞的人物形象。 答案

11、: 动作 心理 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 译文: 第 5 页,共 17 页 明月为何这般皎洁光亮,照亮了我罗制的床帏。夜里忧愁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在空屋 内徘徊。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怎比得上早日回家呢。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满心愁 苦应该告诉谁呢?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沾湿了衣裳。 赏析: 对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有两种解读:一说此诗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 能寐的游子形象。 一说此诗塑造了一个独守空闺、 愁思难寐、 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 按第一种说法, 此诗为游子思乡之作。 游子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 更深人静, 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谢庄月赋曰:

12、“隔千里兮共明月。” 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这 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当他 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 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不是过于耀眼的月光 打扰他的睡眠,而是“忧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 ,在 室内“徘徊”起来。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 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 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

13、烈。 诗写到这里,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接着写“忧愁”的原因。“客行 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是全诗的关键语,画龙点睛,点明主题。这两句虽是直说缘 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客行”既有“乐” ,为何又说“不如早旋归”呢?实际 上他乡作客,何乐而言。正如汉乐府相如歌辞饮马长城窟行所说:“枯桑知天风, 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与相为言。”而异乡游子欲归不归的情状和他们所处的客 观现实是密切联系着的。 即如此诗的作者, 大概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 在他那个时代, 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他想归而不 得归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 作者点出这

14、种欲归不得的处境后,下面四句又像开头四句那样,通过主人公的动作 进一步表现他心灵最深层的痛苦。前面写到“揽衣起徘徊” ,尚是在室内走走,但感到 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走出户外了。然而,“出户彷徨” ,半夜三更,他像 梦游似的, 独自在月下彷徨, 更有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 “愁思当告谁?” 正是这种 “独” 、 这种“彷徨”的具体感受了。古乐府悲歌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云树引领而望,可是又不能获得“可以当归”的 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内去。 第 6 页,共 17 页 从“出户”到“入房” ,

15、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再也禁不 住“泪下沾裳衣”了。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 动,而这些行动是一个紧接着一个,是一层深似一层,细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心 理状态,手法是很高明的。 按第二种说法,此诗抒发女子闺中望夫之慨。闺中女子的愁思由明月引起。这里的 “罗床帏”指闺房。夜深人静,孤寂难耐的时候,月光皎洁照耀着床帐。原本“忧愁不 能寐” ,月光的照临更勾起若许的情思,只好披衣而起,徘徊于闺室。开头两联,就形 象生动地把一个辗转徘徊的孤闺女子亮相于明月清辉之中。“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 归” ,是女子心头对“客行”在外游子的劝说,有抱怨,也

16、有期许。这一联是对全诗主 题的揭示。但说归说,怨归怨,在此时此刻他不能听见,也不能回来。这满腹的愁思无 人可以告诉。 无可奈何, 只好孤独地到院子里去流连彷徨, 去对月倾诉。 但月亮照我影, 却难慰我情,抬头仰望愈久,而“忧愁”愈添,不得不回到房屋里去,止不住的泪水打 湿了衣裳。这里诗人以泪写愁,以泪写苦,以泪写思念,“泪下沾裳衣”不但说泪多, 而且把情感推向高峰。后两联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古诗鉴赏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 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2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