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5816290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DF 页数:84 大小:79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冶金行业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冶金行业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冶金行业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冶金行业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冶金行业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冶金行业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冶金行业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冶金行业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冶金行业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四篇推进“三农”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五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六篇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安徽 第七篇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八篇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第九篇着力建设文化强省,

2、增强区域软实力 第十篇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 第十一篇坚持依法治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篇保障规划实施 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 年)(以下简称 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纲要是各级政府 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 同的行动纲领。 政府将通过制定实施专项规划、 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 综合运用经济、 法律和行政手段,动

3、员组织全社会力量,保障“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 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国 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全面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 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有效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战胜多重自然灾害,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 主要任务。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跨上万亿元台阶,翻了一番以上,财政 收入增长两倍

4、以上。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 得到加强,粮食产量连续 5 年创历史新高,达到 616 亿斤,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工 业主导地位日益凸显,优势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服务业稳 步发展,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中心城市进一步壮大,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 发展势头强劲, 皖北地区发展提速, 一批经济强县快速崛起。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全面启动。交通、水 利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强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 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地方金融体系建设走在全国

5、前列,扩权强 县、扩权强镇、城乡一体化试点等改革积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明显。开放型经 济水平不断提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参与长三角区域发 展分工迈出实质性步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民生工程覆 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 步,“平安安徽”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厚积 薄发、加速崛起的五年,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五年,是内聚信心、外树形象的五 年。面向未来,我省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综合判断,未来五年是安徽黄金发展期,加快发展的机遇前

6、所未有。国内外产业 转移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不断深化;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区 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经济布局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工业化城 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 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为 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高水平。 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未来五年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世界经济增长格局面临深 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

7、足。中心城市带动力不 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艰巨,制约科学 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面临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双重压力。此外,周边省份 产业结构竞相升级对我省结构调整形成新的挤压。 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 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 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章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 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 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

8、前列,为实 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双轮驱动”。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中期加速阶段,蕴含着巨大的 发展空间和潜力。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促进城市人 口与产业同步扩张,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 强大动力。 坚持转型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轨道上来;加快新型 城镇化进程,把经济 增长转到以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为支撑、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加 快优化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

9、动向三大需求协同拉动转变;加快 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增长动力从物质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发展社会事 业和改善民生,推动发展重心从偏重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加快生态文 明建设,推动增长模式从粗放增长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努力实现速度与 质量、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增长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等方面有机统一,实现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进一步强化开放合作意识,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东向发 展,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积极拓展 境外合作领域和范围,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 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0、。 坚持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优 良传统,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 制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 快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坚持和谐发展。着力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 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人民群 众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 循环经济,积极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 发展之路。 第四章发展目标 按照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

11、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 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力争到 2015 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 列。确保 2015 年皖江城市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 95338,城镇化率超 过 50%。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

12、量达 到 3.4 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 35%。全面完成国家下达 的节能减排目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29%,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对全省 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皖北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快,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皖 南和皖西地区生态优势更加彰显,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各区域之间联动发展、协 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 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力争到 2015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收 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低收入者收入明显

13、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 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就业持续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 完善,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 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强省建设取 得重大进展。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社会更 加和谐稳定。到 2015 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 0.2 以内, 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 10 万人生产事故死亡率控制在 1.3 以内。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

14、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内 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显著提高,与长三角 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力争五年累计利用外资超过 300 亿美元,到 2015 年,进 出口总额达到 390 亿美元,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 65%以上。 第二篇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五章积极扩大有效 投入 第二篇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五章积极扩大有效 投入 第一节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 旅游、现代物流

15、八大产业,加快建设综合水利工程、交通网络工程、生态环保工程、 金融支撑工程、人才工程、民生工程六大基础工程,力争 2015 年地区生产总值再翻 一番。全方位构建多层次、多系统、开放式、动态性的“861”行动计划项目管理体 系,形成梯次推进格局。建立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供地、环评、融资等“绿色通 道”,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和协调调度,提高投资效益,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第二节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民生 工程、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投入。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控制 产能过剩项目特别是落后的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外资、

16、民间资本、政 府投资等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合理引导和充分调动 社会资金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民间投资、省外境外投资比重。 第六章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第一节积极开拓消费市场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以引导和培育消费热点为着力点,围绕 我省优势产业和产品,巩固和发展消费规模大、带动性强、对地方经济贡献大的热点 消费,扩大汽车、住房、旅游、通讯等重点领域消费,优化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文化 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养老服务、家庭劳动社会化等成长服务消费,挖掘消 费潜能。贯彻落实国家各项促进消费政策,大力推进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全 面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和农民消费水平。拓展省外市场,提高皖货在全国的知名 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提升省外消费对我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第二节改善消费环境 完善城乡市场运行监测,强化市场调控体系建设,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加强社会 信用体系建设,强化行业监管,规范市场准入。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力度,加强商 品质量监管, 严厉打击贩卖假冒伪劣商品行为, 确保消费安全。 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 完善消费及消费者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