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中国历史上的改革.doc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5801899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整理中国历史上的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年整理中国历史上的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年整理中国历史上的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年整理中国历史上的改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年整理中国历史上的改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整理中国历史上的改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整理中国历史上的改革.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可以这么说,改革贯穿于中国古代国家历史发展的始终。尽管各个时期,不同朝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情势的旧的法制、体制或政策。或如秦商鞅所说:“当时而立法,因事而治礼”或如北宋王禹偁说“改辙更张,因时立法”,通过不断的改革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今天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学习古代改革史(中国古代史新教材介绍的重大改革共有12起),认真总结历次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具有积极的资政、借鉴意义。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

2、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一、复习目标:掌握古代重要的改革发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总结出一般规律二、政治原理: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坚持历史的标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理解古代的改革变法。 运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王莽改制。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被废除,表明改革的复杂性与曲折性的道理。 理解我国古代

3、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联系有关时事,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深化农业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三、知识梳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1、中国古代变法(1)春秋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征”实质上承认了什么?(2)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内容、作用)。商鞅变法中使社会性质发生变革的最根本的一项措施是?(3)新王莽改制(背景、中心内容、结果)。(4)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作用)。孝文帝改革中使社会性质发生变革的最根本的一项措施是?孝文帝改革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是?(5)北周

4、武帝改革(6)后周世宗改革(内容、作用)。(7)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时间、背景、内容、作用、失败原因)。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在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中心措施是?惟一不能增加政府财政收的措施是?对大地主触动最大的一项是?最能体现地主阶级属性的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8)金世宗改革:提倡开荒,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遇到荒歉年,减免租税。改革使北方经济得到发展。(9)明朝张居正改革(内容、作用)。归纳:中国古代的四大改革指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基本原因:一是因为新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要求,如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5、;二是因为社会矛盾激化造成,例如王莽改制前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改制中又激化了民族矛盾,王安石变法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变法中又引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措施包括:(1)改革生产关系,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2)限制贵族特权,如商鞅 变法和王安石变法;(3)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而在调整中照顾农民利益,如商软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4)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如商 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结果:全部都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改革不成功的都导致政权衰弱,如王莽改制和王安石变法;改革成功的都出现国运强盛、社会进步,如商 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2、近代中国的变法和革新(10)洋

6、务运动洋务运动和清政府“新政”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为适应外国侵略者需要而进行的,措施主要是加强军事、经济力量;对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调整政策服务于政治目的、为了加强统治,但是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结果都失败,因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随着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而告终结,“新政”中加重剥削促使人民不断反抗,不久清政府就在中被推翻。(11)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发起,维新思想宣传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变法沼书的颁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但是由于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人民

7、群众,在封建顽固势力镇压下失败。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封建专制统治和自然经济强大,维新派没有在人民支持下推翻封建专制而获得政治统治权,变法诏书中没有涉及议会宪法等维新派政治主张,外部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强大,相反在加紧侵略中国,都是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2)清政府“新政”3、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新中国建立后,受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和“左”烦思潮的影响,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体制弊端显现;1978年的真理标准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思想解放和确立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策,为中国当代的改革铺平了道路;20多年来的改革,使中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有了蓬勃发展,国际地位提高,祖国统一大业迈大

8、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上的改革都是从狭义上来讲的;从广义上讲,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都称得上改革。要求:从背景原因、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和作用、失败原因、成功的原因等方面逐个分析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改革(变法、改制)名称 背景 内容 作用管仲改革A春秋时期,出现争霸局面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战争。B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A改革内政,发展生产B改革军制,在全国设置常备军A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B使齐桓公最先确立了霸主地位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经济势力越来越大,要求废除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专政,在他们的推动下,各

9、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奖励耕战建立秦国的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王莽改制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大规模农民起义正在酝酿中。为了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定自己的统治,王莽宣布实行改制。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准买卖多次改革币制王田制由于受到大地主,官僚,贵族的反对,农民的不满,三年后,只好被废除。改革不仅没有缓和阶级矛盾,反而加剧了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爆发。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_趋势.北方各族人民学会了_成为_居民汉族人民学到了_丰富和提高了_ 各族人

10、民共同反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加强了联系和友谊北魏孝文帝_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改革实行_,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现分配,受田农民交纳还要服_年迁都_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令鲜卑族贵族用汉姓、_、_,同汉族通婚,北方阶级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北魏一度兴旺繁荣。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周世宗改革五代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相互混战,人民生活痛苦,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加强后周世宗努力革除弊政,进行改革减免,安顿流亡难免严惩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严肃军纪。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后周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后

11、周的强大,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王安石变法A_和_开支浩大,_徼不敷出B土地_农民_;阶级矛盾_,_爆发C 威胁北宋的安全,北宋每年负担沉重的“ ”D目的:克服统治危机,达到国富强兵。A青苗法:限制了盘剥,增加了财政收入B募役法:限制了特权,增加了财政收入C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D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E保甲法:加强控制,增加军力A推行十几年,取得一定的成效,政府的收入有所增加B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触犯了_、_的利益,1086年_为相,废除新法.金世宗改革宋金对峙时期,北方由于战乱,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为此金世宗采取了一些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A利用黄河故道实行

12、 ,招募农民垦种B减免 地区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张居正改革A明中后期,魏忠贤专政B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尖锐C目的是为了增加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由于大地主阻挠反对,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四、对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的认识1、改革的原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无论是古代的四大改革,近代的变法革新,还是当代的改革开放,其根源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说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2、改革目的:改革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发展势力、挽

13、救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3、中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如下类型:(1)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封建化改革(如商鞅变法)。(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孝文帝改革等)。3、改革内容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面;4、改革的实质: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广义的制度应包括政策、法令等在内,它们应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革故鼎新。从根本上说,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

14、求的时候,改革这种制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因而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践活动。也正是由于改革的这种必然的、客观的趋势,使得它往往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显示出其巨大威力。4、改革的结局或取得完全成功、或彻底失败、或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终失败了。5、成败原因:(1)判断成败的依据:改革者的命运?( ) 改革的积极成果是否得以维持?( )举例说明。(2)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章立制”易成功;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多失败。(重要看阻力大小;代表什么人的利益;皇权的支持程度)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后建立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碎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陈章旧制受到猛烈冲击,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的改革破除了阻力。而王朝中后期,年深日久,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王朝初期,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教训,为长治久安,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而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