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赠诗赠送诗酬答诗 课件20张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798396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酬赠诗赠送诗酬答诗 课件20张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酬赠诗赠送诗酬答诗 课件20张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酬赠诗赠送诗酬答诗 课件20张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酬赠诗赠送诗酬答诗 课件20张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酬赠诗赠送诗酬答诗 课件20张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酬赠诗赠送诗酬答诗 课件20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酬赠诗赠送诗酬答诗 课件20张(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酬赠诗,酬赠: 1.以礼物金钱等为赠以表谢意。 2.诗词唱和。,(一)赠送诗 (二)酬答诗,思想感情归纳,表谢意(含婉拒) 。,表深情。,表干谒(自荐信 ).,表心志。,A,B,C,D,这是一首和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这时,元稹贬通州,白居易谪江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因此,诗一开始就说“山水万重书断绝”。现在,好不容易收到白居易寄来的一首诗,诗中告诉元稹,昨晚上又梦见了他。老朋友感情这样深挚,使他深深感动。,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2、唯梦闲人不梦君。,元稹在通州害过一场严重的疟疾,病后一直身体很坏,记忆衰退。 但“我今因病”的“病”字还包含了更为沉重的精神上的苦闷,包含了无限凄苦之情。,四句紧承三句说:由于我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这样的梦境真的是非同寻常了!,“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元稹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梦微之 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

3、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回梦见君。,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唯梦闲人不梦君。,白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 诗中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感情真挚。,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梦微之 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回梦见君。,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唯梦闲人不梦君。,两个人都写了梦,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用入梦

4、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绝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二句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 “入时无”三字是全诗的灵魂。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低声”问,对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精细而逼真。,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

5、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请翻译出下面诗句,并解释词语。,【韵译】: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释词】:,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韵译】: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内容】: 此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的对话,是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写得优美动人。,然而,这又非作者本意。请解释标题“近试上张籍水部”中“近试”的涵义。,请翻译出下面诗句,并解释词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

6、浅入时无?,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临近考试,背景介绍 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这首诗投赠的对象,是官居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临近考试,这个标题可以帮助我们明白诗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

7、安和期待。 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蹉跎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今天看来,我们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

8、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美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朱庆馀是越州(

9、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请分析这二句的巧妙之处,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后两句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

10、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这两句说此”君”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这两句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

11、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二字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此诗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

12、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还,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

13、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小结:此诗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你虽有一番好意,我不得不拒绝。”这就是张籍所要表达的,可是它表达得这样委婉,李师道读了,也就无可奈何了。,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这诗是诗人被分发到边荒之地任柳州刺史时所作。 “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1)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3分)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贬谪之恨

14、,思乡之愁(3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

15、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