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规划 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5781138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507.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规划 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力资源规划 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力资源规划 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力资源规划 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力资源规划 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规划 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规划 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力资源规划 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 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 进一步推进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 分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在改善民生、服务发展、促进和谐 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 一、 “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 (一)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从现阶段市情出发, 深入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

2、方针, 构建起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和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运行机制。全 市新增城镇就业 67.84 万人,较“十五”期间提高 66.99%,城镇登 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88.8 万人次, 超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 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建立, 形成了市、 县 (市) 区、街道(乡镇) 、社区(村居)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就业培训 制度不断完善,累计培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18 万人、农业富余劳动 力 13.25 万人、创业人员 2.2 万人。围绕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建 立创业孵化基地 74 个,配套落实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小额贷款等 政策,开拓了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新途径。积

3、极探索高校毕业生 就业工作的新路子,总结推广“金桥筑基工程”经验,不断扩大“三 支一扶”和就业见习基地规模,指导帮助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 14.1 万人实现就业,接收 7.6 万名外地生源高校毕业生来济就业。组织 开展“春风行动” ,积极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大力实施就业 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期间累计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落实“两项 补贴” ,帮扶 6.92 万人就业,实现“4050”人员再就业 4.8 万人。 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连续两年落实“援企稳 岗”政策,为企业减负 9.82 亿元。 (二 )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的突破。紧紧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 人才抄底机遇,认真实施“5

4、150 引才计划” ,制定引进人才的优惠 政策,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99 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普遍成为新 兴经济领域创业的领军人物。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 36.8 万 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为 12.33,结构比例趋于合 理。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实现零突破,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 专家累计达到 20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达到 110 人。加大博 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和培养力度,先后设立 9 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51 名。 发挥留学人员创业园的示范带动作 用,形成了“以园带区、有园无界、

5、辐射全市”的格局,各创业园 区已入驻留学回国人员企业 190 家, 在孵项目 500 余项, 其中近 100 个项目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聚集各类高层次人才 1800 多人。坚持 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项目与引进高层次人才有机结合起来,争取上 级引智经费 1200 万元,实施国外先进技术项目 155 个,引进急需的 外国专家 628 名,先后有 2 名专家获国家友谊奖,10 名获齐鲁友谊 奖,13 名获泉城友谊奖,引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从健全培养、选 拔、评价机制入手,把高技能人才作为推动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支 撑,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 13.4 万,占技术工人总数的 28.1%,高 技能人才万人比高

6、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培 养培训和多元化评价体系,全力打造“泉城金蓝领”培训品牌,首 席技师工作站增至 13 家。技工院校改革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 断提高。不断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覆盖面,开展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的 职业工种达到 187 个,年鉴定人数在 6 万人以上,在全省首家通过 人社部“质量管理体系”认定,首家获得国家题库运行管理机构授 牌。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积极贯彻“广覆盖、保基本、 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 重要成果,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 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7、 130.9 万、149.5 万、91.6 万、129.2 万和 72.3 万,比“十五”末 相应增加 49.2 万、83.4 万、26.7 万、64.2 万和 17.3 万人。基金 征缴总额累计达 409.8 亿元,确保了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 付。 连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 从 “十五” 末月人均 782 元提高到“十一五”末的月人均 1520 元。搭建“市、区、街道、居 委会、退休人员互助组织”五级管理平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 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稳慎推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18.06 万人,并相继开展医疗、工伤、失业、 生育等保险项目

8、。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顺利启动,参保人数达到 105 万人。农民工优先参加医疗、工伤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参保人 数分别达到 37.2 万人、54 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有序展开,已在 3 个县(市)区全面推开,参保人数达 82 万人。 (四)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更加规范。从完善政策制度入手, 着力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科学管理水平。出台人事计划卡管理办 法, 新补充人员全部实行计划管理。 新录用公务员公开考录率达100%。 自2008年以来, 市属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全部面向社会实行公开招聘, 各县(市)区也逐步实行公开招聘制度。通过公开考录招聘全市机 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学历、年龄、专

9、业结构明显改善,市直机关 近三年研究生学历公务员所占比例提高了 2 个百分点。加强机关事 业单位人员调配管理,提高了调配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水平。 完成了 3.02 万人的公务员登记工作和全市参照管理单位人员 登记审批工作,公务员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认真开展公务员 培训,通过 4 类培训,公务员队伍能力素质明显提升。严格规范和 控制奖励项目,行政奖励表彰工作步入制度化轨道。扎实推进事业 单位岗位管理改革, 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完成了 3777 个事业单位的 岗位核准工作。 着力解决实行评聘分开后评多聘少的历史遗留问题, 初步建立起以岗择人、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竞争机制。率先实行 事

10、业单位按岗申报和差额预申报制度,职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稳 步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务员工资分配逐步规 范,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积极稳妥。实施“四公开一监督” 的考试考核安置办法,5 年来共安置军队转业干部 5214 人,基本做 到军转干部、用人单位和部队的“三满意” 。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 管理体制不断健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健全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工 作长效机制,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规范考试管理,做到了“零 失误” ,实现了“零投诉” ,人社部门的公信力进一步提升。 (五)劳动关系基本和谐稳定。积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全方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

11、制度,健 全完善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劳动关系处理政策。注重发挥 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作用,顺利完成“推行劳动合同工作三年行 动计划”,各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普遍签订劳动合同。全市用人单 位劳动合同已备案2.9万家,涉及职工72.16万人。坚持企业工资分 配的宏观调控制度, 建立起企业工资支付长效机制,企业历史拖欠 职工工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对停产半停产企业实行紧急快报制度,规范用人单位裁员行为。劳 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进基层和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市 141个乡镇、街道建立争议调解组织,市及6个区县成立了实体化仲 裁机构。全市共处理劳动争议案件1.6

12、9万件,标的额1.73亿元。推 行劳动监察“两网化”试点经验,畅通劳动者“维权绿色通道”, 累计检查用人单位8.4万家,涉及劳动者312万人次,清欠社会保险 费2.7亿元,清欠农民工工资3966万元,取缔非法职业介绍机构182 家,有力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二、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 既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一)稳定和扩大就业面临新压力。作为人口大市和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任务较重的城市, “十二五”时期,我市就业

13、形势十分严峻 复杂,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和人员岗位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仍将 长期存在,实现充分就业的任务目标任重道远。一是经济企稳回升 存有不确定因素,扩大城镇就业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由于我市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二产业比重大,能够大量吸纳就业的第三产 业还不够发达,扩大就业的空间比较有限。据预测,我市每年需要 安置的城镇劳动力约有 21 万人,预计每年只能安置 10 万人左右, 岗位缺口 11 万人。二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 安置的压力较大。特别是由于农业富余劳动力大多缺乏专业技能, 就业质量差,失业风险高,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转移安置的压力。据 测算,我市每年需转移就业农业富

14、余劳动力 31 万人,预计可转移就 业 16 万人次,每年仍有 15 万人的缺口。三是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 级,用人单位对岗位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是技能劳动者短缺 的问题日益凸显,结构性失业问题不断加剧,甚至出现一边是大量 失业人员找工作难,一边是 10 万年薪请不到高级技工的状况。再就 是高校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知识无能力,有专业无专长、有学 历无经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质量。 (二)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新要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 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我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纲要明确提出,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产出高 效的人才队伍,建成具有较强辐

15、射带动能力的国内一流人才高地。 对照这一要求,我市人才队伍建设还有较大差距。一是高层次人才 匮乏、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十分有限,另外政策制度不配套、跟踪服务不到位,重引进轻使用、 重外来轻盘活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二是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 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 支撑工业强市的人才明显不足, 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在新 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储备不足,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匮乏。技能人才价值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没 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三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以用为 本的理念还没有真正建立

16、起来,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培养、使用、 激励机制还不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评价机制还不 健全。四是人才发展环境不够优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需要进一步 强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席技师工作站、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 区的规模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升,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 重创业的社会氛围以及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还没有真正 建立起来。 (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新任务。 “十二五”期间,中国特 色社会保障制度将由改革试验状态进入相对成熟状态。但是,具有 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完全建 立起来。一是要解决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问题。由于人员社会 流动性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少数企业存在不报、瞒报和少缴、 漏缴社会保险现象,社会保险征缴扩面任务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 快使得养老和医疗负担不断加重,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支付压力越 来越大。再就是部分职工因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过早失业,也增加 了失业保险支出。二是要解决社会保险政策制度不完善问题。当前, 社会保险政策不合理、制度碎片化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加快梳理 完善各项政策制度,解决社会保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