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收益管理}全球金融危机下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5780256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2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收益管理}全球金融危机下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财务管理收益管理}全球金融危机下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财务管理收益管理}全球金融危机下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财务管理收益管理}全球金融危机下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财务管理收益管理}全球金融危机下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收益管理}全球金融危机下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收益管理}全球金融危机下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财务管理收益管理全球 金融危机下收入分配政策 的选择 财务管理收益管理全球 金融危机下收入分配政策 的选择 论欠缺代表性。近 20 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通 过国家统计局做了四轮全国性的住户家计调查, 获得了 1988、 1995、 2002 和 2006 年的基础数据。此间,课题组借助国际合作掌握了前沿数理分析方法,取得了国 内外经济学界一致认可的成果。 本报告基于对最近两轮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统计, 首先展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其次,通过对收入差距的分解,指出对收入不 均等程度影响较大的因素;最后,依据统计分析结果,说明金融危机影响收入分 配格局的路径,提出在危机中调

2、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措施。 一、一、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继续增大 近 30 年来,中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已经广为人知。在影响收入 分配格局的诸多因素当中,城乡差距对收入不均等的贡献最为瞩目。这一点,不 仅直接表现为城镇居民的收入高于乡村居民,而且反映在如下分析结果上:城乡 之别也是解释不同地区和行业的收入差距、以及教育和保健机会不均等的显着因 素之一(李实、史泰丽、别雍古斯塔夫森主编,2008) 。因此,以下将重点展 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变动状况。 目前, 可供本课题组使用的最近年份的样本户原始数据, 只有 2002 年和 2006 年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的子样本数据集。表 1 显示,占

3、总人口 50%的低收入人群 获得的收入,仅占全部收入的 18.3%。这与收入最高的 5%人口在全部收入中获得 的份额(近 21.3%)相比,大约还低了 3 个百分点。而在 2002 年,50%的低收入 人群在全部收入中获得的份额为 19.2%;收入最高的 5%人口获得的收入份额约为 20.4%(未列表) 。显然,与 2002 年的情况相比,2006 年的居民收入分布更加不 均等了。 表 2 反映的是,最高和最低收入组之间的平均收入差距,以及不同组别的人 口构成。2002 年,收入序列顶端 10%人群的平均收入,约为底部 10%人群的 18.7 倍。2006 年,这两个组别之间的平均收入差距约为

4、 22.6 倍。此间,底部 10%人 群的平均收入也明显增加。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与 2002 年样本的城乡人口构成 相比,2006 年城镇人口的比重增加了 6 个百分点,这是城市化进展的一个标志。 在最低收入组、第二和第三组当中,乡村人口都占到 90%以上。可见,贫穷和低 收入主要还是一种乡村现象。 表 12006 年的居民收入分布表 12006 年的居民收入分布 年平均收入(元/人)收入份额(%) 顶端高收入人群 占样本总人口的比重 全国城镇农村全国城镇农村 1% 52353.6762680.8221187.726.754.995.62 5% 32953.9141776.0812719.68

5、21.2516.5716.82 10% 26076.7233823.0410191.7533.6226.6926.95 25% 18083.9524749.947415.0958.2948.8249.02 50% 12680.6118673.545611.8581.7473.6774.18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6 年住户样本中的子样本。总样本量为 18071 户、65281 人;其中:农村 10751 户、43776 人;城镇 7320 户、21505 人。如果未作特别说明,此后表格的数据来源相同。 表 2 十等分组的组内平均收入及城乡人口构成表 2 十等分组的组内平均收入及城乡人口构

6、成 2002 年 i 2006 年十等分组 组平均收入组内人口比(%)组平均收入组内人口比(%) (低高收入)(元/人年)城镇农村(元/人年)城镇农村 最低组812.090.8299.181151.593.3896.62 第二组1346.942.8797.132060.484.5095.50 第三组1776.364.3295.682790.977.1292.88 第四组2248.509.4590.553590.4715.4584.55 第五组2802.1019.7780.234575.3327.1172.89 第六组3541.0236.0663.945894.8548.1051.90 第七组4

7、583.2955.5044.507658.3069.4930.51 第八组6105.4177.0222.989997.5682.8117.19 第九组8312.3687.7312.2713772.8992.247.76 最高组15174.8693.516.4926076.7296.673.33 全部4670.9838.7161.297757.3944.6955.31 i此数据栏根据国家统计局 2002 年住户样本中的子样本数据集计算。总样本量为 16035 户、58601 人 ; 其中 : 农村 9200 户、37969 人;城镇 6835 户、20632 人。 二、城乡差距是影响全国居民收入

8、不均等程度的关键因素二、城乡差距是影响全国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的关键因素 以下,首先采用泰尔指数分解的方法,观察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 差距,及其对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其次,采用基尼系数分解的方法,确认 不同收入组成部分对个人收入总额的差距产生的影响。 表 32006 年中国居民收入城乡-地区交叉统计概览表 32006 年中国居民收入城乡-地区交叉统计概览 全部城镇农村 样本人均收入(元/年) 东部10586.4015420.735167.52 中部5962.4110025.703157.50 西部5043.909391.912719.93 全国7757.3912676.503783.

9、21 样本收入份额(%) 东部59.0762.2850.40 中部26.3124.7430.55 西部14.6212.9919.05 总计100.0100.0100.0 Gini 系数 东部0.4420.3540.341 中部0.4200.2660.309 西部0.4590.3420.304 全国0.4680.3500.355 表 3 的统计结果说明,2006 年,中西部之间居民人均收入额的差距,低于二 者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均等程度最高,基尼系数达 0.459。对 照不同地区内的城乡人均收入水平,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最高,其比值(农村人 均收入=1)达 3.45:1。东部城乡差距

10、最低,收入比为 2.98:1。这表明,在全 国范围内,西部地区乡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最低。 表 4 全国个人收入差距的城乡分解表 4 全国个人收入差距的城乡分解 i i 2002 年 组别人口比重人均收入(元)泰尔指数绝对贡献相对贡献(%) 城乡之间0.150.150.1543.0 城镇0.397792.600.180.180.1234.7 乡村0.612560.410.230.230.0822.3 全国14585.770.350.350.35100.0 2006 年 城乡之间0.160.160.1642.2 城镇0.4512340.930.210.210.1541.3 乡村0.553796.90

11、0.220.220.0616.5 全国17615.000.370.370.37100.0 i考虑到泰尔指数的计算要求, 去掉了收入不为正值的户, 最终用于计算的 2002 年城镇样本 : 6832 户, 20645 人;农村样本:9194 户,37947 人;最终用于计算的 2006 年城镇样本 7318 户,21499 人;农村样本:10726 户,43687 人。因此,表中的人均收入与其它各表可能有所不同。 表 5 全国个人收入差距的地区分解表 5 全国个人收入差距的地区分解 2002 年 组别人口比重人均收入 (元)泰尔指数绝对贡献相对贡献(%) 地区之间0.030.030.039.9

12、东部地区0.426018.140.320.320.1850.7 中部地区0.353683.400.270.270.0821.8 西部地区0.233392.370.360.360.0617.6 全国14585.770.350.350.35100.0 2006 年 地区之间0.050.050.0513.2 东部地区0.4310325.290.330.330.1952.2 中部地区0.345951.700.290.290.0820.6 西部地区0.234929.630.360.360.0514.0 全国17615.000.370.370.37100.0 表 4 和表 5 的统计数据,是分别从城乡和地

13、区两个维度,对 2002 年和 2006 年全国范围内的居民收入差距加以分解的结果。首先,以 2002 年的计算结果为 对照,2006 年全国居民收入的泰尔指数值增加了 0.02,达到 0.37。这说明,在 此期间收入差距扩大。其次,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大 于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贡献:前者的贡献达 42.2%(表 4) ,后者的贡献为 13.2% (表 5) 。可以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多地表现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 差距;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多地表现为中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 表 62006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按构成分解表 62006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

14、按构成分解 占收入总额份额(%)集中率对基尼系数的贡献(%) 工资及补贴收入75.740.36579.05 离退休金18.930.29616.03 其它劳动收入1.690.2191.06 经营性收入5.680.3325.39 财产性收入2.070.5413.20 其它转移收入5.400.3665.63 社会保险及所得税9.500.38110.35 可支配收入总额100.00.350(基尼系数)100.0 表 72006 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差距按构成分解表 72006 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差距按构成分解 占收入总额份额(%)集中率对基尼系数的贡献(%) 工资性收入46.020.38750.14 其中:

15、非企业组织(4.90)(0.612)(8.45) 本地劳动(19.01)(0.424)(22.73) 外出务工(22.10)(0.304)(18.97) 家庭经营收入46.240.30740.01 财产性收入2.410.7024.76 转移性收入5.650.3325.30 税费0.320.2380.21 纯收入总额100.00.355(基尼系数)100.0 以下,通过分解基尼系数的方法,确认居民收入的不同组成部分对收入总额 的不均等程度产生的影响。从表 6 和表 7 可以看到:第一,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 入中,将近占 95%的工资及补贴收入和离退休金,对城镇基尼系数(0.350) 的贡 献大约为

16、 95.1%。与此相似,在农村居民纯收入中,大约占 92.3%的工资性收入 和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村基尼系数(0.355) 的贡献接近 90.2%。第二,特定分项 收入的集中率,表达的是该项收入在收入总额水平不同的人群中的分布。低于收 入总额基尼系数者,具有缩小收入总额不均等程度的作用。如此看来,在城镇居 民的分项收入当中,离退休金、其它劳动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具有这样的影响。其 解释因素,在于离退休金发放不均等程度较低,以及底层收入人群多从事非正规 产业经营和劳动。相形之下,在对城镇基尼系数产生扩大作用的分项收入当中, 财产收入的分布首当其冲。第三,在农村居民的分项收入中,从非企业组织获得 的工资性收入,主要为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工资以及村干部的补贴。这项收入与 财产收入的分布都极其不均等,与本地工资性收入一起,对农村基尼系数产生扩 大作用。 农村家庭经营收入以农业生产为主, 在底层收入人群的来源中举足重轻。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这项收入的分布,一直对农村基尼系数产生缩小作用(卡 恩、李思勤,2008) 。外出务工收入的分布,不仅具有减少农村收入不均等程度 的作用,而且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