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最新编写-修订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748970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最新编写-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最新编写-修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最新编写-修订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小组汇报,概念界定,青少年犯罪(juvenile delinquency),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这个概念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国外青少年犯罪的概况及趋势,美国 时代周刊载:“整个美国已经出现了一种令人震惊的犯罪类型,许多年轻人把抢劫、强奸、伤害和谋杀视为家常便饭,就像去看一场电影或参加一场临时凑合的垒球赛一样。一代新的冷酷无情的变态的青年似乎已经诞生。” 青少年作案率为成年人的两倍,且一半以上是1017岁的未成年人。

2、,英国 1. 针对儿童犯罪日益增多的状况制定了“儿童犯罪惩罚父母”的措施; 2.出现了“多加一”的青少年犯罪新形式。 日本 1. 游戏型犯罪增加; 2.暴力事件频发; 3. 低龄犯和少女犯增多。,世界各国当前青少年犯罪概况、趋势,概况: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 趋势:日益严重 青少年犯罪在全世界还将长期存在、发展和蔓延。 青少年犯罪防治是一场广泛、深入的持久战,需要好多代人的努力方能解决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概况,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发案率高达9.3%,青少年犯罪很少,没有成为一个问题引起社会关注。 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占的比例:1965年占38%;1975年占75.5%;1982年占6

3、5.8%。1989年我国刑事案件第一次突破100万起;1993年突破200万起;2000年达396万起。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一直在6875%徘徊。其中,2002年2008年,未成年人犯罪占25%,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青少年犯罪的趋势,“一稳”、“三增”、“五化” “一稳”:指犯罪低龄化趋于持续稳定状态。 “三增” 1.女青少年犯罪增加; 2.学生犯罪增加; 3.农村青少年犯罪增加。 “五化”:指青少年犯罪呈1.暴力化、2.智能化、3.网络化、4.团伙化、5.系列化。,讨论,犯罪的成因是什么?,犯罪成因,犯罪心理学角度,时空、家庭、学校、文化角度,角度一:从犯罪心理学分析成因,(一)、犯罪精神分

4、析 1、古典弗洛伊德学派 人们潜意识中的原始本能、欲望、冲动与现实社会道德、法律、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产生各种精神症状、神经症状和心理过失的根源。 人格:本我,自我,超我 若力量不平衡,导致心理异常,潜意识:未知远远大于有知,(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罗杰斯,马斯洛认为,人生来就具有成长、共济、互爱和发展的积极动机。 若个体不具有良好的心理,这时人的自我就会受到创伤。良好,内在的能力就会受损。,(三)、犯罪学习理论,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除了直接由生理因素决定的行为外,其他的都是通过学习、训练、强化而获得的。 模仿作用、自我强化、自我评价是学习理论的内容。,(四)、与犯罪有关的身心因

5、素,(一)、染色体 异常 (二)、脑电波 脑电波异常的程度与精神病障碍的程度成正比。异常的脑电波可能成为判断犯罪者的因素。 (三)、其他的生物性条件 行为与身体结构有关,体型不同使得对环境的反应和行为也不同。 (四)、欲求 正常的欲求受到妨碍时,谋求与违法行为相结合的代偿性行为就容易导致违法行为。,角度二:时空、家庭、学校、文化角度,一、时间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一)时间因素 昼夜周期,表现出犯罪率、犯罪类型的不同。夜晚的犯罪率高于白天。 有些犯罪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段上或者是社会性内容循环往复的时间段落,如节假日,上下班高峰期。,一、时间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二)、季节因素 争对人身

6、犯罪,如杀人、强奸等在夏季、针对财产犯罪,如抢劫、盗窃等在秋季至冬季之间。,二、地域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犯罪分子常利用不同的地理环境来进行犯罪活动。 因地域不同,犯罪现象在其发生的数量、类型,以及形态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 大量资料表明,个体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犯罪,与不良家庭影响有密切关系。,家庭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结构的缺陷 (1)、家庭破裂,(二)行为不端的父母成为子女犯罪的榜样,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

7、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有着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未成年人好奇心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三)家庭气氛不和睦,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影响着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 不和睦的家庭气氛容易使孩子形成感情冷漠、烦躁、孤僻、内向的性格,不和睦家庭相较于和睦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增多。,(四)贫困家庭 贫困是人们走向犯罪的影响因素,经济状况恶劣的贫困家庭,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容易促进少年的犯罪倾向。,二、家庭教育的缺陷,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儿童早期的行为塑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待孩子的比较

8、稳定的教养观念(如儿童观、教育观、亲子观、人生观)和已经习惯了的教育行为。,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长期的系统教育对儿童的行为模塑在现代社会中存在无以替代。 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形成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薄弱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二、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 (一)应试教育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学生创造性。 (二)加重学生负担,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三)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 (四)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使学生厌学情绪增加。 (五

9、)酿成严重的考试弊端。 (六)应试教育严重违背了教育方针中关于“全面发展”的原则。,三、教育监督管理简单化 首先,忽视养成教育,忽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注意矫正学生的不良倾向。 其次,不当的教育方法如单纯的惩罚式、填鸭式等,不但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方案,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抗心理。 再次,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 最后,校园管理不善也会影响学生行为。,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不良文化的诱导,文化因素作为影响犯罪的社会宏观因素。 与犯罪关系密切的不良文化,即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偏离甚至相对立的一种“亚文化”,它是文化中的错误、消极部分。不良文化不仅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带来

10、不良影响,甚至还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不良文化:具有反人类、反社会和对全社会成员具有消极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滋生犯罪的“肥沃土壤”。,犯罪亚文化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犯罪亚文化的功能,最直接地表现为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和作用上。 (1)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方法的传播起着渲染、扩展与教化作用。 (2)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起着群体化的作用。 (3)犯罪亚文化的转型又决定着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点。 (4)犯罪亚文化的传播,也常常使犯罪青少年在犯罪心理上被激活、被强化。,综上所述,我们把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从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角度一是犯罪心理学的分析。角度度二是时空、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因素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