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如何提高办学水平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5742224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如何提高办学水平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课题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如何提高办学水平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课题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如何提高办学水平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课题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如何提高办学水平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课题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如何提高办学水平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如何提高办学水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如何提高办学水平(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地区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对策研究贺新宇王志杰熊金银一、引言民族地区高校是设立在少数民族地区辖区内的高等学校, 是培养民族地区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并使之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人才培养教育机构。 民族地区高校建立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和少数民族小聚居和大杂居的地区的省会城市和地、 州(市)首府所在的城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区位偏远,地处我国西北、 西南,一些地方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办在这些民族地区的高校对于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新疆大学、广西大学、西昌学院、大理学院等。 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无论是属于综合性、 多科性

2、的学校, 还是单科性的学校, 其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与办在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具有一定差距。 但是基于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和功能作用, 我们认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也应该办好, 办出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要办出特色,形成地方优势,从而跻身于高校之林,充分发挥办学功能。应当看到的是,由于区位劣势,基础弱势,民族地区地方高校要想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提升整体办学实力机遇与挑战并存, 应当尊重办学规律,分析自身特点,找准充实内涵建设、 增强办学实力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二、民族地区高校发展现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 民族地区院校在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为加快少数民族

3、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办学层次逐步提升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实现了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民族地区院校在最近 10 多年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民族地区院校的办学水平也实现了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的跨越, 不仅具有本科、 专科、民族预科和干部培训,而且具有博士、硕士、高职、留学生和成人教育等办学层次,总体办学实力全面增强。.(二)学科专业趋于合理为进一步适应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民族地区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从改革开放前的以人文为主逐步向改革开放后的文理渗透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4、在重视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 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各类面向地方的应用性专业。 开设涵盖 13 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 400 余个,此外还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学科基地、省部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民族地区地方高校设置有少数民族传统科技与文化专业,以及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专业。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大多设置有少数民族传统科技与文化专业、 与常规专业教育相互交叉融合而生成的新兴专业, 如民族医药专业、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民族地方经济产业学专业等。(三)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在民族地区院校的发展过程中, 他们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

5、,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式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通过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以评促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近三年,民族地区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达到95%以上。民族地区院校培养的数十万毕业生分布在祖国各地,其中大部分毕业生扎根民族地区建功立业,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一支骨干力量。(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民族地区院校专任教师含高级职称、 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专业教师队伍。 院校通过鼓励学业提升、 专业人才引进等措施, 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

6、、 专业、年龄、职称结构趋于合理, 形成了一支包括学科、 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内的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民族院校的办学条件也不断改善, 校园建筑总面积、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资产、一般图书藏量、教学用计算机、多媒体和语音教室、各院校的教学用房、学生生活设施、体育场馆和校园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半数以上的民族院校已建或在建新的校区。(五)转型升级、内涵发展民族地区高校中,新建地方院校与传统高校并存, 高职高专与本科院校并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民族地区地方化特殊背景,使民族地区地方高校面临转型升级,走内涵发展道路。多数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合并、重组、转制等方式升格,从形式上实现了专科向本

7、科的提升转型,一般院校向重点高校的升级, 职业型应用型组合。这些改革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奠定了多元化高等教育的基础,优化了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 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地方化发展,承担着高等教育民族地方区域人才培养的艰巨任务。三、民族地区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地区地方高等教育, 近些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有了很快的发展, 民族地区院校为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人才, 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 由于历史、地理区位、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原因,困扰着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创新发展。(一)办学条件艰苦我国的民族地区高等

8、院校基本上都建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各少数民族地区,如内蒙、新疆、宁县、广西、青海、贵州、湖南、四川等中西部民族地区。办学的目的就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的合格人才,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各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办学条件艰苦,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例,虽然国家加了对西部的投资开发,也鼓励优秀毕业生去西部就业,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导致西部各民族高校不仅不能引进顶尖的高科技人才,即便是能引进人才但由于硬件设施落后不能满足高科技人才科学研究的要求, 最终也只能是人去楼空, 而且还使原有的科技人才不断地流向中东部地区,目前西部地区高校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流失严重。(二

9、)教育经费短缺高校扩招以后, 由于国家对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有限, 虽然它还是高等教育投资的主渠道, 但很难满足规模扩展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于是很多学校想尽办法争取国家重点项目的投资和其他领域的赞助。 但是,民族地区地方院校获取教育经费的渠道有限, 因此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十分严重。 没有充足的经费、 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仪器等硬件设施没法引进, 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水平、 影响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教学科研设施陈旧。另外,教育经费短缺师.资待遇跟不上,优秀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队伍不稳定,高水平人才流失严重,优秀人才匮乏,势必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三)学科专业建设校地对接性不强适应性是高

10、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高等教育,只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是没有质量的。 在民族地区建立地方高等院校的主要目的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各种合格人才。对偏远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 培养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主要依靠该地区的民族地方高校自己来培养, 但目前,民族院校还没有充分意识到科技人才是支持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 科技人才是关键, 人才教育是基础。 就各民族地区地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来看, 各院校之间存在专业重复设置的问题。 各院校追随其他综合性大学的步伐竞相开设热门的专业,

11、 导致开设的所谓热门专业与知名大学差距大,竞争力不强。而这些专业的需求量随着高校就业压力增大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地方实际社会需求严重背离脱节。 如果民族地区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不再创新突破的话, 盲目效仿、追求高大上, 将会严重影响学校招生就业, 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更不要谈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了。而目前的民族地区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是, 与传统老牌知名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差别不大, 结果导致培养的学生在理论高度上不及知名本科院校的学生, 在实际操作水平上有与职业院校学生差距较大, 在就业竞争中, 处境尴尬。(四)课程设置应用性不够目前,从我国各民族地区

12、院校的培养计划来看, 整个课程体系太过刚硬,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具体体现在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晚、 学习的深度浅、 学习的内容少等方面。 由于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实际办学条件的制约, 各院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基础课和选修课的设置不合理。 而在教材的使用上, 很多民族院校出于经济效益或其他因素的考虑, 舍弃国家优秀的教材, 而选用一些水平不高的教材,导致教材不合适或内容陈旧。集中表现为整个专业课程设置零乱、分散、重点不突出,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 实践教学环节比重低, 严重缩水,仅停留在表面的走马式参观、 浅层次的操作技能上, 较少有针对学生的实习、 就.业技能型课程,课程的设置与市

13、场需求的人才类型脱节严重;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训。(五)专业人才师资队伍薄弱建立好一支高素质的基本师资队伍是保证办学、 培养人才的基本条件。 一所学校只有具备一支结构合理、 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办学才能出成果, 学校才会有声誉。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核心, 民族地区高校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地方经济发展滞后, 师资队伍建设往往较其他高校面临更多的困难。 存在着教师总量不足、教师队伍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化、技能型教师队伍缺乏,教师教学科研水平跟不上。由于地理区位无优势、经济发展滞后、交通信息闭塞、导致人才引进难度大、成

14、本高,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培训进修制度不完善,工资待遇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工作条件艰苦,人才师资队伍难以稳定。(六)缺乏科学有效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民族地区地方院校比同类学校来说层次和基础要弱, 而且水平参差不齐, 各民族地方院校也都确定以 “厚基础, 宽口径”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强调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 以实用性作为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专门人才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和要求最后都量化为民族地区学生获取了多少份毕业、 结业证书和资格证书。究竟如何适应民族地区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分布情况如何, 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教育机构都缺乏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

15、估体系和人才需求评估体系,造成原本并不富裕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四、民族地区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对策思考(一 )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高等教育是一项投入成本高的事业, 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需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来支撑。我国长期处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再加上又是穷国办大教育,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受经费不足的影响就是事实。因此,千方百计加大高等教育投资力度,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和提高的物质保障。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为广大师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加强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和科研所建设,努力提高实验室、教室、学生宿舍、图书馆、.运动场的使用效率, 以满足教学需要; 加大教学科研的投入力度, 增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 利用财政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