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课程10.修建性详细规划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736167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1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10.修建性详细规划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10.修建性详细规划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10.修建性详细规划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10.修建性详细规划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10.修建性详细规划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10.修建性详细规划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课程10.修建性详细规划课件(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城市规划原理,修建性详细规划,祁丽艳 二00九年四月,2,10修建性详细规划,10.1 修建性详细规划 10.1.1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特点 10.1.2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0.1.3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10.2 居住区 10.2.1 国外相关理论 10.2.2 国内住区发展历程 10.2.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2.4 居住建筑 10.2.5 技术经济分析 10.2.6 案例,目 录,0,3,基本概念,控制性详细规划( regulatory plan )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

2、划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site Plan )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4,以具体、详细的建设项目为依据,实施性较强 修建性详细规划通常以具体、详细的开发建设项目策划以及可行性研究为依据,按照拟定的各种建筑物的功能和面积要求,将其落实至具体的城市空间中。 通过形象的方式表达城市空间与环境 修建性详细规划一般采用模型、透视图等形象的表达手段将规划范围内的道路、广场、绿地、建筑物、小品等物质空间构成要素综合地表现出来,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多元化的编制主体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主体不仅限于城市政府,根据开发建设项目

3、主体的不同而异,也可以是开发商或者是拥有土地使用权的业主。,10.1.1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特点:,5,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竖向规划设计。 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10.1.2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6,包括规划说明书、图纸 规划说明书的基本内容 规划背景:编制目标、编制要求、城市背景介绍、周边环境分析; 现状分析:现状用地、道路、建筑、景观特征、地方文化等; 规划设计原则与指导

4、思想:因地制宜具有项目特色; 规划设计构思:介绍规划设计的主要构思; 规划设计方案:分别详细说明规划方案的用地及建筑空间布局、绿化及景观设计、公共设施规划与设计、道路交通及人流活动空间组织、市政设施设计等; 日照分析说明 场地竖向设计: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特点; 规划实施:建设分期建议、工程量估算;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平均层数)、绿地率、建筑高度、住宅建筑总面积、停车位数量、居住人口。,10.1.3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7,8,9,居住区规划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 对城市居住区的住宅、公共设施、公共绿地、

5、室外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所进行的综合性具体安排。 城市居住区( residential district )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 (residential quarter )城市中由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以居民基本生活活动不穿越城市主要交通线为原则,并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10000-15000人) 、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

6、活聚居地区。 居住组团 (housing cluster) 城市中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1000-3000人) 。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10.2 居住区规划,10,11,10.2.1 国外相关理论,空想主义时期(19世纪末以前) 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描述当时工业城镇上的住宅街区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大多都是一个模样,街道单调而沉闷,到处是垃圾,城市中没有供孩子游戏的场地和公园。 与此同时,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开始复苏,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诸如住房、公共生活配套问题等。1817年空想社会主义者R欧文根据他的社会理想,提出了“新协和村一(V

7、illage of Harmony)的示意方案。他设想的新协和村呈长方形布局,沿周边布置4幢条形住宅,由它们围成一个大院,院中央设有食堂、幼儿园和学校,院内空地种植树木供运动和散步之用。整个区内能容纳800-1200人居住,人均占地0.4公顷左右;院外是永久性绿地,以篱笆围绕村的四周;住宅的客厅朝向中心庭院,卧室朝向田野,从而兼顾了居民生活的私密性和社会性。住区附近有大机器生产作坊,生活必需品由本村生产,自给自足,统一分配。虽然“新协和村的试验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其从人文角度倡导的居住区布局、公共设施集中配置、人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等观点,对于现代居住区的人文关怀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2

8、,1898年,他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霍华德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指出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的差距。“田园城市”将居住区安排在城市中间地带,市政府、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这一时期居住区规划思想还处于萌芽期,主要集中在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进行的一些尝试,例如,居住社区的建设,就是要在组织上,建立全新的开发管理机制;在社会学上,强调社区整体环境的和睦,促进人际交往;在功能结构上与所服务的主体紧密联系,有所侧重;在城市意象上,注重增强生活区的特色,以可识别性和地域文化特征为规划设计的重点。,13,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病使许多人对城市产生了恐惧和不信任,

9、这直接促使了欧美尤其是英国和美国的城市居民向郊区逃离。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了以功能为主导的雅典宣章,追求实效性的功能主义城市规划思想成为主导思想。在功能主义时期,城市空间的组织开始关注物质层面的市民的公共生活,对城市居住空间的探索开始从使用效率出发关注公共设施的配置。这一时期以人文关怀为理念的居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 探索时期(20世纪初-70年代末),14,1929年,美国克莱伦斯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以改变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邻里单位的六条原则。 周边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交通不穿越内部; 采用尽端式道路,以保持内部安全和安静; 以小

10、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是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 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与其他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中;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约合6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邻里单位内小学周边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1) 邻里单位,15,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持有与CIAM主流思想不一致的青年建筑师组成了现代建筑运动中著名的“十次小组”(Team 10)。1953年在法国普鲁旺斯召开的以人类居住问题为主题的CIAMIX会议上,以史密斯夫妇

11、和温埃克为首的青年建筑师对雅典宣章的功能分区提出质疑,次年1月在荷兰杜恩开会并发表了杜恩宣言,指出按照雅典宪章原则所产生的城镇不足以表现出生机勃勃的人际结合,并建议按照城市、城镇、村庄、住宅的不同特性去研究人类居住问题。“十次小组虽然一个松散的会议组织形式,但成员大都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倾向,强调城市环境对人的关怀,认为城市规划必须保持城市具有成长的机制,保持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 “十次小组对社区的归属感极为重视,首次提出“场所的概念,认为归属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情感需要,从归属感出发建立的认同感可以丰富人们的邻里意识。他们认为应该创造让人接触的基本环境,通过日常活动引发人际交往,建立对住区

12、的认同感,满足人们的心里需要。,2)十次小组,16,对功能主义城市规划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她认为功能规划理论中的机械功能分区,使城市的各功能之间的联系断裂,功能主义理性的方法摧毁了原来的城市形态、导致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丧失。功能主义创造了许多钢筋混凝土森林,城市容纳了更多的人口,但却没能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园,反而造成了各种消极后果:社会结构被肢解,人际关系被割裂,种族隔离、贫富差异、犯罪率上升、小汽车肆虐、社会动荡等问题越来越尖锐。 她提出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应具有人群的合理密集度活跃的交往频率,以及多元的生活方式倡导城市回归传统的空间形态与生活状态。简在书中描绘了充满人情味的居住活动:例如孩

13、子们在公共空间中嬉戏玩耍、邻居们在街边店铺前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会意地点头问候等等。她将这些活动称为“街道芭蕾。同时,雅各布还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街道空间的安全感。她观察到,传统街坊有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邻居(包括孩子)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的经常照面来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从而获得安全感,而潜在的“要做坏事的人,则会感到来自邻居的目光监督。她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身份反映了城市居民渴望交往与安全的强烈愿望,引发了人们对交往空间层次与尺度的重新思考。,3)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17,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筑师纽曼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把居住环境(从住宅到小区)与犯罪行为和心理联系起来作系统研究,通过对纽约的

14、5个行政区几万户的材料统计分析,和对全美许多低收入者住宅的调查,著写了可防卫空间。本书试图通过对空间环境的改进而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私密性和安全的需要,从而减少犯罪事件。书中指出:无人照管的空间容易发生犯罪现象:居民潜在的领域性和社区感可转化为保证一个安全的、有效的和管理良好的居住空间的责任心,使潜在的罪犯们觉察到这个空间是被它的居民所控制的。同时纽曼提出了著名的“领域层次即:从街道到住宅应按照公共、半公共、半私用、私用的层次,从大到小逐级进行空间组织,使之具有相应的领域性、即领域层次。领域层次不仅有助于防卫,也是住宅私密性和邻里感所必需的。纽曼在1980年出版的第二本有关可防卫空间理论的书中,

15、主张社区的居民身份地位应该“同质、均匀,以利于增强居民的领域控制感而形成“共同利益社区来防范犯罪。,4)可防卫空间,18,1) “人居一 1976年联合国组织了132个国家在温哥华举行了“世界人居会议,即“人居一。并达成了关于改进人居质量的一项综合性规划,覆盖了6个主要方面的领域:人居政策与策略、人居规划、机构与管理、住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服务、土地、公众参与,呼吁建立广泛的政府间合作。城市居住社区的建设与参与主体己由个人、团体、政府拓展到超越国家的世界性组织,例如当今已成立了多个世界性的人居研究与建设组织,并开展了诸多国际性的活动。在这其中国家的主动干预、调节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在欧美

16、国家,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已有相互隔离社区间的稳定,避免相互侵蚀,而努力通过市级的公共场所创造各利益团体的融洽气氛与之相反,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一些东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力图通过政府的干预,竭力消除社会阶层的差距,弱化各种因素造成的居住隔离。,3 多元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19,2) 新城市主义,郊区化模式是以严格的功能分区的现代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破坏了传统社区内部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对公共空间的忽视减少了人们相互认识与交往,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缺乏具有识别特征的空间的明确界定,使人们难以获得起初所向往的郊区生活的安定感和归属感。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20,新城市主义始终贯穿着这样一种基本精神:社区设计必须将公共领域的重要性置于私人利益之上。在邻里与社区的组织建构方式上,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佩里的“邻里单位”思想被新都市主义者经过改良并发扬光大。新城市主义在实践中形成两种具有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