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1―3章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735952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126 大小:6.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经济学1―3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城市经济学1―3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城市经济学1―3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城市经济学1―3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城市经济学1―3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经济学1―3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1―3章课件(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城 市 经 济 学,学 院: 管理学院 教 师 : 刘 忠,2,一、课前请同学擦好黑板,课后由老师擦黑板 二、上课时请保持课堂的安静 三、考勤 允许迟到10分钟、上课时临时有特殊的事情可以出教室 允许三次的缺课,与平时成绩无关 四、第四节课后请随手将教室的日光灯和风扇关掉,一、课前请同学擦好黑板,课后由老师擦黑板 二、上课时请保持课堂的安静 三、考勤 允许迟到10分钟、上课时临时有特殊的事情可以出教室 允许两次的缺课,与平时成绩无关 四、第四节课后请随手将教室的日光灯和风扇关掉,上 课 要 求,3,一、课前请同学擦好黑板,课后由老师擦黑板 二、上课时请保持课堂的安静 三、考勤 允许迟到10

2、分钟、上课时临时有特殊的事情可以出教室 允许三次的缺课,与平时成绩无关 四、第四节课后请随手将教室的日光灯和风扇关掉,一、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二、平时成绩的评定 超过两次缺课的,依情况予以扣减平时成绩(但有例外情况) 布置两次作业 进行两次课堂问题分析的练习 期末将平时成绩予以公布,若有异议者允许申诉 三、考试:闭卷考,结束就考。,成 绩 评 定,4,作 业 1,有关中国城市化的思考 1500字 手写,5,讲课与课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第七章、第十章本课程不要求,授课方式与内容,6,城市经济学是为规划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

3、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城市与区域运行的经济要素与经济机制,了解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掌握基本的城市形成与发展、城市问题与政策、城市管理的经济理论,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7,目的要求 了解: 城市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基础、 城市的界定、 特征与构成、 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未来趋势 理解: 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与内容,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经济学,8,第一节 城市的定义及其产生,一、城市的定义 从历史上看,城市一般都是一定地区的贸易市场和货物集散地。,9,第一节 城市的定义及其产生,一、城市的定义 近现代城市更多地成为社会经济综合体,是在一定地域内集中的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物质实体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体。,10

4、,本教材的定义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是现代工业与第三产业以及非农业人口集中的地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第一节 城市的定义及其产生,11,对于城市的概念,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点把握: 1、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城市是生产要素集约化和业态多样化的社会有机体。 3、城市是区域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发展的中心。,第一节 城市的定义及其产生,12,(一)、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从生产力角度分析 1、第一次社会分工,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 2、第二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发生分离。 3、第三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末期至

5、奴隶社会末期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对城市的历史生成具有“促生”作用。,二、城市的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基础,13,(二)、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二、城市的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基础,14,三、城市的特征 密集性物质与文化的密集 高效性高效率与高效益 中心性吸引力与辐射力 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 系统性复合系统与动态系统,第二节 城市的界定及其特征,15,一、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一般以1965年美国学者威乐柏汤普森发表城市经济学导论为标志。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经济理论界、地理学界开始重视城市经济问题的研究,第四节 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与内容,16,二、

6、城市经济学的性质 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融会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揭示城市经济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运行规律;分析其中的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和要素组织;对主要的城市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并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技术经济论证和社会经济决策的依据。,第四节 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与内容,17,三、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及其内容 1、宏观城市经济学 2、微观城市经济学 3、宏观和微观的结合(本书),第四节 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与内容,18,目的要求 掌握: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与基本形式 理解:城市化的起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相关因素城市化的经济规律 了解:城市化水平的测度,第二章 城市化普遍规律,19,

7、问题1:“城市化”,“化”的是谁? 问题2:为什么要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化的涵义、起源与测度,20,第一节 城市化的涵义、起源与测度,一、城市化的涵义 1、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21,第一节 城市化的涵义、起源与测度,一、城市化的涵义 2、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3、城市化是农村要素不断转化为城市要素的量化过程和城市要素不断向农村扩散与传播的同化过程的统一。,22,第一节 城市化的涵义、起源与测度,一、城市化的涵义 4、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5、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 6、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

8、提高的过程。,23,第一节 城市化的涵义、起源与测度,一、城市化的涵义 7、城市化是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 8、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9、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24,总 结,25,第一节 城市化的涵义、起源与测度,二、城市化的起源 城市化源于工业化,26,三、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一)、单一指标法 1、城市人口的比重指标 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 中国在2005年修改了城镇化率的统计口径,城镇人口的概念由原来的户籍人口变为城市常住人口。这就使很多农村户籍的人口被统计为城镇

9、人口。,第一节 城市化的涵义、起源与测度,27,三、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一)、单一指标法 2、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 3、城市用地比重指标 (二)、综合指标法,第一节 城市化的涵义、起源与测度,28,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2年社会蓝皮书: 201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50%。 按照国际惯例,当城镇人口占比超过45%或50%时,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人口从小城市进入大城市,大城市优先发展;这一比例达到70%左右后,城市化进程会稳定下来。,第一节 城市化的涵义、起源与测度,29,国家计生委的统计显示,2008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01亿。未来30年,中国人口将形成5亿

10、城镇人口、5亿流动迁移人口、5亿农村人口“三分天下”的格局。,第一节 城市化的涵义、起源与测度,30,作 业 2,世界城市化的经验、教训 1500字 手写 第五周交,31,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相关因素,动力机制,32,相关 因素,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相关因素,33,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相关因素,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剩余的增加、农业的商品化(工业化)、农业资源的开发和集约化经营等几个方面,这些都是城市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34,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相关因素,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农业

11、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从城市的最初形成来看,只有在农业生产力发展能够提供剩余产品的前提下,使少数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非农活动时,才开始了人类文明和城市发展史。,35,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相关因素,农业是基础 对我国而言: 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举措。,36,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相关因素,农业是基础 农业的产业化: 用办工业的思路办农业,注重农产品的质量、注重农产品的规模经营,注重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益。即:用现代经营的思路来经营传统农业,使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37,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最低临界值

12、原则 也就是说,人口越集中的地方,越容易吸引企业投资,因此工业也趋向于集中,这就使城市发展成为可能。 、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 一个工业实力雄厚,基础设施良好的城市,总会比一块一无所有的空地能为新工业提供更好的温床。这就促使了城市经济规模的自我生长。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则,38,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为了支持城市的发展,我国(本世纪之前)通过两个渠道挤压农村,保障城市: 、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 、土地和劳动力低价格,为城市发展提供低成本保障。,39,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当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撑经济发展和推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历史的必然。 与工业不

13、同,第三产业的“服务”特性决定了其劳动密集型特点,从而刺激了就业机会及就业人口的剧增。 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P34),40,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占国民经济比重偏低,是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统计表明:到2010年底,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42.97%, 世界平均水平 55% 发达国家 70%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理应达到50%以上,加拿大太阳马戏团,41,相关 因素,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相关因素,42,二、城市化的相关因素之经济增长,43,二、城市化的相关因素之经济增长,44,45,词汇解释:(P36) 弹性

14、收入弹性,二、城市化的相关因素之经济增长,46,2、经济类型与城市化 (1)、工业的轻、重比例与城市化 、几个概念 资本的有机构成: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其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二、城市化的相关因素,47,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由于这部分价值再现于新商品中,价值量没有改变,马克思称之为不变资本 C。,48,资本的有机构成,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称为可变资本。由于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耗费抽象劳动可形成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比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更多的新价值,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 V。,49,重工业,

15、重工业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 是以生产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 如:燃料、冶金(如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等,50,轻工业,轻工业是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 如:纺织、食品、缝纫(服装)、制革、毛皮、家具、造纸、印刷等 。,51,(1)、工业的轻、重比例与城市化,重工业优先发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 轻工业优先发展: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本后,再发展重工业。,52,问题:,中国在建国之后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53,问题:,中国在建国之后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

16、业? 是由当时国际国内环境所决定的 、当时国际政治环境所决定。 、由当时世界经济所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54,(1)、工业的轻、重比例与城市化,既然是违背规律的,为什么还能执行了近30年?,55,(1)、工业的轻、重比例与城市化,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成败得失,56,(1)、工业的轻、重比例与城市化,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成败得失 得: 、促进了中国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很快建立了中国重化工业体系 、中国国力大幅度增强,57,(1)、工业的轻、重比例与城市化,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成败得失 失: 、产业结构优化困难,除重工业以外的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收到严重限制 、人们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国民难以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企业效益低下,投资效益低下,国民经济运行困难 、城市与乡村差距不断扩大,二元经济结构日益呈现刚性,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