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作业――世界气象日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732711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作业――世界气象日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地理作业――世界气象日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地理作业――世界气象日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地理作业――世界气象日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地理作业――世界气象日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作业――世界气象日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作业――世界气象日课件(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作业 世界气象日,初二一班 张梦露 13号,目录,(什么是气象?) (什么是气象学?) 污染 感想,什么是气象?,气象 气象日 相关知识 晕 华 虹和霓 曙暮光,气象,解释1.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 2.气象学。3.情景:情况。 例如一片新气象。 大气中的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雷电等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总称。 气象的观测项目有:气温、湿度、地温、风向风速、降水、日照、气压、天气现象等。 气象学研究的对象是大气层内各层大气运动的规律、对流层内发生的天气现象和地面上旱涝冷暖的分布等。如云、雾、雨、雪、冰雹、雷电、台风、寒潮等都是我们常见的天气现

2、象。它的研究范围是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厚约3000公里,自下而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然层和外层。,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世界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时间在每年的3月23日。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国际气象组织原为非官方性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在其各成员国代表签订的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年3月23日,就改组为世界气象组织,成为政府间的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并与联合国建立关系。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决定把每年3月23日定为世界性纪念日

3、,要求各成员国每年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每年世界气象日都有一个中心活动内容,各成员国在这一天可根据当年的中心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纪念活动,如组织群众到气象台站参观访问,举行有政府领导人参加的群众庆祝仪式,举办气象仪表装备、照片、图表和资料的展览,举行记者招待会,由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报道特写文章和讲话,放映气象科学电影,发行纪念邮票等。,我国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创始国之一,1972年恢复在该组织的合法席位。 07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旨在探讨全球变暖对极地气象的影响。 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系统的冷源,对全球的气候变化至关重要。通过对两极

4、地区冰盖上大气沉积物的详细观测,可以了解两极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变化。 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年全球大部地区气候持续偏暖,极地冰层正在迅速溶化。2007年月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到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至摄氏度,海平面可能升高至厘米。 科学界已记录到了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冰原正在不断消失,并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的结冰时间越来越短,过去基本在海冰上度过一生的北极熊开始逐渐向陆地转移。专家预测,如果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地区冰层消失,那么全世界的海平面将上升米,这对于一些国家和地区来说意味着“灭顶之灾”。因此,保护极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为提高全球

5、对北极海冰、南极冰盖变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国际社会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世界气象组织确定了2007年气象日的主题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这一主题的确立还与2007年月日启动的年“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密切相关。 国际社会对极地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年至年,世界气象组织的前身国际气象组织就发起组织了“第一次国际极地年”活动,有个国家的科学家联合对南北极进行了考察,标志着极地考察从探险时代进入到科学考察时代,也宣告了极地科学考察国际合作的开始。,历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每年的“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都要选定一个主题进行宣传,以提高世界各地的公众对自己密切相关的气象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每一

6、个主题都集中反映了人类关注的与气象有关的问题。历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如下: 1961年 气象 1962年 气象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贡献 1962年 交通和气象(特别是气象应用于航空) 1964年 气象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1965年 国际气象合作 1966年 世界天气监测网 1967年 天气和水 1968年 气象与农业 1969年 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 1970年 气象教育和训练,1971年 气象与人类环境 1972年 气象与人类环境 1973年 国际气象合作100年 1974年 气象与旅游 1975年 气象与电讯 1976年 天气与粮食 1977年 天气与水 1978年 未来气象与研究 1979年 气

7、象与能源 1980年 人与气候变迁 1981年 世界天气监测网 1982年 空间气象观测 1983年 气象观测员 1984年 气象增加粮食生产,1985年 气象与公众安全 1986年 气候变迁,干旱和沙漠化 1987年 气象与国际合作的典范 1988年 气象与宣传媒介 1989年 气象为航空服务 1990年 气象和水文部门为减少自然灾害服务 1991年 地球大气 1992年 天气和气候为稳定发展服务 1993年 气象与技术转让 1994年 观测天气与气候 1995年 公众与天气服务 1996年 气象与体育服务 1997年 天气与城市水问题 1998年 天气、海洋与人类活动,1999年 天气、气

8、候与健康 2000年 气象服务五十年 2001年 天气、气候和水的志愿者 2002年 降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 2003年 关注我们未来的气候 2004年 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 2005年 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 2006年 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 2007年 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 2008年 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更美好的未来 (OBSERVING OUR PLANET FORA BETTER FUTURE),晕,天空中有一层高云,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时发生折射和反射,便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光环彩色的排序是内红外紫。称这七色彩环为日晕或月晕,统称为晕。其中对观测者

9、所张的角半径为22度的晕最为常见,称22度晕,偶尔也可看到角半径为46度的晕和其他形式的与晕相近的光弧。由于有卷层云存在才出现晕,而卷层云常处在离锋面雨区数百公里的地方,随着锋面的推进,雨区不久可能移来,因此晕就往往成为阴雨天气的先兆。,华,天空中有一层透光薄云,云中的水滴大小均匀,若是由冰晶组成的云则要求冰晶尺寸均匀。月光或阳光透射云层过程中,受到均匀云滴(水滴或冰晶)的衍射,结果会在月亮或太阳周围紧贴月盘或日盘形成内紫外红的彩环,称为华。因日光太亮,所以人们不易观察到日华,月华则比较常见。紧贴月盘的华又称华盖,通常华盖的紫色不太显著故内环呈青蓝色,其外呈黄色为主,最外呈红色。有时在华盖外隔

10、一暗圈后还会出现一个甚至几个彩色排序与华盖相同,但亮度弱得多的同心光环,称为副华。,虹和霓,含七种色光的太阳光线,射入大气中的水滴(雨滴或雾滴),各种色光经历折射和反射后,可在雨幕或雾幕上形成彩色光弧环。当光弧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42度,光环的彩色排序是内紫外红时,称为虹。 在虹的外面,有时还出现较虹弱的彩色光环,光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为52度,彩色环的排序与虹相反即内红外紫,称为霓或副虹。 虹和霓都要背对太阳而立才能观察到。在夏日的傍晚,西方放晴而东方天空有云雨时,最易看到虹和霓。,曙暮光,日出前,即太阳未露出地平线前,阳光照射到高层大气,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造成天空微亮,地面微明,

11、从这时刻起到太阳露出地平线为止的光亮称曙光。 日落后即太阳西沉到地平线以下后,仍有一段时间阳光可照射到高空大气,因空气分子散射使天空和地面仍维持微明,这段时间的光称暮光。 曙光与暮光合称曙暮光。曙光时段称黎明,暮光时段称黄昏。由于曙光开始与暮光终了的标准不同,通常分为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与天文曙暮光。晴朗日子当太阳在地平线以下的角度大约为 7度时,民用曙光开始和暮光终了;大约12度时,航海曙光开始和暮光结束;当大约18度时,天文曙光开始和暮光终了。曙暮光持续的时间在赤道最短,随纬度增加而增加。,气象学,研究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气象学分成许多分支学科:大气物理学、天气学

12、、动力气象学、气候学等等。随着生产的发展,气象学的应用日益广泛,又相继出现海洋气象学、航空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森林气象学、污染气象学等应用学科。气象学是一门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涉及许多学科的应用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气象观测仪器的发明、探测手段、通信装备及计算工具的发展,人类对大气现象探索的扩大及加深,使之逐步发展为科学的气象学。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在气象科学领域广泛应用,使气象科学进入崭新时期。,污染,(大气污染) 水污染,大气污染(atmospheric pollution),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达到有害程度,超过了环境质量标准的现象。凡是能使空气质量变坏的物质

13、都是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目前已知约有多种。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另一种是气体状态污染物。,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主要有粉尘、烟液滴、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气体状态污染物主要有以二氧化硫为主的硫氧化合物,以二氧化氮为主的氮氧化合物,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氧化合物以及碳、氢结合的碳氢化合物。大气中不仅含无机污染物,而且含有机污染物。随着人类不断开发新的物质,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变化着。,大气污染指有害物质排入大气,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活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核爆炸等)两种,

14、且以后者为主,尤其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所造成的。主要过程由污染源排放、大气传播、人与物受害这三个环节所构成。影响大气污染范围和强度的因素有污染物的性质(物理的和化学的),污染源的性质(源强、源高、源内温度、排气速率等),气象条件(风向、风速、温度层结等),地表性质(地形起伏、粗糙度、地面覆盖物等)。,防治方法很多,根本途径是改革生产工艺,综合利用,将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另外,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减少居民稠密区的污染;在高污染区,限制交通流量;选择合适厂址,设计恰当烟囱高度,减少地面污染 ;在最不利气象条件下,采取措施,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中国已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并制订

15、国家和平共地区的“废气排放标准”,以减轻大气污染,保护人民健康。,形成条件,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越高,污染就越重,危害也就越大。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除了取决于排放的总量外,还同排放源高度、气象和地形等因素有关。 污染物一进入大气,就会稀释扩散。风越大,大气湍流越强,大气越不稳定,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就越快;相反,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就慢。在后一种情况下,特别是在出现逆温层时,污染物往往可积聚到很高浓度,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降水虽可对 大气起净化作用,但因污染物随雨雪降落,大气污染会转变为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地形或地面状况复杂的地区,会形成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如山区的山谷风,滨海地区的海陆风,以

16、及城市的热岛效应等,都会对该地区的大气污染状况发生影响。,烟气运行时,碰到高的丘陵和山地,在迎风面会发生下沉作用,引起附近地区的污染。烟气如越过丘陵,在背风面出现涡流,污染物聚集,也会形成严重污染。在山间谷地和盆地地区,烟气不易扩散,常在谷地和坡地上回旋。特别在背风坡,气流作螺旋运动,污染物最易聚集,浓度就更高。夜间,由于谷底平静,冷空气下沉,暖空气上升,易出现逆温,整个谷地在逆温层覆盖下,烟云弥漫,经久不散,易形成严重污染。 位于沿海和沿湖的城市,白天烟气随着海风和湖风运行,在陆地上易形成“污染带”。 早期的大气污染,一般发生在城市、工业区等局部地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大气中污染物浓度显著增高,使人或动、植物受到伤害。6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采取了控制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或采用高烟囱使污染物扩散,大气的污染情况有所减轻。 高烟囱排放虽可降低污染物的近地面浓度,但是把污染物扩散到更大的区域,从而造成远离污染源的广大区域的大气污染。大气层核试验的放射性降落物和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可广泛分布在大气层中,造成全球性的大气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