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学)登革热诊断与治疗原则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725708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7.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医学)登革热诊断与治疗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优质医学)登革热诊断与治疗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优质医学)登革热诊断与治疗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优质医学)登革热诊断与治疗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优质医学)登革热诊断与治疗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质医学)登革热诊断与治疗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医学)登革热诊断与治疗原则(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革热诊断与治疗原则,1,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五、临床表现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预后 七、治疗,内容提要,2,一、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乙类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肌肉骨关节痛、极度乏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 登革(dengue):西班牙语,意指装腔作势。描写本病急性期由于关节疼痛、其步态好像装腔作势的样子。,3,4,登革病毒骑在蚊子身上的火枪手,登革病毒 DENGUE VIRUS,二、病原学 (1),5,登革病毒的三维结构图样,登革病毒 RNA: 科:黄病毒科 属:

2、黄病毒属,6,二、病原学 (3),病原体:登革披盖病毒,为组虫媒病毒,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 病毒颗粒呈哑铃状(70020-40nm)、棒状或球形(直径为20-50nm); 核心为单股RNA分DEN-1, DEN-2 DEN-3 DEN-4四个血清型;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7,二、病原学 (4),登革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在人血清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 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 不耐酸、不耐醚 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8,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低等灵长类动物为主要传

3、染源 未发现病毒携带者,9,自然宿主是人、低等灵长类动物和蚊 丛林型疫源地地区猴类动物, 城市型疫源地地区隐性感染 者和病人,传染源,三、流行病学(2),10,三、流行病学(3),传染期:患者在发病前618小时至起病3天之内可使叮咬的伊蚊受感染。 少数患者在病程第6天还可在血液中分离出登革病毒。 在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隐性感染者多,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11,三、流行病学(4),传播媒介:伊蚊 海南、东南亚诸国-埃及伊蚊 广东、太平洋岛屿-白纹伊蚊 在32 时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病毒分布到蚊体全身:唾液腺、肌肉和细胞),传染期

4、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 有学者在捕获的伊蚊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可经卵将病毒传给下一代(意见不一),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12,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最有效,13,埃及伊蚊,14,白纹伊蚊(雌),白纹伊蚊(雄),白纹伊蚊(卵),白纹伊蚊孳生场所,15,白纹伊蚊,登革热通过雌蚊传播 主要在白天进食 生活在房屋周围 在清洁的小积水容器中产卵和孵幼虫,16,三、流行病学(5),易感性与免疫力: 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为主 地方性流行区:以儿童为多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 感染登革病毒后

5、,对其它B组虫媒病毒,也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热流行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随之降低,17,人群易感性,儿童第二次感染登革2型病毒时,较易发生登革出血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产生的同型免疫抗体保持终生,18,三、流行病学 (6),流行特征 地理:伊蚊孳生的热带地区,东南亚、太平洋岛屿 和加勒比海。我国海南、广东和广西等 季节:雨季,海南为3-11月,广东为5-10月 其他:多首发于市镇,后向农村蔓延,有一定地方性 流行区有隔年发病率升高的趋势,19,地方性 -多首发于市镇,后向农村蔓延,有一定地方性 -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条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 -城镇的发病率高于农村 季节性 -发病季节与伊

6、蚊密度、雨量相关 -广东、广西为510月,海南省310月 突然性 -流行多突然发生 传播迅速 -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1980年3月海南省流行,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三、流行病学(7),20,四、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1),带登革病毒伊蚊 叮咬 人 (增殖)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淋巴组织 (增殖、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 毛细血管内皮损害 皮疹,21,22,二次感染学说:第二次感染型病毒后,机体大量产IgG,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大量补体,使血通透性增高而出血、休克;另外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

7、补体,再激活PLT导致DIC。 病毒变异学说:病毒变异使毒力改变。 免疫调节缺陷学说:登革病毒与寄生物双重感染,使抑制性T细胞减少,IgG和IgE大量产生,导致免疫复合物反应和速发超敏反应同时出现,血管活性介质释放和休克综合征的形成。 全身微血管功能损害,导致血浆蛋白渗出及出血。消化道、心内膜下胃肠粘膜、心包、心内膜、胸膜、腹膜、充血或瘀斑状出血。,四、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2),23,DHF/DSS的病理生理改变 血管通透性增加,无毛细血管内皮损伤 患者出现白细胞数量和功能改变 红细胞压积增加 血小板减少及凝血障碍 血浆渗漏是DHF的主要临床表现 在热退期间,血浆大量进入腔隙中,血容量减少 血

8、液浓缩,血压降低 最终导致休克,引起DSS,四、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3),24,病理变化:肝、肾、心、脑退行性,心内膜、胸膜、胃肠粘膜、 肌肉、皮肤、 CNS不同程度出血。 皮疹内小血管内皮肿胀,血管周围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瘀斑中有广泛性血管外溢血。 重症患者可有肝小叶中央坏死及淤胆,小叶性肺炎,肺小脓肿形成等 登革出血热病理变化为全身微血管损害,导致血浆蛋白渗出及出血。消化道、心内膜下、皮下、肝包膜下、肺及软组织均有渗出和出血,内脏小血管及微血管周围水肿、出血和淋巴细胞浸润。 脑病患者尸检可见蛛网膜下腔及脑实质灶性出血,脑水肿及脑软化,四、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4),25,五、临床表现 (1)

9、,潜伏期:3-14天,通常5-8天。 分型: WHO:典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无休克) 登革休克综合征 我国分型:典型登革热 轻型登革热 重型登革热,26,五、临床表现 (2),(一)典型登革热(DF) 1、 发热: 成人起病急骤,24小时内体温可高达40 , 持续2-7天,体温下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上升,称双峰热或马鞍热; 面潮红、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 儿童起病较慢,症状较轻,体温也较低。 2、疼痛: 头、眼球后、腰背部,周身骨、肌肉、关节疼痛;,27,登革热病例体温曲线,28,五、临床表现 (3),3、皮疹:大部分于病程的第3-6天出现,持续3-5天,为多样性皮疹 皮疹先是

10、充血性,如颜面、颈、胸及四肢皮肤潮红,13天后变点状出血疹 多为针尖样出血性皮疹(出血点)、红斑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等多样性皮疹或“皮岛”样表现(特征性皮疹为典型的斑疹或斑丘疹发生融合,中间有少量正常皮肤,称为红色海洋中的岛屿皮岛) 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出现两种或多种皮疹 皮疹多先见于四肢,然后逐渐蔓延,最后可分布于全身皮肤 皮疹可有痒感,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部分可持续2周,疹退后大部分不脱屑及无色素沉着,29,皮 疹,30,31,32,33,34,35,36,37,38,39,五、临床表现 (4),4、出血 多发生于病程的第5-8天,25%-50%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

11、、牙龈、鼻、消化道、泌尿系、阴道出血、注射部位的瘀点等 皮肤、粘膜下出血的范围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出血点皮肤或粘膜下的出血范围不超过2mm时 紫癜直径为35mm 瘀斑直径为5mm以上 血肿当出血灶的皮肤明显隆起时,可见于严重的病例,40,皮下出血,胰腺组织切片,41,42,束臂试验,束臂试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原理是通过压迫静脉,增高毛细血管中的压力。检查方法是在前臂屈侧面肘弯下4cm处画一直径5cm的圆圈,仔细观察圆圈皮肤有无出血点,如果发现出血点则用墨水笔标出。然后用血压计的袖带束于该侧上臂,先测血压,再使其保持于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维持8分钟后解除压力。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约2

12、分钟)后,则计算圆圈内皮肤出血点的数目,减去原有出血点的数目,若两者之差大于10则为阳性。 DF患者的束臂试验常呈阳性。,43,44,45,注意: 由于束臂试验有可使存在严重出血倾向病人的试验前臂出现瘀斑的可能性,因此,本试验不宜过多施行。 测定时间不一定要维持8分钟。 束臂试验阳性,可见于登革热、登革出血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造成的坏血病,由于毛细血管脆性过大,束臂试验阳性。 单纯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束臂试验常阴性。 束臂试验对出血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46,5、其它症状 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 约1/4病例有轻度肝肿大,个别病例有黄疸,脾肿大相对少见

13、,47,五、临床表现 (5),(二)轻型登革热 症状和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表现为发热较低、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 无出血倾向,但浅表淋巴结肿大,病程短天5天,常1-4天,似流感与急性上呼吸道炎。 在流行期多见,因症状较轻,易被忽视。,48,五、临床表现 (6),(三)重型登革热 早期如典型登革热,3-5天时突然加重; 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 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罕见,但病死率高。,49,五、临床表现 (7),登革出血热 分为两型 较轻的登革出血热 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50,登革出血热(DHF),开

14、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 常在发热过程中或热退时,常于病程的第5-8天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皮肤变冷、脉速,昏睡或烦燥,出汗,肝肿大 有严重出血倾向,如束臂试验阳性、皮肤瘀斑、鼻衄; 严重者呕血、咯血、尿血、便血,阴道出血或胸腔、腹腔 出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 血液浓缩,CMV增加20%以上,PLT100109/L,WBC增高,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如治疗不当,不及时,即进入休克,可于4-24H内死亡 多见于青少年患者,病死率高,51,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 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

15、 出现休克表现:可出现寒战、皮肤湿冷,烦燥不安、口唇紫绀、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小于20mmHg,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 早期病人神志仍可清醒,休克期一般很短,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预后严重 如不及时抢救可于46小时内死亡 死亡原因主要是多脏器功能衰竭。 如能够及时行抗休克、止血治疗,可迅速恢复,登革休克综合征(DSS),52,53,并发症,急性血管内溶血 多发生于G6P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患者 精神异常 心肌炎 中毒性肝炎 尿毒症 其它:颅内高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和眼葡萄膜炎等。,54,登革热血清学检测方法,ELISA法检测DFIgM抗体

16、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DF血凝抑制抗体 补体结合 (CF) 试验 用免疫荧光法 (FA/IFA) 检测双份血清IgG抗体 免疫斑点(dengue blot)试验检测 DV-IgG抗体 中和试验(NT),55,登革热病原学检测方法,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mbAb-IFA)检测DV抗原 C6/36(白纹伊蚊纯系细胞株)白纹伊蚊细胞分离DV 乳小白鼠分离DV RT-PCR技术检测DF病毒基因及基因分型,56,六、诊断,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进行临床诊断 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登革病毒感染表现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强调实验室确诊依据是心要的。,57,疑似病例(1),流行病学史 登革热在东南亚呈地方性流行,有到东南亚或其它流行地区旅游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