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第六中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名师教案川教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5714600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江津区第六中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名师教案川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重庆市江津区第六中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名师教案川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重庆市江津区第六中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名师教案川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庆市江津区第六中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名师教案川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江津区第六中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名师教案川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第 16 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标要求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内容和影响的探究, 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 编演历史小剧,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养学生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评价孝文帝,从而形成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通过识读课文中的地图、插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少数民族的内迁, 出现了民族大融

2、合趋势, 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重点难点 】一、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二、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实施的新制度【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小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看今朝,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共建四个现代化;忆往昔,早在北魏时期各民族已融为一体,共创我国的历史。古代北魏各民族的大融合,是孝文帝改革的功绩。(板书课题)探究新知:一、少数民族内迁(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民族的分布格局:

3、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掌握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匈奴、鲜卑、氐、羯、羌;知道少数民族迁移的方向:南迁中原。再出示鲜卑族迁移、发展、建立北魏和统一黄河流域的多媒体,了解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鲜卑族拓拔部的影响最大)1. 北魏的崛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不久为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再度崛起并不断发展2. 北魏的发展: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表现: 386 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 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影响:北魏历史发展进入新时期3.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 439 年,太武帝拓跋焘)意义

4、: 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 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早期的鲜卑人通过捕鱼狩猎生活,随着人口的增长,它们不得不走出大兴安岭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在那里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随着时间的迁移,仙贝拓跋部不断向南推移,最终来到了阴山山脉,建立了北魏王朝。此后,经过几代人的南征北讨,终于在439 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当时北方长达100 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是此时此刻的北魏统治者却面临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男就是如何对黄河流域进行统治。1名校名 推荐导入:这是一首有北方少数民族创作的民歌,历史悠久,广为流传

5、。它描绘了北方大草原的壮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之后,它被译为了汉语,从而得以保存并流传下来。而这都得归功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魏孝文帝何许人也?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个人档案。(教师小结)中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汉族的居住地,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内迁的鲜卑族拓拔部建立了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标志着北朝开始。(指导学生观看北朝(439 年 -581 年)示意图,了解北朝的更替情况)(过渡)北魏的发展为孝文帝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改革背景(先出示鲜卑人落后的生产生活

6、资料,再出示黄河流域汉族人先进的生产生活资料,引导学生作鲜明对比,展开联想: 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交往中会做些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开展讨论: 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设想假如不改革会导致什么后果?)(教师小结)鲜卑政权面临问题( 1)落后政治制度与先进文明冲突问题;( 2)民族矛盾问题、风俗习惯差异问题;( 3)北方生产关系,经济发展调整问题。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族人民交往增多。与汉族的经济与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不能有效统治黄河流域。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后与汉族交往频繁,增强了民族融合,但鲜卑贵族千方百计地阻止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行维持落后的生产、生

7、活方式,鲜卑贵族还残酷地实行民族压迫,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变为奴隶和杂户,激化了民族矛盾。各族人民反对鲜卑贵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为了适应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缓和社会矛盾,缓解政权危机,巩固北魏统治, 孝文帝顺应潮流,锐意改革。2、改革措施( 1)实施新制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注释,知道实施的新制度有: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理解实施新制度的目的:加强政府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教 师讲述)均田制: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将农田分给农民,确保耕者有其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三长制:即五户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完善了北魏的基层行政组织。俸禄制:废除官吏自筹俸禄

8、,敲诈百姓的制度,确立官吏的俸禄由政府统一筹集、分发的新制度,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管理。孝文帝实施的这一系列新制度,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 2)迁都洛阳(指导学生先观看教材中的迁都示意图,了解迁都位置;后阅读教材和小字叙述,了解迁都的曲折斗争;再观看由学生表演的历史短剧迁都洛阳:三名学生各扮演孝文帝、改革派、保守派,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教师小结)北魏都城从黄河以北的平城迁到黄河以南的洛阳,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尽管北魏政权中改革派与保守派斗争激烈,但改革派最终赢得了胜利,充分表现了孝文帝改革的胆识和决心。迁都使改革进一步摆脱

9、了旧贵族的束缚,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实行汉化政策(学生阅读教材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鲜卑人进入中原后有哪些不便?语言不一样,饮食不一样,穿戴不2名校名 推荐一 ,礼 不一 ;了解 化政策的内容:改 言, ,穿 衣,与 人通婚,完善教育制度最后指 学生 看身穿 族服装的 卑 族形象 , 学生 :孝文帝 什么要 行 化政策?)(教 小 ) 卑人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孝文帝原名拓拔宏,复姓拓拔,名宏,是北魏王朝的第六任皇帝。他 了 行 化政策, 将自己的 卑名“拓拔宏”改 “元宏”。其主要目的是:促 少数民族 化, 小民族之 的差 ,学 族先 的 文化,加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程,促

10、民族大融合,促 了北方 的复 和繁荣 。孝文帝晚年 南 了数次 争,但 展不大,公元499 年,他在取得 圈城一役的 利后,病逝于北 途中公元499 年,葬于北邙 陵。操 度的魏孝文帝,在33 提前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三、北方民族大融合(指 学生 教材,后 看北魏墓出土的石 、北魏墓碑上的 法 、反映北朝 期上 人物生活的石刻等 , 学生 行小 :孝文帝改革 生了怎 的影响?具体表 在哪些方面?)(教 小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具体表 在;生 方面,少数民族从游牧方式改 居民, 族人民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畜牧 的生 和加工技 ;生活方面,“胡人 服” 、“ 人胡食” 。解 关

11、 :如何正确 价孝文帝及其改革。我 将其置于特定的 史 境之下, 合其主要活 ,客 、公正、全面地 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定 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判断的 准:是否 了 史 展的 ;是否有利于整个中 民族的 步 新 (出示媒体史料: “朕 天子,何必居中原!朕欲卿等子 染美俗, 广博;若永居恒北,复 不好文之主,不免面 耳。 ”指 学生理解其意后,提出 :今天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 卑族作 一个民族已 不存在了,有人 ,“孝文帝的改革, 致了 卑的消亡,是 卑族的千古罪人”;也有人 ,“孝文帝的改革促 了民族融合,是中 民族的功臣”,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开展小 。小 一意 后, 代表在全班交流

12、)(教 引 ) 价孝文帝的改革 以是否 史 展 ,促 史前 , 是否有利于中 民族的 步 准,而不 以某个政 和民族的 衰 准。(教 )孝文帝的改革 然距离我 已 一千五百多年了,但他 今天我国多民族之 的 展繁荣和中 民族的振 仍具有借 作用。他 施了新制度,迁移了都城, 行了 化政策,巩固了北魏的 治。他促 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促 了古代中原地区的政治、 和文化的大 展, 束 期分裂、重新走向国家 一奠定基 , 推 我国 史的 展立下了杰出功 , 我 用掌声向 位政治家、改革家致敬!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 不同生 方式、 俗 、 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 的自然融合。

13、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 化的 程,又有 族 少数民族 秀文化的吸收。 是中国 史上的 步 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看今朝,五十六个民族 如一家。然而,根据史籍 ,中国古代民族曾 有一百六十多个, 当中不乏著名的少数民族,或建立朝代,或 一漠北,都曾叱吒 云,但是它 多已在 史中消失。但是由于各个民族 互相融合互相吸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果,并将它 本民族 秀的民族精神,民族特点都融入沉淀到了 存的各个民族当中,尤其是 族,几乎是融合了所有的少数民族的大熔炉, 数千年的繁衍 展与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中 民族。它 中 民族的形成和 展都做出了不可磨 的 献,它 的光芒也永恒的照耀着中 大地, 祖国的增添了色彩。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