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必考基础题(word版有答案){精品文档}

上传人:ny****4 文档编号:145712828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必考基础题(word版有答案){精品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七单元必考基础题(word版有答案){精品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七单元必考基础题(word版有答案){精品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七单元必考基础题(word版有答案){精品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七单元必考基础题(word版有答案){精品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必考基础题(word版有答案){精品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必考基础题(word版有答案){精品文档}(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enjian2019年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必考基础题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Ca-40;S-32一、选择题:1、2019年春节,合肥市政府宣布市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如图表示“禁止燃放鞭炮”de标志是() 2、模型认知是化学学习de重要方法,下列模型错误de是()3、下列推理不正确de是()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de变化一定是燃烧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de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种元素de物质一定是单质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有新物质生成de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de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ABCD

2、4、近日,抖音上一段“可乐灭火”de视频在网上疯传,消防员猛力摇晃可乐瓶后,打开瓶盖,可乐从瓶中喷射而出,将火熄灭,下列说法错误de是()A可乐能喷射而出,是因为压强发生了改变B消防员猛力摇晃是为了加快二氧化碳de逸出C电器起火时也能用“可乐灭火”D“可乐灭火”不能完全代替灭火器5、人们常在可燃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Mg(OH)2是一种常见de阻燃剂,它在380时分解成水蒸和耐高温deMgO,并吸收大量de热。下列说法错误de是()A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de温度BMgCO3比CaCO3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C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de着火点DMg(OH)2分解

3、de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6、推理是化学中一种重要de学习方法,但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否则就会产生错误de结论。则下列推理中结论正确de是()AH2O和H2O2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B点燃H2与O2de混合气体可能爆炸,则点燃N2与O2de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D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de烈氧化反应,则物质与氧气发生de反应都是剧烈氧化7、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最经常使用de方法,图示实验是课本探究燃烧条件de实验,下列从控制变量法角度对该实验de分析正确de是()Aabde不同点是可燃物种类不同,相同点是温度都相同Bacde不同点是

4、温度不同,相同点是可燃物种类相同Cbcde相同点是都有可燃物,但有两个不同点Dab对比得出de结论是白磷燃烧更充分8、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de是()A对比两个实验过程b中de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B实验过程dea中无明显现象C实验过程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9、我国北方冬季常使用煤炉取暖,而生煤炉时,需先引燃木材,来加热煤球使其燃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de是()A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de着火点B把煤做成蜂窝

5、状,增大了煤与空气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C煤、石油、酒精均属于化石燃料D燃烧时煤层上方de蓝色火焰是二氧化碳在燃烧10、由下图所示实验得出de结论中,不正确de是() 答案:12345678910BCACCACDBB二、填空题:1、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手持技术(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实时测量技术)测量模拟建筑火灾现场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de变化。验证建筑火灾逃生策略de合理性。如图l所示,在圆简形透明塑料实验容器中底部3个点(K1、K2、K3)分别放置甲、乙、丙3根高低不同de蜡烛:如图2所示,在3根烛芯一定距离都依次放置氧气传感器(a1、a2、a3)、温度传感器(b1、b2、b3)和

6、二氧化碳传感器(c1、c2、c3)。点燃蜡烛后,盖上实验容器顶盖后,采集3根蜡烛火焰附近相关数据。(1)实验获取3根蜡烛熄灭de时间如表1所示,并提取每根蜡烛在这三个时间火焰附近de含氧量如表2所示。表13根蜡烛熄灭de时间蜡烛甲乙丙熄灭时间/s106164199表2熄灭时不同高度所测de含氧量%熄灭时间/s低处(a3)中处(a2)高处(a1)10619.819.118.516418.917.7x19918.617.116.5三支蜡烛熄灭de先后顺序是甲乙丙 。表2中,x可能是B (填序号)。A17.9 B17.2 C16.1蜡烛熄灭时,含氧量均不为零。请据此对燃烧条件de表述做进一步de细化

7、: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 。纵看表2数据,低 (填“低”“中”或“高”)处氧气含量下降最慢。(2)实验获取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依次如图3和图4所示。由此可知,点燃蜡烛后二氧化碳浓度由低处到高处逐渐变大 ,原因是蜡烛燃烧放热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明显变小而上升到高处 。(3)从以上分析,建筑火灾时,人员应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逃生,依据是低处含氧量较高;低处二氧化碳浓度较低;低处温度较低 。答案:解:(1)根据表1,可知3根蜡烛熄灭de时间,因此熄灭de先后顺序是:甲乙丙;根据表2可知,高度越高,氧气含量越低;同一高度,氧气含量随熄灭时间增加而降低,因此x

8、de值应该在17.7和16.5这个范围内;蜡烛熄灭时氧气含量不为零但无法燃烧说明氧气要达到一定浓度才能保证可燃物燃烧纵向比较低处氧气变化较小(2)由图可得从低到高CO2浓度上升,推测温度升高使得二氧化碳密度变小,从而上升到高处;(3)由实验得出,低处de氧气浓度高、二氧化碳浓度低,温度低。【答案】(1)甲乙丙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与一定浓度de氧气接触才能燃烧低(2)大;蜡烛燃烧放热使生成de二氧化碳密度明显变小而上升到高处(3)低处含氧量较高;低处二氧化碳浓度较低;低处温度较低。2、根据下列有关实验,回答问题(1)甲是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de两个实验,实验时发现实验B测量更准确,原因是实验过

9、程都在密闭状态下进行 ,用A实验时若燃烧匙盛放木炭,实验不成功de原因是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形成压强差 。(2)乙实验燃烧着de两根蜡烛,先熄灭de是d (选填“c”或“d”),原因是产生二氧化碳受热上升(热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小) 。(3)如图丙,把盛满CO2de试管倒立在水中,观察到de现象是试管中液面上升 ,产生此现象de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压强变小 。答案:解:(1)实验B气密性更好,在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打开塞子,装置始终密封,所以测定结果更精确。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de压强不变,所以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de含量;故填:实验过程都在密闭状态下进行;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气

10、体,不能形成压强差;(2)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气体上升,所以高蜡烛先熄灭;故填:d;产生二氧化碳受热上升(热de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小);(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试管中de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de作用下试管内de液面上升;故填:试管中液面上升;二氧化碳溶于水,压强变小。3、下面是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做de三个小实验。(1)实验一中,将大小相同de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放在薄铜片de两侧,加热铜片de中部,观察到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通过此现象说明物质发生燃烧必须满足de一个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2)实验二中,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de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下列

11、说法正确de是ABC 。A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B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盘中液面C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压强不再变化D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只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3)实验三中,把Y形导管平放于桌面,实验中可观察到de现象是,由该实验得出de结论是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无明显变化 。答案:解:(1)实验A中,由于乒乓球碎片比滤纸片de着火点低,所以观察到乒乓球碎片比滤纸片先燃烧,通过此现象说明燃烧de条件之一de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故答案为:乒乓球碎片;温度达到着火点;(2)蜡烛燃烧会消耗掉杯内上方de氧气,使其内部压强减小;当玻璃杯内压强较小

12、时,杯内水面上升,杯内压强较大时,杯内水面下降;A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正确;B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盘中液面,正确;C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压强不再变化,正确;D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不只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还含有氮气以及少量de氧气等,错误;故填:ABC;(3)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填:湿润de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干燥de紫色石蕊试纸无明显变化。4、请根据下列两组仪器装置图,完成实验、相关探究问题。 (1)A实验中不规范de操作是手持玻璃片 ,E瓶底放少量水de作用是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F实验得出de结

13、论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B实验中,证明氧气de体积约占空气1/5de实验现象是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且进入的水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 。(3)C实验中,某气体燃烧后,附有澄清石灰水de烧杯内壁变白,说明该气体中一定含有碳 元素,烧杯内壁发生反应de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4)b中红磷燃烧de化学方程式为4P+5O2 2P2O5。(5)实验过程中,对比a、b中de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de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通过实验b中de实验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满足de另一个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答案:解:(1)A实验中不能用手持玻璃片,以免烫伤;为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需要在集气瓶底加入少量de水;实验F中观察到低处de蜡烛先熄灭,高处de蜡烛后熄灭,可得出de结论是二氧化碳de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填: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