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9 《桃花源记》 课件(共40张PPT)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711291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2.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9 《桃花源记》 课件(共40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9 《桃花源记》 课件(共40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9 《桃花源记》 课件(共40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9 《桃花源记》 课件(共40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9 《桃花源记》 课件(共40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9 《桃花源记》 课件(共40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9 《桃花源记》 课件(共40张PPT)(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导入新知,同学们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吧。,听读感知,1、朗读下列句子,注意节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听读感知,2、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用原文回答),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听读感知,3、桃花源给你留下的

2、印象是什么?,和谐,宁静,安居乐业,走近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有“田园诗人”之称。他是田园派的鼻祖。,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塑造一个与污

3、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背景链接,文意疏通,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当作,沿着,河流两岸,其他的树,鲜艳美丽,繁多错杂,对感到惊奇,走完,这,第一部分(1):偶见桃花林。,文意疏通,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桃花飘飘洒洒。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文意疏通,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4、,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发现,隐隐约约,好像,丢弃,文意疏通,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眼前)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刚开始,只,仅仅,开阔,宽阔,明亮,空旷,整齐,类,文意疏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

5、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乡间小道,交错相通,都,指老人和小孩,开心,文意疏通,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于是,就,详细,邀请,摆放,都,消息,文意疏通,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

6、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说,妻子儿女,同族的人,与世隔绝的地方,这里,于是,断绝往来,朝代,竟然,更不用说,文意疏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他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他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向、给,详尽,感叹惋惜,邀请,他的,告辞,离开,对说,值得,给,向,

7、第二部分(2-3):桃花源见闻。,文意疏通,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诉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已经,找到,沿着,旧的,做上标记,到了,拜访,立即,他,标记,最终,文意疏通,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划)还未实现,

8、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品德高尚的人,愉快,规划,实现,不久,就,渡口,这里旨桃花源的事,第三部分(4-5):再访桃源未果。,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通假字,古今异义,缘溪行(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豁然开朗(古义:开阔明亮;今义:心胸开阔)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一词多义,舍便舍船(动词。放弃、舍弃) 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志处处志之(动

9、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动词。标记、记号) 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一词多义,其欲穷其林(代词。这、那) 既出,得其船(代词。代渔人)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介词。对,向) 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遂迷(最终),文言句式,省略句: (1)(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源中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源中人)便要(渔人)还家,(源中人)设酒杀鸡作食。 (2)(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课文精读,1、文章围绕“桃花源”写了哪几个部分的内容?再根据内容将文章分作三部分。,进入桃源,发现桃林,桃源作客,离开桃源,再寻

10、桃源,(1),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林。,(2-3),写渔人做客桃花源。,(4-5),渔人再寻桃花源。,课文精读,描写桃花源外自然景色的句子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自然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2、桃花源外的自然景色怎么样?找出描写桃花源自然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课文精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作者描写生活环境,是为了突出源中人生活的安宁、平静,为我们烘托出了一种和谐的生活氛围。,3、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怎么样?作者描写这个生活环境有什么作用?,课文精读,“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

11、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 写桃源中人的热情好客,是从侧面写桃源生活的幸福美满,这样可以侧面体现出主题思想。,4、文中哪些句子能体现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课文精读,他们“叹”的是桃源外的社会如此动荡不安,统治阶级是如此的黑暗和腐朽;“惋”的是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5、当桃源人听到渔人为他们讲解外面的世界后,为什么会“皆叹惋”?,课文精读,桃源外的社会如此动荡,这让源中人深感不安,他们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宁静的生活,这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6、桃源中人为什么要告诫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文精读,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2、,同时也告诉读者,这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一理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实现的。,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课文精读,渔人本来是答应了源中人不向外人说起源中之事,可他一出源中便马上向官府报告,可见渔人的不诚信。这是渔人后来再找不到桃花源的原因,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作者对世人人心险恶的一种批判。,8、你如何看待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主题探究,1、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社会?,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迫切需要过上安定和谐的生活,于是作者就借桃花源表

13、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主题思想),主题探究,2、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巩固提升,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蓝色字。 (1)缘溪行( ) (2)欲穷其林( ) (3)并怡然自乐( ) (4)咸来问讯( ),(沿着 走完 愉快 都),巩固提升,2、下面句子中的“其”字与“得其船”的其字意义与用法

14、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惧其不已也。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B,巩固提升,3、翻译下列句子。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在小溪两岸数百步内,没有一棵其他的树,树下花草非常的鲜艳美丽,落花四处飘散。 (2)(先世)带领妻子儿女及本族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就与外界断绝了联系。,巩固提升,4、陶渊明,名 ,字元亮,_(朝代)末期南朝宋初期 、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 ,世称靖节先生。有“ ”之称。他是田园派的鼻祖。,(潜 东晋 诗人 五柳先生 田园诗人),课堂小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课后小结,课后板书,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桃花林: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景色美丽 落英缤纷 进入桃花源:环境优美 风俗淳朴 理想社会 安居乐业 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再寻桃花源:寻向所志 似真似幻 规往未果,揭露社会黑暗 寄托政治理想 表达人民愿望,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