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711262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学校:_ 班级:_ 姓名:_ 考号:_1. 下面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佁然不动(y) 怡然自乐(y) 贻余核舟(y) 损失殆尽(y)B.俶尔远逝(ch) 性情贤淑(sh) 一张一翕(h) 斗折蛇行(du)C.参差不齐(c) 摊上差使(chi) 差别很大(ch) 相差不多(ch)D.坦荡如砥(d) 石头为坻(d) 抵抗微弱(d) 笔墨纸张(zh)2. 下列词语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如鸣佩环 青树翠曼 往来翕忽B.犬牙差互 水尤清冽 竹树环合C.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D.其境过清 隶而从者 纷至沓来3. 下列画线词解释不

2、正确的一项是( ) A.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诗言志(名词,志向)B.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C.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明灭可见(动词,可以,能够)D.潭西南而望(连词,表顺承) 乃记之而去(连词,表修饰)4.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潭中鱼百百许头C.其岸势犬牙差互 D.四面竹树环合5. 选出下面译句有错的一项( ) A.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覆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荡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溪水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译: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

3、极了,幽深极了。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译:溪岸的形状跟犬牙相比还差一些,也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6. 下列对本文小石潭记的分析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B.采用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语言简练优美。C.抓住小石潭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D.本文在写景中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7. 小石潭记选自_ , 作者_ , 字_ , 唐代_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_”之一,他擅长于写_ , 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此文写于作

4、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 。本文是其中的第_ 篇。 8.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小石潭记描写游鱼自由游弋、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是:_,_。 (2)小石潭记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是:_,_。 (3)小石潭记中的“_,_”表现了溪水的蜿蜒曲折。 (4)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_,_”表达了作者寂寞的处境和凄怆、哀怨的心境。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

5、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卷石底以出 佁然不动其岸势犬牙差互 乃记之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姿万

6、状。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D.第段分别写出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4)第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7、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念无与为乐者_ 相与步于中庭_ 凄神寒骨_(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B.如鸣珮环,心乐之/辍耕之垄上C.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D.乃记之而去/学而不思则罔(3)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8、,盖竹柏影也。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文章,都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5)【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9、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

10、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注】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心乐之( ) 佁然不动( )益信声无哀乐也( ) 恨僧少可语耳( )(2)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翻译下面的语句。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4)【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的_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

11、语耳”中流露出了作者_的情绪。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

12、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注】渴(h):地名,指袁家渴。箭:小竹。庥(xi):树荫。(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含义。民桥其上 桥:_ 踰石而往有石泓 踰:_北堕小潭 堕:_ 卷石底以出 卷:_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泉幽幽然/然胡不已乎B.其侧皆诡石、怪木/安陵君其许寡人C.然卒入于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其长可十许步。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4)请简要概括【甲】【乙】两段

13、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分别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的?1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养鱼记欧阳修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注】折檐:屋檐下的回廊。非非堂: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堂名非非。洿:音“乌”,低凹之地。这里作动词用,挖掘的意思。甃:音“宙”,用砖砌。锸:音“插”,铁锹。忧隘:忧愁郁闷。罟:音“古”,鱼网。嚚(yn)昏:愚蠢糊涂。(1)解释画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未尝植物_ 因洿以为池_汲井以盈之_ 市数十鱼_(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纵锸以浚之A.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B.不以物喜 (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