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2.《词四首》同步练习(附答案)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710628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2.《词四首》同步练习(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2.《词四首》同步练习(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2.《词四首》同步练习(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2.《词四首》同步练习(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2.《词四首》同步练习(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2.《词四首》同步练习(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2.《词四首》同步练习(附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 同步练习【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浊酒()霹雳() 千嶂里() 鬓微霜()dio()弓 右qng()苍 f()壮词 m()知音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八百里分麾下炙_(2)殊未屑_(3)老夫聊发少年狂_(4)会挽雕弓如满月_(5)莽红尘何处觅知音_(6)了却君王天下事_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4.按要求填空。(1)渔家傲秋思中直抒胸臆,写将士们的思乡报国之情的句子是:,。(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明词人

2、的坚定信念和报效国家的宏远、伟大气概的句子是:,。(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展现词人的醉态和梦境的句子是:,。(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官兵同甘共苦,战歌雄壮,再现军中壮观、热烈场面的句子是:,。(5)秋瑾在满江红中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牢笼的句子是:,。5.文学常识填空。(1)词是(朝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最初称为“”,后来才称为“词”,又称“”“”等。(2)范仲淹,字,(朝代)家、文学家。(3)苏轼,字,号,眉州眉山人,(朝代)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弟合称“”。(4)辛弃疾,字,号,著有,存词600多首。(5)满江红的作者是中

3、国民主革命烈士,号竞雄,别署“”。“满江红”是名。【语言运用】6.2018宿迁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选自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12月21日“人民网”)材料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目前中小学教材中的优秀古诗文比例已经提升了,这很必要。诗歌朗朗上口,又有节律,读起来能调节身体,还能调节心情,孩子们会很喜欢。”(选自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好三件事,2018年3月20日教育部网站)材料三人民

4、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阅读量统计表版本总数(篇)年平均数(篇)增长率小学初中小学初中小学初中2013版696411.521.379.7%93.8%2017版12412420.741.3 注 小学学制为六年,初中学制为三年。(1)阅读材料三,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2)小明拿到语文书说:“我很想学好古诗文,但它太难了,学不进去。”请你联系上述材料,给他写几句鼓励的话。(3)西楚中学将聘请丁立梅老师担任校“经典咏流传”大赛评委,聘期三年。请你以该校的名义拟写一份聘请书。【阅读提升】(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渔家傲秋思宋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

5、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江城子密州出猎宋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描绘冬猎盛况,上片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下片写报国情怀,豪情壮志跃然纸上。B.写作此词时

6、,词人尚不足四十岁,而词中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C.词中运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希望朝廷能重用他,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抗敌戍边的愿望。D.“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射天狼”表达了词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10.请你自选角度,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进行赏析。(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一剪梅舟过吴江宋 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注 本词作于南宋亡后词人流浪途经吴淞江时。帘招:指酒旗。银字笙调,心字

7、香烧:意思是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11.上片中词人是如何渲染他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3分)12.“洗客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期待?(2分)13.说说你对“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理解。(3分)【片段写作】14.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营造了一种壮阔悲凉的意境美,读之令人感同身受。请你也写一个小片段,创造一个优美的意境。参考答案1. zhupzhngbn雕擎赋觅2. (1)烤肉。 (2)很,甚。 (3)姑且,暂且。(4)终将。 (5)广大。 (6)了结,完成。3. (1)比喻、借代 (2)互文(3)对偶4.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3

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5)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5. (1)隋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2)希文北宋政治(3)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三苏(4)幼安稼轩稼轩长短句(5)秋瑾鉴湖女侠词牌6. (1)示例:2017版较2013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总篇数增加近一倍;学生年平均阅读篇数增加近一倍;中小学学生古诗文阅读增长率在大幅度提高,其中中学生增长率比小学高。(2)示例:小明同学,刚开始学古诗文的时候,是感觉有些难度,但不要急,要坚持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且阅读古诗文可以提高个人文化素养,丰盈你的内心世界。当你走进古诗文中,领略了它的风采,你会发

9、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言之有理即可)(3)示例:聘请书兹聘请丁立梅老师为我校“经典咏流传”大赛评委,聘期三年。西楚中学2019年4月15日7. 解析 “浊酒一杯家万里”写戍边将士离家万里,满怀思乡之愁。“燕然未勒归无计”化用东汉窦宪大败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答案 思念家乡;渴望成就功业。8. 解析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写景句,可从句中所选的景物入手,体会其所表现的边塞风光的独特,感受词句借助景物所渲染的气氛,进而完成对词句的赏析。答案 示例: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

10、风光,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9. 解析 B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及分析诗词内容的能力。B项,词人以“老夫”自称,是为下文言“狂”张本,并没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10.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语句的能力。可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现手法、思想情感和重点词语运用等角度进行赏析。答案 (示例)角度一:描绘了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角度二:抒写了词人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角度三:运用比喻、借代的修辞手法。把雕弓比作满月,生动形象地展示力量,表明决心;用“天狼”借代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用“射天狼”委婉地指出渴望抗敌戍边的决心。11. 解析 对诗歌如何渲染词

11、人愁绪,可从内容、表达形式等角度分析。可具体抓住一些词如“一片”“待酒浇”等分析。也可通过一些描写方法如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分析,如这里的“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是环境描写,通过描绘风吹雨急的景象,渲染惆怅的情感。另外还可以从一些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等入手分析。答案 示例:直接写愁多:“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绪之多;“待酒浇”,以“酒浇”排解愁绪,表现愁绪之浓。以景物渲染愁绪:“风又飘飘,雨又萧萧”,“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以风雨渲染其愁。12. “洗客袍”表达了词人羁旅思归,渴望过上安定和美生活的心理期待。13.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名句的赏析。前面的“流光容易把人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很明显是对“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所以此句情感上抒发了岁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再结合注释中的背景,此句还含有亡国遗民的愁闷之情。答案 这两句是时序的暗示,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形象化诠释,抒发了岁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流露出一个亡国遗民的愁闷之情。14. 示例:客行千里,舟渡万山。驻足,回眸,只余深深寥落。蝉声流失在沸腾的原野,繁华落幕于缥缈的尘烟。断桥处,潺潺流水依然;繁花丛,阵阵馨香依旧。穿越淡风丝雨,深黛苍穹,尘寰烟火,宿命轮回,千年辉映,万年风霜。唯愿此生,春来共蹁跹,夏至同荫眠,秋高与月伴,岁寒齐隐天。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