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备课资料名师教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5709059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备课资料名师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备课资料名师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备课资料名师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备课资料名师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备课资料名师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备课资料名师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备课资料名师教案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第二单元第 8 课 百家争鸣知识点一老子1. 时代与称谓:春秋后期的老子,姓李名耳,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 思想观点: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3. 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4. 著作:老子的学说被后人整理成道德经一书。相关链接道德经相传为老子所著,亦称老子老子五千文。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来看,该书大约编定于战国初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全书五千余字,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故称道德经。197

2、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 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因此又称德道经。道经侧重讲哲学,德经侧重讲政治和军事。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和无为。关于“道”,老子把它描述得很神秘。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说白了,道是一种无形无迹,但又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不仅先天地生,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而且是一切变化的总门。老子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意谓“自然而然”,即没有一个主宰者使其如此,而是自己如此,道遵循的是自然而然的规律。老子说这些话的背景和意图是什么呢?我们说老子生活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

3、攻城略地,杀人盈野成为社会常态。而老子认为这一切都不符合“正道”。他是希望通过自然而然的“道”,把统治者引出称雄争霸的迷境,把普通百姓从兵连祸结中解放出来。因此,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而提出来的。他希望清静无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关键是要符合规律。知识点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 孔子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2. 思想核心1名校名 推荐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相关链接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仁”包含了一切美德,它是“

4、礼”的根本内涵,是伦理道德观念的基本依据,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的状况。春秋时代,一方面是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发展了,私田扩大了,因此产生一个新问题:如何使对生产失去兴趣的劳动者不再逃离,安心生产,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周天子势力衰微,争霸战争不断,这一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社稷者不可胜数”。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主张恢复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平稳地过渡到一个“天下有道”的社会。因此,当他的学生问他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说“爱人”。这两个字的意义十

5、分重大。“爱人”对劳动者来说,就是统治者应当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对统治者来说,就是要做到“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私心,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3. 治国主张( 1)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2)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4. 教育成就( 1)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2)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3)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5. 文化成就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

6、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6. 深远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思维拓展如何评价孔子?为什么这样评价他?2名校名 推荐1. 评价: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 原因:因为他在思想上和教育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并创立了儒家学派。知识点三百家争鸣1. 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2. 主要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

7、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相关链接墨家学派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宗旨的半学术、半军事化的团体。在行为上,他们吃苦耐劳,行侠仗义,在紧要关头,皆能赴汤蹈火,不计个人得失。墨家学派在理论上,主要提倡的是“兼爱”“非攻”。“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学派贯穿始终的判断标准。在墨子或墨家学派看来,“亏人自利”是一切社会祸患的最后根源,不是正道,是“别”道,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是拯救社会,使人类走上幸福生活之路的良方妙药。所以,墨子特别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8、除此之外,墨子还主张“尚贤”,要求国君不分等级,举用贤才,反对“骨肉之亲”和“无故富贵”。墨家学派之所以在战国时期成为与儒家不相上下的“显学”,这与其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人们的普遍愿望有关。( 2)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相关链接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发挥了孔子的学说,以“义”为理论核心,提倡性善说,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政治上主张行 “王道” “仁政” 。主张“王道”,

9、反对“霸道”。他倡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民心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行“霸道”的社会,具体体现在用军事、战争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孟子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因此提出了“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孟3名校名 推荐子主张养浩然之气。他对“大丈夫”的定义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道家: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相关链接庄子的一生基本上是在贫穷中度过的,他曾经织过草鞋,向别人借过粮食。他鄙视功名利禄,楚威王曾派人带厚礼给庄子,让他去当宰相,庄子却

10、认为这是把他当成牵去太庙打扮然后祭祀的牛而加以拒绝。庄子非常注重“顺其自然”。在他的文章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今天沿用的一些成语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越俎代庖”“螳臂挡车”“相濡以沫”“莫逆于心”“贻笑大方” “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等都是从庄子的书里得来的。( 4)法家: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3. 百家争鸣的概念战国时期,各家党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

11、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4. 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例 1在中华传统美德里, 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就是 “仁”。提出“仁”的学说的思想家是 ()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韩非子4名校名 推荐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在政治方面,他宣传“以德治国”和“礼治”。答案A例 2“光盘行

12、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A. 孟子B. 墨子C. 庄子D. 韩非子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墨子的思想可概括为: “兼爱”“非攻”,他还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答案B例 3对于政治,他主张改革,实行法治;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他”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A. 孔子B. 孟子C. 庄子D. 韩非点拨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A、B 项是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政”;C项人物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答案D例 4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的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A.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B.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C. 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D. 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点拨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由题干信息“学术思想”排除C项, C 项属于经济的进步;由“秦以前”排除A、 D项。而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答案为B。答案B5名校名 推荐一曝十寒战国时代的孟子是个思想恢弘、学问渊博的辩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