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4)-

上传人:索马****尊 文档编号:145708011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医学(4)-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运动医学(4)-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运动医学(4)-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运动医学(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医学(4)-(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动医学,针灸概述,经络是什么? 腧穴是什么? 怎样进行针灸?,经络系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联络、运输和传导的体系。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血气” 论语季氏“血气未定”、 “血气方刚”、“血气既衰” “脉” 灵枢经脉“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经络”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经络学说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根据文献分析,其形成途径如下: 针刺、按摩的感应: 气功的“行气” 腧穴疗效的总结: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某

2、一脏器发生病变,在体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结节、皮疹、色泽改变等现象,也是发现经络系统的途径之一;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经络系统的组成,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 黄帝内经 “节”、“会”、“气穴”、“气府”; 针灸甲乙经“孔穴”; 太平圣惠方 “穴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腧穴”; 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向下沿上臂

3、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肺经腧穴,尺泽 (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咳血,潮热,气喘,咽喉肿痛,胸部胀满,小儿惊风,肘臂挛痛,乳痈。现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急性胃肠炎,丹毒,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列缺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偏、正

4、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手腕疼痛无力。现多用于治疗桡神经麻痹,腕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感冒,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落枕,荨麻疹,无脉症等。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可灸。,肺经腧穴,少商(井穴) 定位:在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鼻衄,发热,昏厥,癫狂,拇指挛痛。现多用于治疗肺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感冒,精神分裂症,中风昏迷等。 刺灸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肺经腧穴,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着食指内侧向上,通过一、二掌骨之间,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侧,再沿

5、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大椎,再向下进入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与足阳明胃经相交接。,商阳 (井穴) 定位: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颔肿,手指麻木,热病汗不出,昏迷。现多用于腮腺炎,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炎,急性胃肠炎等。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鼻塞,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痄腮,

6、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闭经,滞产,小儿惊风,上肢疼痛,痿痹。现多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电光性眼炎,近视眼,腮腺炎,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孕妇禁针灸。,手阳明大肠经腧穴,手三里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腹痛,腹泻,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肩背疼痛。现多用于臂神经痛,腰扭伤,面神经瘫痪,咽喉痛等。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手阳明大肠经腧穴,曲池 (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

7、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风疹,上肢不遂,腹痛吐泻,热病。现多用于肩肘关节疼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神经衰弱,荨麻疹,小儿麻痹后遗症,胸膜炎,甲状腺肿大,扁桃体炎等。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肩yu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风疹,瘰疬。现多用于肩周炎,上肢瘫痪,臂神经痛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8-1.5寸。可灸。,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迎香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 鼻塞,不闻香臭,鼻衄,鼻渊,口眼歪斜,面痒,面肿。现多用于嗅觉减退,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胆道蛔虫

8、等。 刺灸法: 斜刺或横刺0.3-o.5寸。,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沿着发际,到达前额;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与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线,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足阳明胃经腧穴,颊车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颊肿,

9、面肿,痄腮,牙关紧闭。现多用于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腮腺炎,面神经麻痹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横刺。可灸。,天枢 (大肠募穴)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水肿。现多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肠麻痹,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 刺灸法:直刺0.7-1.2寸。可灸。,足阳明胃经腧穴,梁丘 (郄穴) 定位: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主治:膝胫痹痛,胃痛,乳痈,下肢不遂。现多用于急性胃炎,胃痉挛,乳腺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

10、可灸。,足阳明胃经腧穴,足三里 (合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膝胫痛,脚气,水肿,咳嗽,气喘,虚劳羸瘦,疳积,完谷不化,中风,瘫痪,头晕,失眠,癫狂。现多用于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胰腺炎,肝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阑尾炎,休克,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癫痫,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动脉硬化,支气管哮喘,白细胞减少症,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足阳明胃经腧穴,上巨虚 (大肠腑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

11、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中风瘫痪,脚气。现多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单纯性阑尾炎等。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足阳明胃经腧穴,下巨虚 (小肠腑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乳痈,下肢痿痹。现多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下肢瘫痪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足阳明胃经腧穴,解溪 (经穴) 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姆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踝关节疼痛,下肢痿痹,癫证,头痛,眩晕,腹胀,便秘。现多用于神

12、经性头痛,消化不良,胃炎,肠炎,癫痫,面神经麻痹,足下垂,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足阳明胃经腧穴,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痛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

13、,小便不利,水肿,疝气,阴部痛,下肢痿痹,头痛,眩晕,失眠。现多用于神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高血压,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遗尿,性功能减退,神经衰弱,小儿舞蹈病,下肢神经痛或瘫痪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妇禁针。,足太阴脾经腧穴,血海 定位: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风疹,湿疹,丹毒,股内侧痛。现多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睾丸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贫血,下肢内侧及膝关节疼痛等。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足太阴脾经腧穴,起于心中,出属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通过横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的

14、脉:挟着咽喉上行,连系于眼球连系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腧穴,神门 (输穴、原穴) 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痛,心烦,怔忡,惊悸,健忘,不寐,癫狂,痫症,痴呆,胁痛,掌中热,目黄。现多用于无脉症,神经衰弱,心绞痛,癔病,舌骨肌麻痹,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起于于小指外侧端,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

15、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 位置: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骨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头项强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癫狂,疟疾,闪腰,盗汗,热病,手指挛急、麻木,肩臂疼痛。现多用于角膜炎,角膜白斑,扁桃体炎,落枕,急性腰扭伤,精神分裂症,

16、癔病等。 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肩贞 位置: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主治:肩胛痛,手臂不举。现多用于上肢瘫痪,肩关节周围炎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天宗 位置: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主治:肩胛痛,肘臂外后侧痛,气喘。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0寸。可灸。,手太阳小肠经腧穴,肩外俞 位置: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肩背痛,颈项强痛。现多用于肩胛区神经痛等。 刺灸法:斜刺0.3-0.7寸。可灸。,手太阳小肠经腧穴,肩中俞 位置:在背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肩背痛,唾血。 刺灸法:斜刺0.3-0.7寸。可灸。,手太阳小肠经腧穴,怎样进行针灸?,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针灸其实是两种疗法:针刺和艾灸。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