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平县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名师教案北师大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5698416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邹平县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名师教案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东省邹平县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名师教案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东省邹平县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名师教案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山东省邹平县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名师教案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山东省邹平县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名师教案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邹平县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名师教案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邹平县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名师教案北师大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第 8 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案例说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指出:“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 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课程标准中,本课的课程内容是“知道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局面”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本课“中国的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再次大碰撞” 的特点, 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北宋与辽、西夏三个政权并以及立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交往、融合”;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即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融合的出现”。在

2、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学内容的完成容易形成空洞的说教。因此,可适当地补充一些相应的内容,例如,考古成就,如宣化辽墓壁画 ;历史文化遗存介绍,如“榆林窟”壁画;文献记载史料,如续资治通鉴长编 ;等等,以解读历史信息为主的方式,设置由易到难的思考性、探究性问题, 引导学生解读辽、 西夏与北宋政权对峙的这段历史,以期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参与热情,体现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达到培养 “论从史出” 和证据意识的学科素养。教学过程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宣化辽墓考古现场,介绍辽墓的考古情况,同时设问:这次考古发掘为什么会引起轰动,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教师讲述:在北京西的宣化城西北4 千

3、米处的河子乡下八里村,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宣化下八里张世卿墓。墓地背靠兴福、 七宝二山, 面临洋河、 柳川河二水, 19721993 年,文物工作者先后在这里发掘、清理了以张世卿墓为代表的10 余座辽代时期的张氏家族墓,出土各种文物800 余件,壁画360 平方米,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1993 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北京中华世纪坛262 米青铜甬道上。墓室中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和精美壁画,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他们纷纷来到宣化, 对辽墓的展开研究,著书立说, 把宣化辽墓誉为 “地下艺术长廊” “文化艺术宝库” 。中国文物

4、代表团携带辽墓壁画摹本和出土文物赴日本和中国台湾巡回展览,引起了轰动。1名校名 推荐张匡正墓后室南壁壁画教师过渡语: 这次考古发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座宝库,了解 11 世纪的契丹人、党项人,以及汉族人等各民族是怎样生产生活的。设计意图: 教师选择考古成就河北宣化辽墓壁画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目的在于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减少历史教学中枯燥、乏味的说教情况,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存在。案例主体环节一:了解辽墓壁画,探史勾陈教师课件出示两幅备茶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解读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完成下列要求:( 1)图片中的人物都属于哪些民族?其服饰、饮食、

5、生活用具等都有哪些特点?( 2)从这次考古发掘中,反映出辽所管辖下的北方地区的人民生产、生活处于怎样的状态?参考答案:( 1)汉族、 契丹族。 其服饰、 饮食、生活用具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影响,2名校名 推荐融为一体。( 2)生产恢复发展,生活安定,出现的各民族融合相处、共同发展的状态。设计意图: 用考古出土的图片信息以及所反映出的真实历史情境, 说明在辽所管辖的北方地区(宣化)汉人与契丹人融合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开发北部领土,激发学生对探究考古文化的兴趣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探索欲望。环节二:解读历史文献,链史证实教师介绍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李涛,以及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 引导学生从历史

6、文献的角度解读历史。李焘,生于1115 年,卒于1184 年,其生存时期正是北宋被辽所灭,南宋建立的时期。李涛历任多种官职,见证了辽与宋之间的战与和。他仿照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的体例,著有续资治通鉴长编 ,始于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年间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记载了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大事, 是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 原书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记述详赡,史料丰富,史料价值极高,为研究辽宋西夏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一。教师出示史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成信,虔诚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

7、割。(南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真宗景德元年 (第 5 册), 1299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95提问学生思考:( 1)文献中的所说的“大宋皇帝”是谁?“北朝”是指什么政权?( 2)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应如何评价此事件?参考答案:( 1)宋真宗。辽政权。( 2)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对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 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说,结束了辽宋几十年的战争,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和平状态, 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设计意图: 通过解读历史文献, 使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历史

8、发展轨迹用文献的方式大量记载下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同时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本来面目的探索欲望,3名校名 推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和证据意识。环节三:游览榆林窟,观史求思教师课件出示榆林窟的图片,讲解榆林窟历史文化遗址。教师设问:( 1)从壁画上保留下来的 冶铁图西游记 这些史实, 能够反映出怎样的历史现象?( 2)榆林窟为什么会保留下这么完整、系统的历史文化资料?参考答案:( 1)汉族与党项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体现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2)本设问为开放性探究问题,学生能够答出“处于西北地区、远离战火、佛教文化比较发达等”即可。设计意图: 课程

9、标准提出: “在历史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本课对于西夏政权的历史, 学生比较陌生。 因此,利用“榆林窟”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感知、触摸到历史的痕迹,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表象,达到培养人文素养的目的。环节四 : 总结思考,探究提升探究思考: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如何看待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的战与和的。材料一: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 (指中原) 土地, 役中国人力, 称中国位号, 仿中国官属, 任中国贤才, 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

10、、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南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仁宗庆历四年 (第 11 册),36403641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95材料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北宋)苏辙: 栾城集卷四十二二论北朝政事大略 , 见陈天宏、高秀芳点校 : 苏辙集 , 748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90参考答案:说明了契丹族、 党项族自身的发展进步过程, 以及与汉族的融合, 契丹族、 党项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也说明了契丹政权曾经强盛一时。教师过渡: 从当时的历史名人李焘、苏辙的这些记载中,充分地说明了契丹、党项等少4名校名 推荐数民族推行汉法,学习中原

11、文化、政治制度和生活习俗的情况。探究思考: 契丹和党项族都是游牧民族政权, 为何在建立仅仅几十年的时间里就能和中原大国北宋抗衡呢?参考答案:从契丹方面看: 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农耕, 开始定居生活。 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契丹占据华北平原,实力大增。 契丹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革除北宋繁杂赋役的弊端,契丹任用汉人为官,学习中原文化。从北宋方面来看:北宋多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在后期与辽的战争中一直以防御为主。北宋政府一直采取的是重文轻武、软弱退让、 守内虚外的政策,结果军队战斗力较弱。北宋内部矛盾日益

12、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这使得北宋御敌能力更为减弱。设计意图 :通过历史文献记载的分析, 引导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 让学生学会分享史料事实折射出的社会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本课小结教师讲述:在漫长历史进程中,10 11 世纪时期,契丹、西夏与北宋政权形成对峙,有战争,也有议和,契丹族、党项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巨大凝聚力的民族, 各民族在融合中发展、繁荣、强大, 共同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作出了巨大贡献。课件展示板书并总结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的知识结构与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在对三个政权对峙史实的梳理,以及对战和关系的分析中,使学生认识到和平与交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少数民族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 促进民族融合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