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5698406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56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卷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长郡中学长郡中学 20212021 届高三月考试卷届高三月考试卷( (一一) )语文语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 道小题。时量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 ( (一一)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 “红杏枝头春意闹。 ”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 管见第七则别抒已见,加以嘲笑: “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 ;桃李“争春则 有之,红杏闹春 ,余实未之见也。 闹字可用,则吵字、 斗字、 打字皆可用 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

2、有一句“小星闹若沸” ,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 杠子,加批:“似流星。 ”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 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 ”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 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 鼻、 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 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 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

3、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 音” “皎白的嗓音” ,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 。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 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 “那不仅是比方, 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 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 。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 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 的荷香月色” 。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 使整个 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

4、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 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 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 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 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 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 亲自体察, “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 2 “观察之难” ,以为不能“由常

5、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 ) 。整篇荷 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 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 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 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 “山水田园固 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 ) 。 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 。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 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 “诗” ,运用

6、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 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 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 如他自己所主张的, “新而不失自然” 。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 达意。 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 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 炼。 荷塘月色 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 “顺口” “顺耳 “顺眼” 的境地(诵 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 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 作者缘情写景, 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

7、具有绘画美,而且富 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 材料三1927 年 7 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 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 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而这 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 父亲、 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这样 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 朱 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

8、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 “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 种生活的中和主义”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 “还是别提超然为好” “最终的选择还 是暂时逃避 ”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 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 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

9、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3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 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

10、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 “顺耳” “顺眼”,他的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4 分) 答: 5. 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 (二二)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

11、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我远来是为的这一一湖水湖水 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 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 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 5 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 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 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 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4 1938 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 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

12、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 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 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 ,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 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 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 堤,课余在湖边读书、 唱歌、 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 鱼翔浅底, 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 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

13、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 楼高势险,古榕成荫, 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噓噓, 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 家乡、 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 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

14、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 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 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 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 。我 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 1938 年 8 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 “第十级诸同学由 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 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 ” 朱自清先生 5 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

15、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 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 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 自比作了 “世外桃源” ,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 以至于除吃饭、 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 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 “怒读救国” ,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 “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 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 牌。 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 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 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漫步湖边,前面

16、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 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 着一壶茶,沉思久坐。 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 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 里说: “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 ”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 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 “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 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 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 “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 堤,可以一观; 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 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 而行。 在全面抗战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 总觉 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 蒙自分校, 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 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 “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 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 ”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