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名师教案北师大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5689142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8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名师教案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名师教案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名师教案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名师教案北师大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宋金南北对峙课题11 课 宋金南北对峙课时1 课时授课时间教学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目标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重点宋辽和战;宋夏和战分析难点澶渊之盟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出中国历史在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由统一再次走向分裂。学生齐读导言,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讲解新课:一、澶渊之盟:1 北宋政权的建立。教师依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简单介绍唐亡以后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指出由于后周世宗的改革和民心所向,统一趋势逐渐加强。接着,请学生讲述并演示“陈桥兵变”的故事(课前即让学生自己准

2、备),了解北宋王朝的建立经过,并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后,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说明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并强调指出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由此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2辽政权的建立。指导学生演示课本内容,并对课本插图进行简单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组织学生讨论:“契丹矛”和“契丹 文字”说明了什么?“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3宋辽之间的和战。建 议 教师采用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关于北宋的北伐,可向学生提问:“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

3、果如何?” “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教学过程以此指出当 时的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实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加之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开始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对辽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御,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别戍卫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境上。这使得北宋御敌能力更为减弱。辽统治者则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地进攻。学习“澶渊之盟”时,可先让一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澶州之战”,通过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1名校名

4、推荐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学生了解即可。二、宋夏和战:1夏政权的建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简介夏政权的建立。2宋夏之间的和战。本部分内容与“宋辽之间的和战”内容非常相似,组织学生讨论辽、夏政权与宋的关系的共同点。可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互相提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活跃课堂气氛。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楚: “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 、“ 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等几个问题。三、碰撞中的融合:课本介绍了辽、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的措施和成果。辽统治者重视农耕,推行汉法,革除弊端,创立“胡、汉分治”的政策,使辽

5、很快进入封建社会。西夏统治者也积极地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并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宋与辽、西夏在碰撞中、 特别在和议后的密切交往中, 共同获得了新的发展,进行了新的融合。建议教师首先提问 “契丹族、 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 (要提醒学生注意结合前文内容)、自由发言,教师最后可归纳出以下几点: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等。“辽马鞍、铃铛”既反映了其游牧民族的本色,服饰和马鞍上精美的龙形等雕饰又反映了学习汉文化和与汉民族的融合。彩图“西夏文敕牌” 反映了西夏文是学习了汉字的方块字形、采用了汉字的笔画创制的,是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板书设计靖康之变抗击斗争金朝变革女真习俗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