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事迹评价(议论文经典素材)(最新编写-修订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655541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人物事迹评价(议论文经典素材)(最新编写-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人物事迹评价(议论文经典素材)(最新编写-修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人物事迹评价(议论文经典素材)(最新编写-修订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议论文经典素材之古代人物篇一.孔子1.孔子出身没落的贵族之家,幼年丧父,到他这一代时家境贫寒,已经生活在社会下层。孔子自幼聪明好学,十五岁立志于学,精通六艺,成年时已经小有名气。2. 孔丘在宰相季孙的府上做过管理粮仓的小吏,后来又担任管理牧场的职务,指导马夫把马养的膘肥肉壮。3. 孔子施教的最大特点是着重在启发,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孔子根据每个弟子的性格、主要优缺点,而加以相应的及时的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德行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4孔子晚年喜好 易经,

2、反复研读,以至于 韦编三绝,把串竹简的皮绳都磨断了多次。5.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余年,先后到过卫、匡、蒲、曹、宋、郑、陈、蔡、晋、楚,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6. 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制度,突破了贵族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进了文化知识在民间的传播,创造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7.孔子对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

3、学生和后人。8.孔子晚年著书立说,努力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献,作为教授弟子的课本。,诗、书、礼记、乐、春秋等都经过了他的编订删改,他对保存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遗产,具有不朽的功绩。9. 除去焚书坑儒的秦朝,孔子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备受推崇。尤其是到了汉朝,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五经立于学官,儒家思想成为钦定的正统思想。10.孔子的故里是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已成为旅游圣地,每年游客近百万,全球孔子学院近200家,推动了汉文化的传播。二.屈原1.战国时代,争城夺地,互相杀伐。 那时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

4、的信任。2. 身为楚王室贵族的屈原,并没有像一般策士一样,游说列国,寻求施展才华的明主。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精通律法,善于外交。怀王以他并不聪慧的眼光发现了这位奇才,并奉为座上宾。此后,在短短的数年里,屈原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颠峰,使他扬名于中原,楚人曰:“大夫在,不惧秦也!”。齐楚联盟换言之便是“齐屈联盟”,使秦不敢东进而攻齐,亦不敢南下而扰楚,楚国统一六国的希望似乎指日可待了。3.屈原得罪奸宦,被撤官职,离开郢都。他大声说:我不能带着楚国和百姓一起走呀!他走一阵,又回望一阵,这就是我的郢都城啊! 他挂念着国事,到一处就歇几天,打听一下消息。4. 屈原走了,楚国国势一天不如一天

5、,失掉了对抗秦兵的力量。怀王接到秦王的来信,请他到秦国武关地方,商谈秦楚永世友好的办法。怀王决不下主意:要不去,只怕秦军向南进攻;要去呢,又怕秦国心怀叵测。在子兰和靳尚的劝说下,同意去武关会谈。三闾大夫屈原,听到消息,连夜飞马而来,悲声劝阻,攀住了车辕不肯放手。靳尚令人把屈原推倒在地,扬鞭催马,簇拥着怀王走了。5. 屈原到了流放陵阳,日夜心烦意乱。他知道楚国定有灾难,屈原考虑了几天,觉得楚国一片黑暗,闷得气也难喘,决定出国去走一遭儿。 走了几天,到了楚国的边境,他又踌躇起来。他的马悲哀地嘶叫着,马夫也回头望着楚国叹气。屈原不禁激动地说:对,我们是楚国人、楚国马,死也要死在楚国的土地上! 他回到

6、陵阳住了九年,既没有回郢都的希望,又听到楚国的局面越来越坏。每个传来的消息都使他坐立不安,他只能每天在山边湖旁焦急踱步与等待。6. 屈原在江边踱着,他怀念郢都,怀念百姓,憎恨敌人,憎恨奸邪,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卖国的小人,激发全国百姓的爱国赤忱。他抱着石头,奋力向江心一跳。百姓相信爱国诗人是不会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们摇着龙船,到处去寻觅诗人。他的爱国精神,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生了根。7.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 鸡蛋等食物往江里面丢, 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

7、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 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从此以后,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8.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政治抒情诗。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三.司马迁1.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

8、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2.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司马迁20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3.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

9、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4. 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陈涉,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来叙述,甚至将陈涉和商汤和周武王相提并论。在给屈原作传时,他认为屈原可以同日月争辉,并愤怒地谴责了楚国贵族统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恶行径;他把舜的事情写在五帝本纪里,赞扬他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司马迁也非常推崇完璧归赵和将相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蔺相如和廉颇;司马迁还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见义勇为的游侠。比如凤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

10、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只身刺秦王,最终血溅秦廷。司马迁对这些人物进行大胆的歌颂,实际上便是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赏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5. 一个人在遭到无辜的迫害以后,通常有两种选择: 要么悲观消沉,要么发愤图强。而司马迁选择了后一条路。他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司马迁独创了中国历史著作的纪传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四.陶渊明1.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东晋朝廷的大官,祖父也当过

11、太守。可是,他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官场上的习气,而把主要精力用在读书上。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自己住的房子前边栽了五棵柳树。他经常在柳荫下读书,读到高兴的地方,连饭也忘了吃。遇到使人忧愁的事,他就借酒浇愁。虽然庄院残破,并且经常挨饿,可他的心情是愉快的。陶渊明博览群书,什么诸子百家,什么诗词歌赋,他尽情浏览,百读不厌。他的思想十分开阔,见解也高明。2. 陶渊明29岁那年出仕做官,几更官职,大小不一,但都因为看不惯官场上的习气,屡屡辞职。因为没有经济来源,生活越来越困难,五个子女都饿得骨瘦如柴。快四十岁时,在朋友劝说下,他把妻子儿女留在原籍,自己离乡背井来到了彭泽县,不足百日又挂印辞职。3. 陶渊明热爱

12、劳动,热爱乡村,一天到晚陶醉在美丽的田园风光之中。他和农民们一样,每天早出晚归,在田间劳动,甘心情愿地过着艰苦的生活,享受着田园的乐趣与逍遥。4. 陶渊明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农村过着田园生活。他和妻子儿女辛勤劳动,还是经常受冻挨饿。六十岁以后,他体弱多病,经常卧病在床。这时候,腐败的东晋朝廷已经被推翻了,刘裕当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刘裕很钦佩陶渊明,多次派人来劝他出来做官,帮助自己,他却婉言谢绝了。不久,陶渊明病势沉重起来,怎么诊治也不见好。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日子不长了,就决定不再吃药。还对家人说,死后,就把我葬在田野里,不要起坟头也不要栽树。5. 陶渊明退归田园后,隐居在湖南常德桃花源,乡

13、邻中有个读书少年向他求教,说:“我非常敬佩你的渊博知识,不知你在少年时读书学习,有什么妙法?小辈在此愿听指教!” 陶渊明捋着胡须说:“学习是绝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呀!”五.李白1.李白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5岁的时候,就能大声背诵前人有名的文章了。两三遍就毫不费力地把书上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由于李白总是把功课作得很好,所以老师非常喜欢李白,经常在小朋友们面前夸奖他。2.一天,他发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李白非常好奇。于是他说:“婆婆,请问您磨这根大铁棒干什么呢?”老婆婆说:“我呀,我要把它磨成一支细细的绣花针。”李白说:“这么粗的铁棒

14、能磨成针吗?”老婆婆说:“好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这件事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专心读书,甚至搬到一所道观中去安心苦读。3. 李白过人的才华,皇帝唐玄宗也想看一看李白到底是个怎样厉害的人物。皇帝召见,李白迈着大步,仰天长笑着走进皇宫,没有一丝拘束紧张的样子。唐玄宗看见李白仪表非凡,气宇轩昂,无论问他什么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并能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呢。有个太监叫高力士,发现皇帝喜欢李白,心里就很不舒服,还想着要找个机会整整李白。当着皇帝的面,李白用智慧让高力士跪了下去给他脱靴,给那些受高力士欺负的人出了口气。4.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

15、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5. 他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有着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6.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

16、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六.杜甫1.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2. 唐玄宗天宝三年,杜甫在洛阳遇到了他平生最钦佩的李白。李白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刚刚从首都被排挤出来。李白纵横喷薄的才气,爽朗豪放的性格,以及在长安不同凡响的“谪仙”事迹,都强有力地吸引着杜甫。两人虽然年龄相差较大,却一见如故,情同手足。他们曾两次一齐漫游,在河南、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