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最新编写-修订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648168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7.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最新编写-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最新编写-修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最新编写-修订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 张上明 整理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其真无马邪 乃重修

2、岳阳楼,增其旧制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执策而临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策之不以其道 译句 。 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句 。 3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于是 作者对此表现出强烈的 之情。 4 文中 “世有伯乐, 然后 有千里马” 一句强调了 作用。 在今天, 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 完全可以 (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 ; 而在位者也应 (填相关成语)正确 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 (二)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采,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

3、除奸凶, 兴复汉室,还子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 食(1)。 臣非不自惜也, 顾王业不可偏安子蜀都, 故冒危难, 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2).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子东,兵法乘劳,此进趋(3)之时也。(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释: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非计:不正确的计策。进趋:赶快进兵。 1 填空答问 : 这两段文字都出自 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国” 除蜀国外, 另两国是_与_ ; 文中的“先帝”指 ,“陛下”指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4、 夙夜忧叹: 。 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 3.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 甲文: 。 乙文: 。 4申、乙两段文字都紧扣“诸葛亮上出师表”这一中心,写出了哪两层意思?请分层概括回 答: 。 。 (三) 王冕者, 诸暨人。 七八,岁时, 父命牧牛陇上, 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方辄默记。 暮归, 亡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 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

5、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 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 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 : (1)蹊 : 践踏。(2)策 : 通“册”。(3)长明灯 : 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 : 心神安适。(5) 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恃卫之臣不懈于内 C. 暮归,亡其牛 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

6、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 (四)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 尔。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 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

7、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漫浪:随随便便。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可以有得: 其义自见: 自晓其文: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 。3作者在“三到”中, 强调了_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 (五) 晋平公问子师旷曰 :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 : “何不秉烛(1)乎?”平公曰 : “安 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君乎?臣闻之:

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 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问于师旷: 安敢戏君乎: 如日出之阳: 臣闻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 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答: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答: (六)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

9、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 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 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 “论语 云 : 冠者五六人, 五六三十也, 童子六七人, 六七四十二也, 岂非七十二人?” 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动筒:人名。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着冠: 成年。岂合:怎么能。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 达者七十二人: 经传无文: 博士无以对: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据何文,以知之? (2)冠者五六人,童

10、子六七人。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答: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答: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一)1考查虚词能力,答案 A。 ( “而”都表示转折关系。) 2考查古文 翻译能力。要通观全文 ; 抓住关键词、(如“策” “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 译句便水到渠成。答案 :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 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 刃而解。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4、命运起决定作用。毛遂自荐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 (二)1 魏 吴;刘备 刘禅。 2(1)通夜忧虑

11、感叹(2)睡不安宁,吃不好饭(或寝食难安)3 甲文今南方己定,兵甲已足;乙文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4 (1)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 诚(2)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三) 1 A 2 A 3 A 偷偷地进学校去听学生读书 B (这孩子对读书) 如此入迷, 为什么不 (何不) 就 让他去读书呢?4 勤奋好学 孝敬父母。 (四)1考查解释词义能力。三个同均表明读书效果.答案 : 收获同“现”明白 2考查 理解层意能力。 解析第 1、 2 句, 从 “先须” “继以” 可看出句序 ; 再从句中两个 “使其言”“使 其言,把握层意要点,最后提取相关语句,整合要点回答。答案 : 第一步要“熟读”,要

12、能“使 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第二步要“精思”,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3考查筛选提要 能力。答案 : 心到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4.考查概括文段主旨能力。答案 : 读书要熟读精思,要 做到“三到”。 (五) 1 考查词语理解能力。答案 : 向戏弄 明亮听说,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联系上 文,抓住关键词“孰与”“昧”可译句:(秉烛之明)比摸黑走路,谁(哪个)好(强)? 3、考查文意理解能力。文中两人的心态不同,对“暮”字含义解说各异。答案:前者“暮”为 时间晚了,迟了。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 引出秉烛之喻 5考查概括文章主旨能力答案: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 益终生等。 (六)1考查解释词语能力。答案:曾经贤达文字记载应对、回答。2 考查古文翻译 能力。答案 : 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 3考查理解文意能力。答 案: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 4考查分析评价能力。 开放性试题、多角度评析,有多种启示。答案 : 从动筒来说,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 ; 从博士来说,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要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