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最新编写-修订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648105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0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最新编写-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最新编写-修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最新编写-修订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生物辅导(二) 第二章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 细胞体 和 突起 两部分,突起包括 树突 和 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 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2、双向性 4、传导特征 完整性 : 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 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 ; 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 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双向性 : 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 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 (双向传导) 绝缘性 : 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 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相对不疲劳性 : 有人曾在实验条

3、件下,用每秒 50100 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 912 小 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 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 突触 结构完成。 )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 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突触间隙:突触 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 ;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 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

4、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 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结合 : 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 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 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 从而完成信息 的跨突触传递。 失活 : 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 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 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

5、放, 产生 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神经调节能保持有序性是因为:递质发生效应后, 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 作用。 递质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递质受体: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 递质作用:使另一个神经元 兴奋或抑制 。 (4)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导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要 慢 。 (5)信号变化: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 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征:单向传导。 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 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

6、 突触后膜, 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 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 (局部电流) 在传 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 在突触中单向传递。 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在 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电信号。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 包括脑和脊髓。 脑包括大脑、 小脑、 间脑 (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 、 中脑、脑桥、延髓。 2、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2)

7、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3)下丘脑调节体温、 水盐平衡和内分泌的中枢:(4)脑干:呼吸、循环等活动中枢(5)脊髓:调节机体运动的 低级中枢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运动性语言中枢:S 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 症;听觉性语言中枢:H 区。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视觉性语言中枢:V 区。阅读 文字;书写性语言中枢:W 区。书写文字 五、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2、概念:由 内分泌器官(或细胞) 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的方式,这就是激素调节。 3、腺体: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构成,存在于器官内或独立存在的器官。 (1)外分

8、泌腺: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如泪腺、汗腺、唾液腺、胃腺。 (2)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如垂体、甲状腺。 4、动物激素的种类 化学 本质 激素名称产生部位生理功能 甲状腺激素 (含碘)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 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氨基 酸 衍生 物 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 增强心脏活动,使动脉收缩、血压升高。对物质代 谢的作用在 于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 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 放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促肾上腺素释 放激素 下丘脑 促进垂体合成

9、和分泌促肾上腺素 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 出。 催产素 下丘脑 (由下 丘脑神经细 胞分泌、 垂体 后叶释放) 促进妊娠末期子宫收缩。 多 肽 类 胸腺素胸腺 促进T淋巴细胞的分化、 成熟, 增强淋巴细胞的功能,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 (如艾滋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 分泌。 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肾上腺素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素 催乳素 垂体 促进乳腺的发育和泌乳。 胰岛素 卵巢胰岛 B

10、细胞 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蛋 白 质 类 胰高血糖素 胰岛 A 细胞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 血糖浓度。 雄性激素 肾上腺皮质 分泌少量, 主 要由睾丸分 泌。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 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 固 醇 类 雌性激素 肾上腺皮质 分泌少量, 主 要由卵巢分 泌。 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 并维持雌性第二性征。 孕激素卵巢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和泌 乳准备条件。 醛固酮 (肾上腺盐皮 质激素)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 (Na+ ) 的重吸收和钾 离子(K

11、+ )的分泌。 (保钠排钾) 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 调节糖类、蛋白质、脂肪的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 加强糖异生;使外周组织对葡萄 糖的摄取、利用减 少,故可使血糖升高。 5、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路和去路 (2)血糖调节的相关激素 (3)血糖平衡中的激素调节(体液调节) 血糖浓 度升高 血糖浓 度升高 胰岛B 细胞 胰岛B 细胞 胰岛素胰岛素 氧化分解氧化分解 肝糖元合成肝糖元合成 转变为脂肪转变为脂肪 下丘脑下丘脑 血糖浓 度降低 血糖浓 度降低 胰岛A 细胞 胰岛A 细胞 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 下丘脑下丘脑肾上腺肾上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肝糖元分解肝糖元分解 肝糖元分解肝糖元分解 非

12、糖物质转化非糖物质转化 血糖平衡既受到神经调节,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其调节是一种神经体液调节。 胰岛素 是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升高。 胰高血糖素增多促进 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增多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4)糖尿病人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 (5)相关激素间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作用。 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相似作用。 6、反馈调节的概念及其意义 (1)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 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2)反馈调节有正反馈和

13、负反馈之分。 如果反馈信息对控制中心发出的信息具有减弱的作用,则为负反馈。 如果反馈信息对控制中心发出的信息具有增强的作用,则为正反馈。 7、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8、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调节的特点 (1)都是微量和高效的有机物。 (2)通过体液运输,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 (3)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4)激素作用后被灭活,需体内不断产生维持动态平衡 第第 3 节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一、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

14、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二、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1、体温调节 :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 缩、 汗液分泌减少 (减少散热) 、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 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 (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 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 (皮肤中)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 舒张、血流量 增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无减少产热的途径)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水盐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 大脑皮层垂体 产生渴觉 主动饮水 补充水分 抗利尿激素

15、 肾小管、集合管 重吸收水分 尿量 细 胞 外 液 渗 透 压 下 降 细 胞 外 液 渗 透 压 下 降 减少 (-) (+) (+) (-) 2.水盐平衡调节机制图解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2)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 第第 4 节免疫调节节免疫调节 一.免疫、抗原与抗体概述 (一).免疫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 ,排除 “非己” ,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 (二).抗原 1.概

16、念: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2.特点: 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3.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抗原决定簇。 (三).抗体(免疫球蛋白) 1.概念 : 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 的球蛋白。 2.抗体的分布: 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如乳汁中,所以新生儿在一定时间 内可由于获得母体乳汁内的抗体而获得免疫。 3.抗体的作用机理: 抗体可以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而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然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杀死。 三、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第一道:皮肤、黏膜 第二道: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吞噬细胞 第三道: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特异性免疫 四、特异性免疫 抗原进入人体以后,有的被体液中相应的抗体消灭,有的则被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前 者称为体液免疫,后者称为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由 B 细胞产生抗体游离于体液中将进入人体的抗原消灭的免疫方式. 细胞免疫:由 T 细胞将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消灭的免疫方式. 非特异性免疫 五、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总结五、与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