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地质环境与疾病(最新编写-修订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647936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5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与健康:地质环境与疾病(最新编写-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与健康:地质环境与疾病(最新编写-修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与健康:地质环境与疾病(最新编写-修订版)(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地质环境与疾病,地球表层各种环境要素均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由于地质历史发展的原因或人为的原因,在地壳表面的局部地区出现各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的现象,某些化学元素相对过剩,某些化学元素相对不足,以致各种化学元素之间比例失调等,使人体从环境摄入的元素量过多或过少,超出人体所能适应的变动范围,从而引发某些地方病,又称“地球化学性疾病”。 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称地方病。地方病多发生在经济不发达,同外地物资交流少以及保健条件不良的地区。我国最典型的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和地方性氟中毒等。,第三节 地质环境与疾病,据2001年卫生部统计资料: 全国血

2、吸虫病流行县(区)418个,现症病人82万人; 克山病病区县326个,现症病人4.25万人; 大骨节病病区县352个,现症病人81万人; 碘缺乏病监测县2702个,现症病人871万人; 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1069个,现症病人134万人; 煤烟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201个,现症病人159万人;,1.分类 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地方病(Natural biological endemic disease) 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 化学元素性:地方病(地球化学性地方病,geo-chemical disease) 由于地壳表面各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造成某一地区的水和土壤中某

3、种元素过多或不足,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一、地方病的分类及其基本特征,2.地方病病(疫)区基本特征,该地方病发病率和患病率显著高于非地方病病(疫)区。,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引起该地方病的自然因素.,健康人进入病(疫)区,有患该病的可能。,从病(疫)区迁出的健康者(潜伏者除外)不会再患该种地方病。,病(疫)区内的易感动物也可罹患。,根除致病因子,病(疫)区可转变为健康化地区。,2.地方病病(疫)区基本特征,该地方病发病率和患病率显著高于非地方病病(疫)区。,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引起该地方病的自然因素.,健康人进入病(疫)区,有患该病的可能。,从病(疫)区迁出的健康者(潜伏者除外)不会

4、再患该种地方病。,病(疫)区内的易感动物也可罹患。,根除致病因子,病(疫)区可转变为健康化地区。,病种多,病情复杂 既有自然疫源性疾病(如血吸虫病、鼠疫等),也有地球化学因素有关的疾病(碘缺乏病)。 常见的地方病有: 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甲状腺肿 地方性克汀病 地方性砷中毒 地方性硒中毒,3.地方病的流行特征,二、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 碘缺乏引起的疾病统称。 碘为甲状腺激素的必需成分。 IDD是指从胚胎发育到成人期由于碘摄入不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或生理障碍。 缺碘不仅可导致甲状腺肿大、克汀病,还可引起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

5、殖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在1983年第四届亚洲营养学会上,Hetzel等人提出用碘缺乏病 的新观念取代原来局限于地甲、地克病的旧概念。,一种世界性疾病,其流行最广,病人最多,危害最严重。 1994年WHO儿童基金会指出,全球IDD流行国家有110个,病区人口16亿,由缺碘造成智力低下的约3亿人,占病区人口的18.7%,因母体缺碘每年至少有3万流产或死胎,每年约有12万新生儿发生不同程度的智能损伤,智力障碍人群中的80%是缺碘所致,中国是IDD流行严重的国家,全国除上海市外,所有地区都有该病的流行,山区是重病区分布集中的地方. 全国4.25亿病区人口,新生儿智残者每年以100万人

6、的速度增长.,碘是必需微量元素。与人类健康关系最密切 。 正常人的甲状腺能够耐受供应量的波动范围较大,碘在很大程度上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加速调节,使之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一)、碘的生理需要量和供给量,一般根据尿碘来制订其推荐的每日碘供给量。 10岁以下儿童为40120g/日,成人为150g/日,孕妇、乳母为200g/日(该标准仅适用于非碘缺乏地区),碘缺乏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甲病(Endemic Goiter),主要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 个别地区也可因摄入过量碘所致。 主要表现是甲状腺增生和肥大。,History,我国在公元前七世纪就有文字记载,称为瘿(Ying) 病,晋代的

7、葛洪首次提出用海藻、昆布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碘缺乏病中的一种疾病)。直至二十世纪人们才普遍认识到可以用碘来预防碘缺乏病并获得成功 。,克汀病,碘缺乏时,出现胎儿早产、死产、先天畸形、单纯聋哑、甲状腺肿及痴呆、矮小等,即克汀病(Cretinism)。克汀病是涉及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呆小病因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丧失,使发育过程受阻,尤其表现在骨骼系统和神经系统,因而出现侏儒症。本病的主要表现是软骨生长和骨化延迟,骨化中心的出现和愈合均延迟。长骨的长度和宽度均不正常,10岁儿童的长骨长度仅相当于正常23岁儿童的长度。四肢长骨与躯干骨的比例亦不相称。,

8、地方性克汀病: 胚胎发育期及出生后早期严重缺碘所致, 主要表现为:矮小、痴呆、聋 哑、神经系统症状等 (聋、哑、傻、瘫、矮)。 见于古老的严重病区。,亚克汀病:,智力轻度落后,神经系统轻微受损,发育迟滞,人数远多于克汀病患者,17,正常儿童,亚临床克汀病儿童与地方性克汀病儿童,地方性甲状腺肿,正常人和地方性克汀病病人,(二)、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主要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的山区,共同特点是地形倾斜,雨水冲刷严重,降雨量集中、水土流失大、土壤中碘极少。 山区多于丘陵,丘陵多于平原。,地区分布的总规律: 山区发病率高于平原 内陆发病率高于沿海 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2、人群分布

9、儿童期开始出现,青春发育期升高,40岁后下降; 女性最高患病率在1218岁,男性在915岁。以后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男性成年后,患病率下降,而成年女性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在流行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发病年龄一般在青春期,女性早于男性; 越是流行严重的地区发病越早 成年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越是流行严重的地区,男女患病率差别越小; 重病区到轻病区男女患病率的性别差异可从1:1到1:8,3、时间趋势: 采取补碘干预后,IDD的流行状况明显改善 在未进行大规模干预前,我国估计有3500万地甲病人,按当时病区人口3.2亿人计,患病率约11%。 1995年-1999年,各省病情均呈下降趋势,8-10

10、岁儿童地甲患病率由20.3%降低到8.8%,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约有7.27亿人口受到碘缺乏的威胁,几乎占世界全部缺碘地区人口的一半(46%) 广大农村是防治碘缺乏病的重点地区,大、中、小城市也未逃脱碘缺乏的困扰。,我国流行情况,严重性-“傻子村”,在严重碘缺乏地区,整个村庄选不出一位合格的会计和拖拉机手,甚至无兵可征,全村被称为“傻子村” “一代肿(甲肿)、二代傻(克汀病)、三代断根芽(人口逐渐减少)”来形容“傻子村” 智力缺陷儿童生活不能自理,成为父母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土壤因素,(三)碘缺乏病的病因,雨水冲刷是大部分病区土壤缺碘的主要原因。 土壤碘含量也与岩石、土壤性质相关。,

11、饮水因素,饮水碘越低,碘缺乏病发病率越高。,膳食因素,人体碘主要来自食物。60%来自植物性食品,海产品含碘量最高。 不合理的膳食:低蛋白低热量膳食可以影响甲状腺激素合成。钙可妨碍碘吸收。,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某些地区环境中并不缺碘,对患者补碘后甲状腺肿的患病率无明显下降,提示还存在除碘以外的其他病因,即所谓致甲状腺肿物质。,4. 致甲状腺肿物质,硫氰酸盐(SCN-):杏仁、木薯、黄豆、核桃仁等含有。 (抑制甲状腺对碘的浓集能力),硫葡萄糖苷:芥菜、卷心菜、甘蓝等蔬菜中,药物: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可抑制碘的有机化和偶联过程;治疗精神病的碳酸锂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洋地黄可能抑制促钠钾转换的三磷酸腺

12、苷酶而影响甲状腺对碘的浓集。,发病原因,缺碘: 缺碘 甲状腺素合成减少 血液T3 、 T4 甲状腺代偿性增生 垂体促甲状腺素分泌,高碘:占据过氧化酶活性基,妨碍酪氨酸氧化,1. 第一级预防,(四)、碘缺乏病的预防,碘盐:食盐加碘是首选方法。每人每天碘的供给量150g。,碘油 :长效、经济、方便、副作用小。,对非缺碘性碘缺乏病流行区,查清原因,针对性防治。,为了避免碘的丢失,炒菜、煮汤时应在出锅时再加碘盐,碘盐储存容器放于避光处,并加盖,补碘的重点人群一儿童、新婚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2. 第二级预防,1.进行碘盐含碘量的监测,保证碘含量的稳定; 2.注射或口服碘化油时,应随访,以确定无甲亢或

13、甲低; 3.进行定期调查和比较食用碘盐前后人群甲状腺肿发病率动态变化; 4.必要时,进行碘代谢和垂体甲状腺系统功能状态的检查。,(二)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是由于外环境中氟元素过多,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特征的全身性慢性疾病。,地球上分布最广的地方病之一 世界5大洲的50多个国家有该病 我国目前除上海市和海南省外都有该病分布,病情严重 到2000年,全国有病区县1306个,占全国总县数的46.54% 病区村150445个,病区村人口11241.52万人 现有氟斑牙患者4066.32万人,氟骨症患者260.32万人,其中残疾氟骨症约

14、有几十万人,3. 氟在体内的代谢,氟主要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体内。 吸收率与氟化物的水溶性有关。水溶性高的氟化物吸收率非常高,但受到体内钙、镁、磷等水平的影响。 氟化物颗粒和气溶胶可以通过呼吸道吸收,其吸收率与颗粒大小和水溶性有关。,氟的分布,氟进入体内后迅速向全身各组织分布,体内99的氟分布在牙齿和骨骼。 母体中的氟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 氟主要通过尿排泄: 成人体内60的氟潴留在体内 儿童体内氟蓄积的比例高达8090。,氟中毒的高危人群,(2)大量使用含氟燃煤的地区: 在我国高寒山区,当地煤贮量丰富,但煤质低劣,含氟量高。 最关键的是当地居民燃煤方式的落后,室内煤火终年不熄,使室内空气受

15、到严重污染,其含氟量可高达0.0390.5mg/m3 。 同时存放在室内的食品、当地的饮水也受到污染,可以通过消化道摄入氟。 这种燃煤污染是当地居民发生氟中毒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氟中毒的高危人群,(3)工业氟污染地区: 某些加工厂如: 铝厂 钢铁厂 硫酸厂 磷肥厂等 都可排出大量含氟废气污染环境。 居民通过呼吸可吸入一定剂量的氟。,氟中毒的高危人群,(4)因饮用或摄入含氟量高的粗制茶及粮食、蔬菜等使人均日摄氟总量增加而引起氟中毒。 茶可富集氟: 世界茶氟含量平均为97mg/kg 我国的红茶、绿茶及花茶平均氟含量为125mg/kg 我国砖茶可高达493mg/kg,最高为1175mg/kg 如甘孜

16、藏族居民中发现有因饮茶而致的氟中毒者。,氟中毒的高危人群,不同地区引起氟中毒的原因可能不一样,居住在以下几种地区的居民将成为氟中毒的高危人群。 (1)饮水氟含量较高的地区: 这是我国最主要的病区类型。我国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饮水中氟含量应地域1mg/L。,4.氟中毒的表现,一般认为,适量的氟能维持机体正常的钙磷代谢,促进牙齿和骨骼钙化,从而保护牙齿和有利于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氟的防龋作用已为流行病学调查所证实。氟对于神经传导和代谢酶系统都有一定的作用。,4.氟中毒的表现,氟的每日最高摄入量为45mg 如果超过6mg/d,就可能引起氟中毒 氟中毒损害全身各个系统 临床表现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主要特征,4.氟中毒的表现,氟的每日最高摄入量为45mg 如果超过6mg/d,就可能引起氟中毒 氟中毒损害全身各个系统 临床表现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主要特征,(一)、地方性氟中毒的特征,适量的氟能维持正常的钙磷代谢,促进牙齿和骨骼钙化。,氟对于神经传导和代谢酶系统有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