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区别比较(最新编写-修订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647629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区别比较(最新编写-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区别比较(最新编写-修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区别比较(最新编写-修订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的区别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的区别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基本 概念 基本 概念 流动站是指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具有博士 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 人员的组织。 它不是在设立有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内另外 成立一个独立的行政或学术组织实体。设立博士后 流动站的实际含义是指具备了招收博士后研究人 员的资格。 工作站是指在具备独立法人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等机构 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 工作站一般需依托流动

2、站招聘博士后 (流动站是 有独立招收资格的),所以工作站的博士后,一般为 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 工作站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正式批准后, 才能单 独招收博士后。 博士后创新基地,既不是流动站,也不 是工作站,是博士后工作平台。 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主要目的是 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 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博士后创新基地没有直接招博士后的权 利,只能委托流动站和工作站招收。 基本 条件 基本 条件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申请设立流动站,应当具 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相应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已培 养出一届以上的博士毕业生; 2、具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生指导教师; 3、具有较强的科

3、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科研工作处于国内前列, 博士后研究项目具有理论或技术创新性; 4、具有必需的科研条件和科研经费,并能为 博士后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 企业、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事业单位、省 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留学人员 创业园区申请设立工作站,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经营或运行状况良好; 2、具有一定规模,并具有专门的研究与开发机 构; 3、拥有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具有创新理论和创 新技术的博士后科研项目; 4、能为博士后人员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和必要 的生活条件。 申请设立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应具备下列基本条

4、件: (一)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二)具有相当规模,经营或运行状况良好 ; (三)具有专门的研究与开发机构; (四)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 伍; (五)具有市场前景好、学术技术水平高的 研究开发项目; (六)能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研发 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建有国家重点 实验室的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可优先设立流动站。 建有省级以上研发和技术中心, 承担国家重大项 目的单位可优先设立工作站。 经费和必需的生活条件。 建有省级以上研发和技术中心,承担国家和 省上重大项目的单位可优先设立四川省博士 后创新实践基地。 申请 程序 申请 程序 流动站的设立, 由拟设站单位提出申请,

5、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委及直属 机构人事部门审核汇总后报人事部。经专家评审委 员会评审,由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审核 批准。 工作站的设立,由拟设站单位提出申请,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人事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委及直属机 构人事部门组织初评后报人事部。经专家评议,由人 事部审核批准。 申报单位按要求填写四川省博士后创 新实践基地报批表 并按隶属关系进行申报, 经省级部门、中央在川单位主管(代管)部 门和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 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中央在川单位无主 管(代管)部门的,可直接向省人力资源和 社会保障厅申报,非公有制单位申报工作由 所在地人力资

6、源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组织。 招收 博后 招收 博后 具有独立招收博士后资格与流动站联合培养博士后, 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 正式批准后,才能单独招收博士后。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应当委托博士后科 研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双方的权利、 义务以及委托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权 利、义务等通过协议的方法约定。 招收 办法 招收 办法 1、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按年度下达向各流动站单位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国家资助计划(资助标准为每人两年 10 万元人 民币)和国家重点资助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计划(资助标准为每人两年 16 万元人民币),此种招收模式为国家资助招收和重点资助招收。 2、各设

7、站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研究工作需要和经费来源(国家资助、各类基金资助、社会赞助、研究项目经费以及单位自筹)等情况,在批准的范 围内设置博士后岗位,并确定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具体条件,面向社会予以公布,此种招收模式为自筹经费招收。 3、符合设立流动站、工作站条件的未设站单位(以下称非设站单位)可以招收留学博士(系指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或在国外获长期居留证的博士) 回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或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此种招收模式为留学非设站招收。 4、非设站单位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需先按关于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招收博士后的报批及管理办法,向全国博 管办申报,经批准后,

8、方可进行招收工作,此种招收模式为项目博士后招收。 管理 体系 管理 体系 各设站单位应建立在站博士后人员的考核指标体系,以及博士后人员进站招收、中期考核和出站考核制度。制定对博士后人员目标管理、绩效评价、 奖励惩处等具体管理办法,对博士后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对研究成果突出、表现优秀的博士后人员,应当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对中期考核不合格的 博士后人员予以劝退和解约。 各设站单位应将博士后人员纳入本单位人事管理范围,其人事、组织关系、福利待遇等比照本单位同等人员对待,或按协议执行。博士后人员实行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博士后人员应与设站单位职工享受同等的医疗保障待遇,所需资金的筹集应当执行设站单位职

9、工医疗保障资金的筹集办法。 博士后人员进站报到后,可在设站单位所在地落常住户口,凭人事部博士后管理部门或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介绍信和其它有效证明材 料,到公安户政管理部门办理户口迁出和落户手续,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以随其流动,按有关规定到当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暂住手续。 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可以凭人事部博士后管理部门或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的介绍信,在其子女暂住户口所在地办理入幼儿园、上小 学和初中,报考(转入)高中以及报考高等院校或中等专业学校等事宜,享受当地常住户口居民的同等待遇。 博士后人员在站工作时间为两年,一般不超过三年。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

10、科学基金等国家基金资助项目或中国博 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的博士后人员,如需延长在站时间,经设站单位批准后,可根据项目和课题研究的需要适当延长。 博士后人员工作期满后应按时出站, 确有需要可转到另一个流动站或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博士后人员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最长不超过六年。 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根据研究项目需要,经设站单位批准,可以到国外开展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时间一般不超过 三个月。经设站单位批准,可根据项目情况适当延长。 博士后人员的研究成果归属,依照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办理。 博士后人员期满出站前,设站单位可以根据其在站期间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

11、工作成果,对其提出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意见或建议。 博士后人员工作期满,须向设站单位提交博士后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和博士后工作总结等书面材料,报告要严格按照格式编写。设站单位应 将报告报送国家图书馆。博士后人员出站时,设站单位要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对其科研工作、个人表现等进行评定,形成书面材料归入其个人档案。 对出站考核合格的博士后人员,由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颁发博士后证书。 博士后人员期满出站,到人事部博士后管理部门或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办理出站手续。凭人事部博士后管理部门或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 事部门的介绍信和其它有效证明材料,到当地公安户政管理部门办理本人及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户

12、口迁出和落户手续。 博士后人员工作期满出站,除有协议的以外,其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和设站单位要为出站博士后人员的合理使用创造 条件,做好出站博士后人员的就业引荐等服务工作。 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予退站: 1、考核不合格的; 2、在学术上弄虚作假,影响恶劣的; 3、受警告以上行政处分的; 4、无故旷工连续 15 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 30 天以上的; 5、因患病等原因难以完成研究工作的; 6、出国逾期不归超过 30 天的; 7、其他情况应予退站的。 退站的博士后人员,不享受国家对期满出站博士后人员规定的相关政策,其户口迁落和有关人事关系手续由人事部博士后管理部门或有关省、自治 区、直辖市人事部门办理。 加强对博士后工作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做好博士后管理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